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古诗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浮萍,在乡野和水塘不时可见,往往密密匝匝飘浮于水面。在浮萍大家族中,有一种红萍,密布水面蔚为壮观,俗称“满江红”,四川亦称“红浮漂”。在农田里,红萍是一大宝贝,可作为水稻的优良绿肥。红萍也可做饲料,并可发展“稻—萍—鸭”立体生态种植养殖业。目前,适宜四川生长的红萍新品种正在南充市农科院的基地进行培育和扩繁,以期将来应用到生产中去。稻田里的“红浮漂”,受访者供图从来生性“娇气”却是优良绿肥5月17日,在南充市顺庆区芦溪镇南充市农科院基地,记者看到刚栽了秧苗的试验田布满了红萍,恰似飘浮在水中的一张红毯。在一个大棚里,若干泡沫箱和水盆里也飘浮着不同种类的红萍,红萍在试验棚里得到精心的培育、扩繁,长年不绝。“绿肥有旱生和水生之分,红萍是一种生长快、产量高、肥效好的优良水生绿肥。”南充市农科院土肥所助理研究员梁琴介绍,四川红萍种植历史悠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四川曾引进细绿萍(红萍的一种)普遍推广,在水稻稳产增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药、化肥的大量投入,红萍的种植利用也大大减弱了。为了推进农田化肥减量、提高绿肥在农田的应用,南充市农科院土肥所于2017年从福建省农科院生态所引进了8个红萍品种,一步步筛选出了适合四川土壤、气候的羽叶萍、官路萍等好品种。

据记者了解,刚开始萌发出来的红萍,颜色偏绿,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色,在冬季,其颜色大部分是红色的。由于红萍生性“娇气”,对气温颇为敏感,气温高了或低了,均不肯生长,因而,专家们为红萍搭建了大棚,确保红萍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既保了种又能不断扩繁。5年来,南充市农科院土肥所在稻田里开展“稻—萍”模式研究,记者在基地看到9块稻田投放了红萍,还有1块稻田未有投放红萍,进行对比试验。据研究人员介绍,投放了红萍的稻田可减少20%化肥使用量。全身都是宝贝助力种养产业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南充综合试验站站长韩文斌说:“红萍是依靠孢子果无性繁殖,孢子果就相当于植物的种子。只需在第一年往每亩稻田投放200公斤左右的种萍,即可生长扩展铺满整个水面,红萍可依靠每年掉落在水里和泥里的孢子果于每年底开始新一轮萌发、繁殖。稻田里施用一定的有机肥,还可促进红萍快速生长,1亩稻田至少可长出两三千公斤的红萍。为了促进红萍的生长,可将水稻施肥量的20%前移到红萍生长阶段使用。根据红萍的长势及产量,水稻可减少 20%-30%的化肥使用量。”韩文斌说,红萍一般从11月至12月投放种萍,次年2、3、4、5月是红萍的生长期,在此期间可起到净化稻田水质的作用,随后,红萍自然腐烂成为绿肥。

但为了抢种水稻的需要,往往会施用一定的碳酸氢氨,促使红萍快速腐烂,保证水稻及时栽插。“红萍的蛋白含量也比较高,可作为家畜和牲畜的饲料。”韩文斌说,“我们也正在探索‘稻—萍—鸭’的集成技术模式,1亩田投放一二十只鸭子,让鸭子吃红萍补充营养并减少其他饲料的投喂。”另外,红萍还有一个“见缝插针”的特点,也就是说,通过分萍——不断的打捞红萍,捞起来的红萍越多,水面腾出的空间越多,花不了多少时间,就有新的红萍长出来填满这些空间,这就意味着,在其生长期内可源源不断地提供饲料。据韩文斌介绍,红萍的叶子多呈三角形、菱形或类圆形,具有较强的固氮、富钾、固碳能力,不仅是很好的绿肥和饲料,同时还有益于生态环境建设。但是,稻田中还常见一种绿色的、叶子呈圆形的杂萍,杂萍不固氮,不仅会与水稻争抢营养,还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通过在稻田投放红萍则可抑制杂萍的生长。“1亩稻田种植红萍成本需要100元左右。”韩文斌说,“下一步,若要在稻田大面积推广红萍,既要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做好示范引导。同时,国家还需出台相应的政策予以激励,提高种植红萍的积极性。”

