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地下室养殖技术
张玉清
大鲵( Andrias davidianus )俗称娃娃鱼,国家二类野生保护动物,不仅在遗传学、发育学、生态学、行为学、分类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在药用、保健、美食等方面也蕴藏着很高的经济价值。为有效利用大鲵资源,湖南、陕西、江西等省先后建立了大鲵研究机构及其驯养繁殖场。如今,大鲵的人工繁殖已获得成功,尤其是湖南张家界大鲵繁育中心,实现了规模化育苗,从而使得大鲵人工养殖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新兴行业。目前大鲵的养殖场大都设在山区采取仿生式驯养,这种养殖模式对场地要求较高,不易于推广。笔者拟建立大鲵的地下室养殖模式,进而在福建沿海地区进行推广与应用。[吉山花瑶自媒体网络首发]
经3年多的地下室人工养殖模式的试验探索,笔者成功将200尾8cm~10cm苗种养成规格约2.5kg/尾的成鲵190尾,成活率为95%,总产量约475kg,与传统山区仿生式驯养模式相比,单位面积养殖产量增加30%以上,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
一、地上与地下立体多层养殖空间的建造
为充分利用地上和地下空间,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地上部分建造水泥池,主要用于养殖作为大鲵饵料的活鱼。地下部分以一期工程使用架式塑盆和水泥池相结合的模式构建,上层由架设幼鲵塑盆,主要用于幼鲵的养殖,下层建造水泥池,主要用于成鲵的养成。二期工程以三层水泥池的模式构建。
(一)地上活饵暂养池
地下室的地上部分建造3m×3m×1.2m的水泥池,蓄水1m。既可用于养殖作为大鲵饵料的活鱼,也有利地下室保持冬暖夏凉。
活饵暂养池
(二)幼鲵塑盆的架设
幼鲵对生活空间的需求相对较小,采用规格为60cm×40cm×30cm的塑盆,用于饲养体重小于1kg的鲵苗。一期工程采用两层幼鲵塑盆并列架设于成鲵水泥池上方,架设高度分别为1.10m和1.65m,既利于光照的均匀分布,也便于人工管理。塑料盆架上同时架设水管,在每个塑盆上方安装水龙头,便于换水。采用滴水微循环的水流方式,即控制水龙头的流水速度,另在塑盆侧面离底部5cm~10cm左右的位置打5个直径0.2cm~0.4cm的孔以便养殖用水流出,使盆内的养殖用水保持一定的水位和一定流水,便于养殖管理。
(三)多层水泥池的建造
二期工程扩建了面积132m 2 的地下室,室内共建三层水泥池,用于饲养体重大于1kg的成鲵,根据成鲵的大小及成熟阶段,再进行不同规格的划分。
每 层 均 有 4 8 口 水 泥 池 ,共 1 4 4 口 。 底 部 鲵 池 规 格 为2.18m×1.3m×0.4m的水泥池1口,规格为1.7m×1.3m×0.4m的水泥池1口,规格为1.3m×1.3m×0.4m的水泥池46口。第二层鲵池规格为2.18m×0.92m×0.35m的水泥池1口,规格为1.7m×0.92m×0.35m的水泥池1口,规格为1.3m×0.92m×0.35m的水泥池46口。第三层鲵池规格为2.18m×0.66m×0.3m的水泥池1口,规格为1.7m×0.66m×0.3m的水泥池1口,规格为1.3m×0.66m×0.3m的水泥池46口。
幼鲵苗盆架
蓄水深度15cm,进水口设在高于池壁5cm~10cm的地方,管径3.3cm,安装闸阀。池底一角建排水管,管径5.0cm,用阀门控制排水量。各养殖池的排灌设施均相互独立,做到水位能有效调节,水进出自如,排污方便。新建水泥池使用前注满清水,每隔3天换水一次,重复10次,以降低新建水泥池的碱性。
(四)地下水源与控温等配套设施
1.水源控制
养殖水源取自无污染的地下水,并配有自来水管道作为备用水源。所用地下水富含矿物质,碱度、硬度适宜,pH约6.5~7.4(表1)。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的规定。
表1 大鲵饲养池周年水质状况
2.水温控制
养殖用水为井水,养殖池内水温为19℃~24℃,适合大鲵的生长繁殖,水体温度通过地下蓄水池进行控制,保证新鲜入水水温与池内温度差别小于4℃,同时由于换水用水池是建在地面与地下室之间,水深1m,可以在冬夏两季对地下室起到保暖、隔热的作用,从而保证冬夏两季的水温适宜,也避免特殊天气中日温差过大对大鲵造成不适。
多层水泥养殖池
二、幼鲵引种
(一)苗种的引进与种质的鉴别
大鲵苗种从湖南张家界市武陵大鲵研究所及张家界金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入,平均规格为8cm~10cm,共计200尾。鲵苗体表光泽好、无伤痕,肌肉肥厚,体质健壮。经检疫,无疫病、无寄生虫。
(二)放养前的消毒方法
养殖池经0.5%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消毒1d,以防止霉病和寄生虫残留。消毒后用清水冲洗干净。为防止鲵种将病原微生物带入养殖池内,对鲵体2%食盐水浸泡5min,然后将幼鲵轻轻放入养殖池或让其自行入池。
