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记载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故事,翻开改革开放的这本“历史相册”,每一页都呈现着精彩,我们看到了时代车轮的滚滚向前,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民生不断改善。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光辉历程。
为贯彻“共同富裕”的战略方针,富阳区档案馆积极组织人手通过采访改革开放初期富阳率先致富人员,推出《档案中的致富故事》专辑,本文展示专辑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率先致富人士的故事。
一波三折后,走上科学养鸡之路
十月初,笔者走进 20 世纪 80 年代曾经也是“万元户”的王金娣家中。秋风习习,桂花在空气中散发出香甜的味道,对王金娣的采访我们选择了在她家庭院中的凉亭里展开。
王金娣,现在新房建在新登镇昌东村,1948年出生在新登松溪村的她,早年务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她开始搞起了养殖业。
改革开放前,王金娣全家五口人,丈夫在乡卫生院工作,三个孩子在校读书。“以前啊,由于吃大锅饭,我虽然积极参加集体劳动,但一年做到头,收入只有二百来元钱。丈夫月工资四十几元,外加养了几头猪凑凑,全家勉强能维持生活。那时根本谈不上添置什么家产,造什么房子。我和丈夫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想造新房却不敢动手。”看到政策越来越好,也不再像以前只能吃大锅饭了,王金娣十分希望能快点富起来,让家里过上好日子,所以夫妻俩经常商量找致富的门路。
1982 年,王金娣得知松溪乡孵卵机厂有一批鸡蛋急于要出售孵化。王金娣夫妇一商量,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就买进了一批蛋。后来,经过精心护理, 这批鸡蛋孵出了三百多只小鸡。消息一经传开,上门来买小鸡的人很多,供不应求。这一年,光孵小鸡卖,家里就增加收入六七百元的收入。王金娣不无感慨地回忆道:“ 当时,我们因为孵小鸡卖钱尝到了甜头,同时在乡里也有了点名气,不过说实话当时还是有些担心,万一政策又变了怎么办。后来,我们的事竟传到了县委领导的耳朵里。没过多久,当时的富阳县委书记洪德生把我们夫妻叫到了他的办公室,专门向我们宣传了‘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鼓励我们放开手脚去干,这让我俩夫妻深受鼓舞。”
听了县领导的鼓励,吃下了定心丸后,王金娣决心要大干一场。1983 年,王金娣有计划地分六期饲养蛋鸡和肉鸡, 饲养鸡的总数达到了一万多只。由于是凭着一股子热情才一下子养了那么多,在养殖技术上就碰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资金上的困难,不过后来在政府的支持下贷了款。然后就是以前的那点小地方根本养不了上万只鸡,所以就和丈夫商量后,王金娣就在自己对面的山上临时用石棉瓦搭了棚作为养鸡场。等着一切都解决了以后,王金娣本以为可以安心养鸡、卖鸡了。谁曾想到了夏天,一场台风把石棉瓦搭建的鸡棚大批吹塌。鸡也由于淋雨受了风寒,一时间又没那么快可以马上把棚子搭起来,大鸡小鸡拥挤在一起,患上了“伤寒病”,造成大批鸡死亡。“那时,我心里非常着急,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吃不下饭,家里人也为我担心,生怕我想不开。
当时我就在想要不要再养下去,我心里拿不定主意。再养下去,损失更大,可能连成本都还不出,不养下去,鸡场已经开始动工建造。”就在王金娣左右为难时,县委有关部门领导闻讯来到她家鼓励她,并表示要支持她继续养下去,王金娣的丈夫也安慰她碰到困难不要泄气。
就这样,在很多人的帮助下,王金娣受挫的信心再度燃烧起来。她一边继续建造养鸡场,一边把剩下的鸡搬进了自己住的房子里安顿,精心医治和喂养,后来鸡的病情终于得到了控制。“我记得,1983 年总收入虽有 2.4万元,但纯利润只有 7500 元,因为那年养的鸡成本太大了。从经济效益上来说,对我来讲确实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王金娣说。