(记者 祖祎祎)时值仲夏,北疆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位于新疆昌吉二六工镇光明村一队的玉米制种田里,植株叶片浓绿,茎秆粗壮,长势喜人。拨开浓密的叶片,植株顶端的雄花已整齐地排列在穗轴上,几天后,玉米即将进入授粉期,这也是玉米制种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一直以来,去雄作业是玉米制种全程机械化中的关键难点,去雄质量直接决定种子纯度,人工去雄的高昂成本已成为制约玉米制种产业效益的主要瓶颈之一。近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昌吉举办全国机械化制种现场观摩及技术培训班,各地种业管理部门、制种大县、种业企业代表奔赴田间一线,观摩玉米机械化去雄和雄性不育制种现场,并对种业基地建设和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开展深入交流探讨。全程机械化关键瓶颈有待攻克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制种基地,承担着保障用种安全的重任,是种业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进而实现“藏粮于种”的重要支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张晔表示,从新质生产力培育来看,制种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农田建设标准化、制种全程机械化、种子加工自动化、流程控制信息化和生产服务社会化。通过制种基地“五化”建设,推动种子生产要素进行创新组合和迭代升级,对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玉米制种全程机械化技术包括整地、播种、中耕、植保、去雄、收获六大环节。张晔介绍,“除去雄外,其他环节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目前全国玉米制种机械去雄率还不到30%,究其原因,有品种的问题,有田间建设的问题,但是核心关键还是机械设备,去雄高了,抽净率不够,去雄低了,损伤叶片严重。同时机械化去雄对品种、地块、栽培模式等要求较高,存在机械与地块、种植模式等不配套的情况,致使统一的机型无法适应不同地域、不同种植模式、不同品种的玉米制种田块。这些关键核心制约瓶颈还需要加快突破。”近几年,新疆的玉米制种面积快速增长,2023年新疆玉米制种面积168万亩,生产玉米种子7亿公斤,占到全国的40%。与此同时,机械去雄技术已在当地得到广泛认可,并正在大面积推广应用。幅员辽阔的土地让新疆在制种全程机械化方面独具地域优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机械去雄趋势凸显自主国产去雄机器人正式投产活动当天,在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制种基地上,一台制种去雄机轰隆驶过,植株顶端雄穗被整割去,人们纷纷走进田间“验收”作业成果。公司制种业务负责人骆世旭说,“2021年,公司从国外引进这台自走式轻量化玉米制种去雄机,采用红外线自动感应装置,通过识别采集母本雄穗高度,自动调节去雄作业高度。

最多可同时完成8行母本去雄作业,每天去雄面积超过200亩,去净率达到85%以上。”谈及机械去雄的优势,骆世旭坦言,传统制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多,劳动强度大。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老龄化、兼业化趋势明显,用工成本逐年增高,不断拉高种子的生产成本。“以往采用人工去雄方式,熟练的农户一天最多可作业两亩地,人工成本一天200元,高峰期可以达到500元,相较于传统人工去雄方式,机械去雄每亩地最少可节省人工成本40元以上,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还大大缩短了去雄周期。”骆世旭介绍,近年来,公司在当地实现了种子生产加工全程机械化先进模式,采用北斗卫星导航播种机、机械化病虫害防治、机械去雄和工厂集约化剥皮、烘干脱粒等全套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包装加工全程不落地,相较传统生产方式,每亩地增加25公斤以上制种产量,制种农户平均每亩可增收150元。在田间的另一侧,正在运行的小型去雄机器人吸引了众多参会者的关注。借助北斗导航系统,机器人正按照预设路线找到目标植株,精细化地开展去雄作业。“这台纯电机器人非常适用于小地块操作,每小时作业面积达到7~10亩地,可连续24小时作业,每亩消耗0.4度电,折合0.2元的电费成本,电池充放电次数可以达到2000次,维护保养费用较低,目前已投入量产。

”新疆九御科技有限公司有关业务负责人介绍,目前机器人所有零配件国产化率达到了100%,销售价格、配件价格和维修价格都远低于传统去雄机,已经完全实现国产代替进口,填补了行业空白。密植高产、AI技术为制种全程机械化赋能近年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驱动着农业发展的深刻变革。智慧化在制种产业每个环节中将得到怎样的体现?AI技术如何助力玉米制种管理?“玉米制种中,去雄中遗漏穗智能检测和清除是个‘世界性’难题。面向玉米制种田的复杂生产场景,通过AI驱动的智能去雄技术,可使用无人机快速调查制种田,获取影像进行图像编排与定位,智能识别后可采取无人机去雄,做好数字时代‘针线活’。AI赋能的智能查苗系统,可评估制种田苗情,定位缺苗区域,还可以统计父母本出苗率。”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杜建军介绍,智慧制种的发展,将在未来解决制种田间管理与去雄两大难题。在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平高科”)的主线业务中,玉米板块占据半壁江山,其中,数字化技术助力制种效能提升功不可没。隆平高科信息技术部负责人介绍,公司创建的数字化制种管理系统,可利用云计算、无人机等数字化技术与制种管理紧密结合,构建可观、可管、可追溯的数字化生产新模式,制种进度及时掌握,让管理者在各个环节都能掌控种子的质量。

