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气温下降明显,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农户俞建华赶紧设置好蜗牛养殖池的温度和湿度,并打开一格格整齐的养殖池,把饲料均匀地铺在格子里,保证白玉蜗牛健康成长。养殖池里,蜗牛缓慢蠕动,从四面八方爬过来觅食。它们用身体覆盖住植物茎叶,不一会儿,面前的食物就消失了。

对俞建华来说,每天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养殖的白玉蜗牛喂食。一只小小的蜗牛,成为一家人的致富“密码”。

这只小蜗牛的背后,实则延伸着一条通向共富的路,以嘉兴为起点,通向全国各地。截至目前,全国共有500多户农户受益于嘉兴蜗牛产业的发展,走上了致富路,每户年均增收10万元至30万元,并且全国70%的食用蜗牛来自嘉兴。

“慢”蜗牛爬上致富“快”车道

“味道不错!”在北京的一家西餐厅里,蒜蓉蜗牛的香味受到食客的称赞;在广州的国际餐饮连锁店里,法式焗蜗牛被列为推荐菜;在上海的星级酒店里,蜗牛炒饭成为越来越多点餐者的心头好……

当食客在享受美食的时候,却鲜有人知道让他们赞不绝口的蜗牛产自嘉兴。

在嘉兴曹庄,从1987年起就陆续有人开始养蜗牛。然而,不稳定的市场,让嘉兴蜗牛产业一直以“蜗牛般”的速度发展着。到2000年,蜗牛养殖户增加到近50户。此时,原有的市场已近饱和,竞争日趋激烈。产业如何突围的难题摆在了养殖户面前。

1999年,电商销售模式逐渐兴起,这引起了当时31岁的曹庄农民沈福良的注意——能不能通过网上销售,为蜗牛打开一道大门?尽管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喜欢尝新的沈福良决定试试。

虽然初期投资巨大,还要顶住亲朋好友的质疑,但沈福良相信,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到底行不行,要试了才知道。”几番尝试后,沈福良的蜗牛销售网店于2000年5月正式上线,他暗下决心要让“最慢速度”的蜗牛爬上互联网的“高速网”。

一天,一周,一个月……沈福良的网店一直没有接到订单。直到2000年7月,正当他要放弃时,网店接到了首个订单。

正是这个来之不易的订单,增强了沈福良坚持下去的信心。他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网络,网上的“路”会越走越宽。

果真如此,一年后,沈福良的蜗牛订单通过网络从全国各地飞来。

看到沈福良的成功,曹庄大大小小的蜗牛养殖户都跟着走向网络,蜗牛的订单量越来越大。

“要想成功,就要先人一步。”2000年,沈福良成立了福华蜗牛养殖基地,率先推动蜗牛养殖规模化发展。2001年,南湖区余新镇作为蜗牛主产区被认定为“蜗牛之乡”。

虽然网路拓宽了蜗牛市场,但发展过程中一些难题也不断涌现。由于北京、广州等地路途遥远,尽管已对蜗牛采取了冷藏保温等保鲜措施,但还是无法避免活体蜗牛在长途运输过程中被大量损耗。为此,沈福良不时接到客户的投诉。

怎么办?正当愁眉之际,开展粗加工的想法出现在沈福良的脑海中:把蜗牛去壳去内脏制成半成品,就可以进行冷库冷冻保鲜。2003年,嘉兴市潜福食品有限公司成立,蜗牛产业开始步入初加工时代。

“这样一来,蜗牛的保质期从几天变成了18个月,大大延长了销售周期,也降低了运输成本。”忆及当时的种种困难,沈福良依然历历在目,但最后挺了过来,还迎来了更好的发展契机。

2004年,沈福良乘势而上,又成立了潜鑫食品公司,开始研发预制菜,让蜗牛产业朝着深加工发展。由于品质提升,知名度大增,市场也随之拓宽。不久后,潜福公司成为国际大型西餐连锁店的供应商,走向海外市场。同时,开始实施更加严格的管理规范和审核标准。2005年,由潜福公司参与编订的浙江省地方标准《无公害白玉蜗牛》发布实施。蜗牛产业,由此跑进了标准化赛场。

