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曹操、司马懿两人都是有毁有誉的人物,虽然程度并不相同。但都不在特别受到“推崇”之列,近代以来曹操行情上扬,较受肯定。

中古禅让之局,二人都是先起者,因此常被等同视之。石勒说“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王夫之《读通鉴论》认为梁武帝“非曹孟德、司马仲达之以雄豪自命者也”。虽然褒贬有别,但对于曹马却都同等视之。

上世纪 50 年代,国内史学界风行为曹操翻案,谭其骧先生对此颇不以为然,他写了篇《论曹操》,对郭沫若翻案文多有批驳,文中说:

自古及今,果然有很多人说曹操坏,却也有不少人说他好,也有人在某些方面认为他好,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认为他坏的。……至于人民群众对于曹操的看法,北宋以前是怎样的,现在已无可查考,我们只知道北宋以来,一直是把他当作反面教员的。也就是说,在小说戏剧中,他的脸谱一直是一张大白脸,没有透露过一点红色。……总之,曹操是一个有优点、有缺点,功劳很大,罪孽也不小的历史人物。

这是平情中肯之论,谭其骧区分了作为历史人物和小说戏剧形象的曹操,两者在明清以来虽有交集,毕竟有所区别。大体来说,前者是史评史论范畴,后者是通俗文化一种。

今人张作耀《曹操传》,专门辟了一章“今古论曹评议”,收集历代对曹操的评价,也把两种曹操评价区分开来。大体来说,从三国以后,对历史人物曹操,基本都是褒贬掺杂,不同时代倾向又略有不同。到了近代以来,胡适、章太炎、鲁迅等人都大力表彰曹操。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主流,曹操被定性为对抗士族利益的中小地主阶级代表人物,兴办屯田和唯才是举,都是具有重要进步意义,以正面肯定为主流。非马克思主义学者如陈寅恪,同样也以曹马之争为法家寒族与儒家大族的斗争。这些观点虽然现在都不太讲,但对于曹操大力肯定,却是普遍接受的观点。

司马懿同样有毁有誉。石勒是西晋和十六国时人,便对曹操、司马懿颇为不屑,东晋刘惔评论桓温“自是孙仲谋、司马宣王一流人”,以孙仲谋相比,是视为英雄了,是两种不太相同的评价。唐人修《晋书》,《高祖纪》史论部分为李世民御制,除肯定司马懿“天挺之姿”,“雄略外断”外,对其多所挞伐,批评司马懿以顾命之身,行篡魏之事,未尽臣节。后世的评论也基本不出此范围。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还曾经写过《祭魏太祖文》,虽然也批评曹操有“不臣之迹”,却依旧肯定其“雄武之姿”,“匡正之功”,毕竟还是高于对司马懿的评价。

至于民间戏曲之中,曹操为大白脸,奸不掩雄,而司马懿狼顾残忍,形象则基本全是负面。更是高下有别。

所以,虽然两者都并非完全的正面人物,但曹操不论是作为历史人物,或是在通俗文化的形象,待遇确实比司马懿好不少,比如鲍国安老师就长得比魏宗万帅~

究其原因,曹操起兵结束汉末以来的混战,恢复北方的秩序,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古人称颂者,强调较多的是曹操的功业、用人、知兵和崇尚俭朴等德行,批评者则集中于残虐酷杀,以及为曹丕代汉奠定基础。在当代历史评价体系中,统一北方依然是莫大的功业,唯才是举和兴办屯田,更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值得大书特书之事。臣节如何,属于“封建道德”,残虐也是统治者个人性格,都不是今人关注的重点。曹操在近代以来得到极高评价,是水到渠成之事。

司马懿有与曹操相同的污点,平定辽东,大兴杀戮。正始之后,诛杀名士。较之曹操屠城和诛锄异己,司马懿的残虐犹有过之。他对于曹魏固然有大功,但并没有与曹操平定群雄相媲美的伟绩。子孙平蜀灭吴,也多是延续三国以来曹魏的巨大优势,因人成事。何况西晋统治基础薄弱,国祚短促,既没有为司马懿创造足够多的开国神话,也相应拉低了司马氏篡魏立晋的正当性。司马懿以受魏明帝顾命,却为子孙篡位铺平道路,更是有违一般道德伦理,连子孙闻之都要掩面惭愧。

王(王导)乃具叙宣王创业之始,诛夷名族,宠树同己。及文王之末,高贵乡公事。宣王创业,诛曹爽,任蒋济之流者是也。高贵乡公之事,已见上。明帝闻之,覆面着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长!”

所以虽然同样是禅代,但曹魏和司马晋却是有所区别的,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得国之正与得国不正,王夫之《读通鉴论》比较曹操、司马懿,认为:

以雄杰之才起而图功,其图功也,以觊得天下为心,功既立而遂攘之,曹魏、刘宋也,而刘宋之功伟于曹魏矣。受推诚托孤之命,遂启逆心,非不立功,而功不在天下,以威福动人而因窃者,司马氏也。

虽然王夫之贬斥篡夺,但扬曹抑马,表露无遗。

更何况,曹操除了军事、政治的事功。还是诗人、文学家,注释《孙子》十三篇,流传至今。是个文武兼资,在各领域卓有建树,非常有魅力的历史人物。这就更非司马懿所能企及了。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