戴红花,上台发言
这是她曾经的高光时刻
到了 1984 年,王金娣和丈夫商量,要吸取去年同时养鸡过多的教训,从实际出发,不求多,只求精,重点放在提高经济效益上。所以,在这一年,王金娣的养鸡场减少了饲养量,只养了 6100 只鸡,并先倒养肉鸡和蛋鸡。“ 为提高养鸡技术,我虚心向有经验的师傅学习,并花了 100 多元买了有关养鸡技术方面的书籍开始自学。”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王金娣的技术得到了提高,并做到科学养鸡,鸡场一些常见的病,她自己就能治疗。她还在“勤”字上下功夫,做到手勤、脚勤、嘴勤、多看、多问、多清理。
这一年,王金娣的鸡场没有请小工,就她一个人,就把养鸡场打理得井井有条。此外,她还打理着家里的三亩半责任田、三亩半茶山以及家里饲养的三只肉猪。“ 虽然我老公在卫生院工作没多少时间帮我干活,不过,我那三个孩子都很懂事, 每次放学回家, 或是周末, 都会帮衬着我干活。”到了年底,王金娣一算账发现这一年养的鸡获得了好收成,当年共出售肉鸡 5771 只、小鸡 2000 只、种鸡 400 只、鸡蛋 3000 多斤,合计收入 29300 元,纯收入 11225 元。“ 算下来这笔账后,感觉这一年的辛苦也是很值得的。而且这一年比前几年的经济效益都大大提高了。”她说。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王金娣造起了新房,新建的新房有 300 多平方米,同年她还花了 1 万多元购买孵卵机一台、出壳机一台、饲料机一台、保险机五只。
据相关档案资料记载,1984 年,富阳出现了151 个“万元户”,即全年净收入超 1 万元的农户。为大力鼓励“万元户”发展,加强党的富民政策学习宣传,表彰各地涌现的勤劳致富先进典型,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当时的富阳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召开一次全县层面的“万元户”会议。为了开好这次会议,当时的县委、县政府做了精心准备和筹划。
1984 年 11 月 12 日,富阳县委、县政府召开“万元户”代表大会,这是富阳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万元户”代表大会。县委办在前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确定好会议时间和地点,以正式文件形式下发通知。会议时间为三天,1984 年 11 月11 日上午报到,13 日下午结束。会议过程中,县主要领导为“万元户”代表戴光荣花,授“勤劳致富光荣证”,还以各区为单位与“万元户”代表合影留念。
“当时在会议期间,我还作为‘万元户’代表之一上台发言。至今,在村里,还有好些和我年纪差不多的人见到我就喊我‘万元户’呢。”王金娣乐呵呵地跟笔者说。
子女孝顺,如今在家享受天伦之乐
1985 年后,王金娣看到了养殖长毛兔的市场,她就开始了养殖长毛兔。她说:“ 养兔子比养鸡还辛苦,因为兔子它很能吃,而且为了节约成本,我都是喂兔子青饲料,这就需要经常去山里地里采集各类青饲料给兔子吃。”王金娣记得有一次是夏天,她去上山附近的山里采集葛藤给兔子吃,由于天气太热,人差点晕倒在了山上,后来幸好人没事。“1985 年,我家养兔子大概收入了 5 万多,在当时真的是很大一笔数字了。不过由于太辛苦,养了几年兔子后,身体吃不消就不养了,后来就在村里开了个杂货店。”王金娣说。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王金娣开始在村里开杂货店,杂货店的生意一直都很不错,直到她到了退休的年纪,才关闭了杂货店。如今,她住在儿子新造的房子里颐养天年,她蛮自豪地告诉笔者,她两个女儿生怕对父母照顾不到,就在哥哥家附近的澳海澜庭小区买了排屋,“我两个女儿说,住得近,就可以时常有个照应。”
王金娣说,她老两口育有两女一子,三个孩子都很孝顺,大女儿和儿子接了父亲的班也从事医生的行业,小女儿则在新登开着一家药店。采访期间,正逢王金娣孙子娶媳妇的前一天,老太太忙前忙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