“要让蜗牛更有‘生命力’,一定要做全产业链,否则扛不住风浪。”几番闯荡,沈福良成为大家公认的“蜗牛大王”。

抱团发展做强蜗牛产业

近日,在南湖区余新镇普光村,43岁的徐勤森和妻子两人在自家院子里,挥动铁锹,给蜗牛培养土中加入石灰——这是为了让蜗牛在生长过程中补充足够的钙。

徐勤森养蜗牛已有15年。今年,他家养殖了近500池蜗牛。前几天,徐勤森刚刚卖掉一批蜗牛。

15年来,蜗牛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2008年,徐勤森携妻儿来嘉兴打工,租住在余新镇。看到当地有不少人通过养蜗牛致富,他也想试一试。几经打听,他得知只要向潜福公司提出申请,经审核合格,公司就能提供培训机会。

提交申请后,徐勤森获得了培训机会。只用了一年时间,徐勤森就从一个蜗牛养殖“小白”变成了一位蜗牛养殖能手。

徐勤森算过一笔账,蜗牛的生长周期是4至5个月,每年大约可交叉养殖3轮,每年总产量可达1.5万公斤,潜福公司包收购,按现在的行情每公斤20元计算,一年收入可达25万元—30万元。与打工相比,收入翻了几番。

2006年,福良蜗牛合作社成立。蜗牛养殖户加入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领下,抱团发展,共同致富。

从事蜗牛养殖13年的余新镇普光村农民应小园说:“在合作社带领下,我通过养蜗牛致富,我会把自己的一技之长传给更多有需要的养殖户。”

从事蜗牛养殖6年的大桥镇胥山村农户陈冲林说:“养蜗牛以来,合作社的技术人员多次上门指导,蜗牛养好了,腰包也鼓起来了。”

沈福良说:“蜗牛产业发展,要靠企业和老百姓共同努力,相互成就,才能做强做大。”

共富工坊架起致富桥粱

“早啊,我们又来卸货咯!”9月初的一天早上,一辆装载着6000公斤白玉蜗牛的卡车驶入潜福食品有限公司院内,来自安徽六安的蜗牛养殖大户李香云和丈夫每个月要拉一车蜗牛到潜福公司。

活体蜗牛按箱称重后,先进入粗加工车间,在流水线上,蜗牛被清洗、去壳,成为食材的原料;还有一部分蜗牛则进入精加工车间,经过调味、包装,被制成各种各样的预制菜。

这是他们从事蜗牛养殖的第12年。

12年前,原本从事服装外贸的李香云夫妇事业受挫。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在网上看到潜福蜗牛的介绍,觉得这是一条可行的致富路,就下定决心成为蜗牛养殖户。

蜗牛毕竟是一个小众产业,刚刚接触的时候,亲朋好友并不了解,李香云也因此遭受了不少冷眼和嘲笑。然而,更让人焦心的是初出茅庐的他们缺乏成熟的养殖技术,在从事养殖的最初5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2015年,潜福公司成立了蜗牛产业协会,致力于蜗牛养殖技术研究培训,手把手为“李香云们”传授经验,攻克技术难题。经过系统的培训,李香云的蜗牛生意终于出现了盈利,并一举成为养殖大户。

“小家”富了,“大家”来取经。李香云和丈夫不厌其烦地把“致富经”传授给前来学习的老乡。为方便活体蜗牛运输,还自掏腰包购买专用卡车和装载箱,承担起安徽六安蜗牛的货运任务。截至目前,他们共带动六安5家养殖户通过蜗牛养殖走向共同富裕。

“一个人富不稀奇,一群人富才是本事。”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蜗牛养殖户,沈福良总是这样说。

如今,潜福公司所在的大桥镇曹庄片区正积极畅通村企合作渠道,指导散养农户升级为“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的共富工坊管理模式。

黎明村建立了12名技术骨干、51名社员、525户养殖户的三级共富工坊梯队框架,对养殖技术标准、养殖技术教学、养殖日志流程、品牌包装营销等进行统一,帮助社员降低养殖成本约30%,带动养殖面积4000余亩。

每到周末,“潜福”共富工坊都会迎来大批亲子游、研学游的客人。踏入共富工坊,卡通蜗牛形象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再往里处走,儿歌《蜗牛与黄鹂鸟》中的葡萄树展现在眼前。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能了解到一只蜗牛的前世今生,更能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农民的辛苦,成为学习农事的大课堂。

蜗牛让百姓“富了口袋”。目前,蜗牛产业已成为大桥镇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和致富途径,并辐射到省内其他县(市、区)和安徽、江西、江苏、河南、河北、上海等省(市),总数达525户,平均每户养殖户年增收10万元到30万元。

苗楠钰丁思源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