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学生返乡创业已不再是新鲜事,但是能把梦想扎根在农村,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的年轻人并不多。临汾市翼城县的“90后”聂俊龙与妻子樊金果毕业于同一所大学,毕业后,两人没有选择留在城市,而是把目光投向乡村,甘愿成为“新农人”,带领家乡的父老乡亲一起养殖,共同致富,让青春之花在家乡的土地上绚丽绽放。
漂泊数年后选择返乡创业
聂俊龙出生在翼城县的一个小山村,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他和妻子从初中起便是同学,2008年,他们考上了同一所大学,可惜好景不长,进入大学第二年,聂俊龙家中发生变故。
“那年,我父亲得了严重的脑梗塞,导致半身不遂,迫于家庭经济负担,我被迫休学一年,外出打工贴补家用。”这一年,刚刚成年的聂俊龙远赴新疆打工,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体会到了工作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
“尽管生活充满了苦涩和辛酸,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在家庭经济状况稍有缓解后,我继续返校完成学业。”因为聂俊龙始终相信这才是他的出路。
两年后,大学毕业的聂俊龙,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到大城市闯荡,他前往北京做起了销售,加入了北漂一族。经过几年的艰辛打拼,聂俊龙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人脉,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
随着城市就业压力的加大,同时乡村经济的逐渐繁荣和当地政府对返乡创业者的支持政策,不少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把目光放到了乡村,凭着所学知识和眼界,在乡村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父母一天天老了,身边不能没人照顾,我不想让他们成为‘空巢老人’,应该回到他们身边,返乡创业。”聂俊龙把想法和同学朋友交流后,发现很多年轻人面临着和他一样的尴尬处境,于是,他们决定回家乡一起创业。
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
返乡干什么?怎么干?经过多番考察学习,结合多渠道了解,聂俊龙最终选择了鹌鹑养殖。
“鹌鹑养殖是一种既古老又新型的特种养殖业,鹌鹑蛋富含的脑磷脂对人体大脑发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鹌鹑蛋逐渐演变成刚需产品,它所含的营养成分是鸡蛋的三倍。肉鹌鹑被誉为‘动物人参’,所以人们对鹌鹑肉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市场潜力非常巨大。”2017年,聂俊龙和妻子怀揣着梦想,远赴河南省武陟县一家规模化鹌鹑养殖场学习。
“与其说学习,不如说是去做免费的劳动力,但是我坚信付出总会得到回报。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与付出,更加坚定了我回乡创业的信心。”2018年,借着大学生回乡创业的这股浪潮,聂俊龙在县政府和村委等的帮助下,成功拿到了一块实验田,创办了翼城县南梁镇南坡村龙达鹌鹑养殖场,开始了小规模实验化养殖。
“正在我克服了养殖技术和地域差异带来的难题,准备带着村民大干一场的时候,2020年初,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对我们的饲料供应和鹌鹑蛋的销售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面对创业路上的迎头一击,聂俊龙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2020年夏,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聂俊龙决定从头再来并扩大了规模,从1万只增加到了5万只。“通过这次疫情,我再次深刻地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而一个团队的努力则是乘法。”意识到团队的力量后,聂俊龙开始集结有创业意向的年轻人和当地村民,形成了“公司+农户”的模式,与农户签订购销协议,共同发展。
走出属于自己的星光大道
“我要带动村里人一起致富。”这是聂俊龙常说的一句话。在他看来,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是家乡的土地养育了我,至今还有许多像我当年一样渴望找到致富‘金钥匙’的有志青年在寻找机会,我要把经验告诉大家,把养殖技术传授给大家,带领大家共同致富。”聂俊龙说,“但因热爱,愿迎万难”,创业过程是艰辛的,但他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不忘初心,坚信这个行业能带动乡里的村民一起致富。”聂俊龙说,目前,他们的养殖规模已达到了12万只,拥有6个单体养殖大棚、全自动养殖系统6套,鹌鹑蛋日均产量达1吨左右。
“我希望以后只要大家提到鹌鹑蛋,就能想到我们的龙达鹌鹑,争取早日成为鹌鹑养殖业的佼佼者。”聂俊龙告诉记者,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村集体的帮助,继续扩大规模,发展养殖户,让企业做大做强,做成品牌化、规模化的养殖企业。
今年5月,聂俊龙带着鹌鹑养殖项目参加了翼城县首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并荣获青年创业项目奖。同年,参加临汾市星火大赛,荣获“青年创意奖”三等奖,并成功拿到了省赛的参赛资格。在刚刚落幕的山西省星火项目创业大赛决赛中,聂俊龙的创业项目获得青年创意组第七名。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是助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延长农产品价值链条,提升农村文化品位的重要力量。”聂俊龙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带领家乡的父老乡亲走出大山,走出一条属于他们的星光大道。
《山西青年报》记者 郭丽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