本报讯(记者 贾姝媛 通讯员段建斌)2020年,井陉县地都村民段志军斥资百万元种红薯,没想到年底遇疫情滞销,看着满库房积压的红薯粉条,段志军心急如焚却又一筹莫展。在当地媒体的帮助宣传下,段志军的手机几乎被打爆,滞销积压的上万斤粉条在春节前售罄。

年近半百的段志军,积极响应井陉县委、县政府全力打造“花红果绿”特色富民农业产业号召,发展重心从熟悉的煤炭货运和饭店行业转到生态农业。他从村民手中流转了几乎荒弃的旱地近百亩,投入上百万元整修梯田、架设电路、打井铺管、购置农机……开始了规模化种植和深加工红薯之路。

“我家的粉条纯手工制作,差不多7斤红薯才能出一斤,不添加任何添加剂或食用胶。”段志军说。经过一年的辛勤奋斗,农场由百废待兴到生机勃勃,让他脸上时常挂着欣喜的笑容。近十万斤新鲜红薯地头价2.5元/斤被抢购一空。第一批制作的2万多斤手工红薯粉条由于过硬的品质和口感,引来石家庄、山西阳泉等地客商慕名上门采购。

由于突如其来的疫情,销售火爆的粉条被浇了个“透心凉”。段志军说,一是疫情导致客户不能上门采购,二是订制的网销包装箱受疫情影响没有交货,现有包装不适合邮寄。

粉条属于耐储产品,多存放一段时间到年后卖也未尝不可,但年底前要给在农场辛苦了一年的村民发放工资,打井、铺管道的工程款也要结算,还要筹资购买马上就要使用的农资,“不卖不行啊!”

段志军说,粉条滞销反而“因祸得福”了。通过媒体的宣传推介,积累了不少优质客户。除积压的万余斤粉条销售一空外,库存的一万多斤红薯淀粉,还没有制成粉条就预订出去不少。春节期间,每天还有不少客户加他微信询问购买事宜。因此他决定今年要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2021年,我准备到外地学习红薯种植和深加工的经验和技巧,将红薯产业做大做强!”他信心十足地说,除了继续扩大红薯种植规模外,还计划上马红薯秧苗培育、红薯冬储窑、红薯叶茶及连翘茶加工、温室果蔬采摘大棚等项目,走“农场加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经营模式,带领更多的乡亲走共同富裕的路子。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