三、大鲵养成
(一)日常管理
1.分级放养
大鲵凶猛,喜独居,在个体差异悬殊,饵料短缺,环境恶化或争夺栖息场所时,大规格个体会主动进攻小规格个体,因此必须大小分级饲养,并每隔一定时间调整规格,做到规格相差不大的大鲵同池饲养,以提高生长速度和饵料利用率,避免自相残杀及疾病的产生。幼鲵用架设塑盆进行养殖,每个盆内放养32尾苗种,养殖过程中根据生长情况进行分级放养(表2)。
地下蓄水池
地下蓄水池入水口
表2 大鲵的分级放养
2.日常投饵
加强饵料管理。投饵做到“三定”,即定质、定量、定时。投饵品种多样,要求质好而新鲜。大鲵多在夜间觅食,故每天投饵时间选在17:00~18:00之间。鲜活小鱼苗在喂养前先进行一定时间的暂养,使其排空胃肠内食物,并在投喂前进行消毒。
幼鲵在第二次分养之前均投喂红虫,之后投喂不同体长的活鱼苗。在第二次分养之后开始投喂体长1cm左右的小鱼苗(鲢鱼、鲤鱼、鲫鱼、泥鳅等),之后随着幼鲵的生长投喂体长更长的鱼苗(表3)。
表3 大鲵各个生长时期投喂的饵料
3.病害防治
大鲵从野生或仿生转为地下室的人工养殖,由于饵料、生态环境和密度的改变,大鲵对各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加,带来一些新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对此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表4)。
表4 大鲵地下室养殖过程发生的疾病与防治方法
预防大鲵疾病发生的主要措施有:
(1)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养殖池清洁,保证每天换水一次,降低水中NH 3 -N等有害物质的含量;
(2)投喂新鲜饵料:做好饵料的消毒工作,避免含菌饵料的进入;
(3)保持合理的密度:勤观察,勤分级饲养,放养密度适中,创造良好的避光环境等,尽量避免大鲵自相残杀。
(二)生长情况分析
为了不过多刺激幼鲵,影响其生长发育,仅在幼鲵生长至体长30cm左右时才开始进行为期一年的生长记录,主要是每月测量体长和体重,用以分析地下室人工养殖大鲵的生长情况。
1.体长和体重的增长
相对生长率的以C=(L-L 0 )/L 0 ,式中L为末次测量时的平均体长,L 0 为初次测量时的平均体长。通过200尾大鲵的周年饲养观察,体长从平均33.38cm增至52.6cm,年均增长19.22cm,相对生长率为57.6%。
体重方面,养殖期间大鲵的平均体重从230g增长至888g,年均增重668g,净增重倍数3.86。根据分析,夏季(7月~10月,平均水温为23℃)大鲵的平均增重为172g,冬季(12月至翌年3月,平均水温为19℃)平均增重为156g,夏季的生长速度比冬季的略快,这可能与水温的变化有关。
2.体重与体长的关系
根据试验期间获得的数据对大鲵体重与体长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大鲵的体重与体长存在显著性的关系(图1),即体重随着体长的增加呈幂函数增长,方程式为y=1.05 -2 x 2.84 ,R 2 =0.9227。
图1 大鲵体重与体长的关系
3.不同饲料对大鲵增重率的影响
大鲵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饵料种类不同,大鲵增重率大有区别。6种饵料增重效果比较的结果表明:虾的增重效果最好,鲢鱼块次之,以下依次为青蛙、泥鳅、鲫鱼,增重效果较差的是螃蟹,大鲵3个月内增重率分别为33.3%、27.3%、20.0%、17.5%、15.3%和12.8%,其中投喂螃蟹的增重率仅为虾的38.4%,鲢鱼块的46.9%(表5)。
表5 大鲵投喂不同饲料的增重率
实际驯养过程中,2017年5月引进平均体长8cm~10cm幼鲵开始驯养,至2018年10月,共养成平均体长80cm、体重2.5 kg/尾的商品鲵190尾,成活率95%,总产量475kg。
四、大鲵各种养殖模式的比较
该立体化养殖池一方面可将空间利用率提高到一层养殖池的2倍~3倍,另一方面节约能源,养殖池布置紧凑,所有设备可高效率使用,同时便于管理,控温方便。与其它养殖模式相比,饵料系数仅为南方试验养殖模式的48.59%、北方水泥池的20.11%、土池的21.89%。每尾净增重分别为南方试验养殖模式、北方水泥池和土池的0.79倍、3.14倍和4.56倍,每平方净增重分别为他们的6倍、28倍和47倍,成活率与南方试验养殖模式一样,均达到95%,比北方水泥池和土池提高了1.10倍和1.25倍(表6)。
表6 不同养殖模式效果比较
注:①《中国大鲵南方工厂化养殖模式的研究》,黄俊海等,《水产科技》2003年04期。
五、小结
项目成功引进8cm~10cm苗种200尾,养成规格2.5kg/尾左右的成鲵190尾,成活率达到95%,总产量约344kg,与传统山区仿生式驯养模式相比,产量增加30%以上。
该模式充分利用了空间,使空间利用率提高至一般养殖池的2倍~3倍,由于采用立体化设计,养殖池布置紧凑,各设备可高效率使用,不仅节约了投资,而且也降低了使用成本,适宜在福建等沿海地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