“例如,无人机去雄复检环节,利用无人机规划自动航拍找到遗漏的雄穗,动态确认后定位每个检出的雄穗,并提供导航功能协助工人去除雄穗。”机械化制种要求出苗整齐,这就需要种植技术的辅助。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介绍,近年来,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应用,挖掘品种增密潜力,推动耐密植品种发展,在伊犁、塔城等地实现大面积高产。“生产上很难增密的原因主要在于,密植容易导致倒伏,整齐度下降,空秆小穗,肥水药利用率低等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品种筛选、蹲苗与水肥一体化精准施用、病虫害防控等手段辅助进行合理增密。”彻底免除去雄环节制种技术引发产业颠覆性变革近年来,虽然去雄机械化趋势明显,但受制种田平整度、品种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品种、农田、种植技术、农机融合还未完全成熟。破解玉米制种去雄环节关键“卡点”,制种技术或可让产业实现颠覆性变革。在四川天能璟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玉米制种试验基地上,一侧是不育系制种田,另一侧是对照人工去雄制种田,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赵海铭剥开不育系母本雄蕊向众人展示,并介绍了智能核雄性不育技术的优势。“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科研优势,研发的智能核雄性不育技术可免除去雄环节,减少去雄环节和花期管理的人工成本;也可避免机械去雄造成的叶片损伤,确保制种产量。

2023年在新疆石河子地区进行制种产量测试,能够实现5%~10%的增产;由于不育化彻底,避免了自交苗产生,提升了杂交种纯度;降低了母本材料的丢失风险,保护了育种单位的权益;可以减少去雄期间由于人员流动导致的病虫害传播风险,如红蜘蛛、蚜虫等。”河北巡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有关业务负责人宋国宏对不育系制种收益进行了预测:与常规制种相比,开展玉米C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制种,每亩节约抽雄人工费300~400元,预计每亩制种产量效益增加200~300元。通过不育系制种,在不增加销售成本和销售价格的基础上,能使公司利润大幅增加,利润就是市场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前沿制种技术定能为产业发展带来颠覆性变革。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 文/图7月4日,泸县玄滩镇稻虾共作示范区,几名农户从稻田中提起虾笼,一只只手掌大小的罗氏沼虾活蹦乱跳。作为全省最早一批上市的罗氏沼虾,经分拣、运输,它们将以每斤约60元的价格卖往泸州及成都、重庆等地的水产档口和餐饮酒店。基于罗氏沼虾近几年的火热市场表现,川渝两地不少水产养殖户们跃跃欲试:紧邻泸县玄滩镇稻虾共作示范区的重庆市永川区来苏镇,当地水产龙头企业从养甲鱼改养罗氏沼虾;在内江隆昌市云顶镇,隆昌余帆农业有限公司则增加养殖密度,追求更大产能。小龙虾、基围虾……四川的“虾江湖”不缺主角,罗氏沼虾凭什么占据一席之地?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全省年产罗氏沼虾1000吨左右,市场十分紧俏,整体呈现出“产销两旺”的态势。在“稻田养虾”火热的当下,罗氏沼虾的养殖空间正不断延伸,在广阔稻田中“看见”更多希望。资料图片:罗氏沼虾线下线上销售火爆罗氏沼虾为何受消费者喜爱“罗氏沼虾65元一斤,降价处理了!”7 月 4 日傍晚,正值下班高峰期,成都青石桥海鲜农贸批发市场人流如潮。记者走访发现,罗氏沼虾在不少水产档口都有售卖,它们的个头大多在一掌左右,每斤价格50至70元不等,受到不少消费者喜爱。

一个变化,让长期从事水产生意的某水产档口老板李大福感受深刻:“现在成都的泰国风味餐厅、海鲜自助餐厅越来越多,这些餐饮门店对罗氏沼虾的需求量很大,经常从我这里拿货,每次都拿上百斤。”谈话间,李大福感慨:“罗氏沼虾越来越受欢迎了。”不仅线下火爆,罗氏沼虾线上销售同样火热。记者在美团、朴朴超市等电商外卖平台发现,不少水产店铺开通了罗氏沼虾线上销售渠道,且十分火爆,有的商家每月能卖出2000余单。“用手机下单,二三十分钟就能送货上门,每次买回来都是活的,很方便!”对罗氏沼虾“情有独钟”的成都市民黄文说。“基本每天上架多少罗氏沼虾就能卖多少,时间晚了就买不到了!”朴朴超市相关负责人表示。罗氏沼虾为何如此受欢迎?从消费者反馈看,罗氏沼虾有其“独特性”:虾肉比小龙虾更多,口感更紧实,且虾黄更鲜美。正如从事罗氏沼虾销售的水产档口老板所反映的:“不少消费者没吃过罗氏沼虾,第一次是图新鲜,再后来可能是因为爱上了它的口感和风味。”泸县稻田养殖的罗氏沼虾。市场需求旺盛全省养殖罗氏沼虾近万亩“今年我们的罗氏沼虾提前一个半月上市。”泸县海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海牧合作社”)是目前川内从事罗氏沼虾养殖规模最大的合作社,该合作社理事长高大伦从事罗氏沼虾养殖销售多年,带动了不少农户一起发展。

“目前全县稻田养殖罗氏沼虾面积约8000亩,平均亩产约150斤。”高大伦介绍,泸县罗氏沼虾通常在水稻插秧后不久投苗,经4个月养殖即可上市,一直卖到11月左右。“今年气候平稳,没有大幅降温,所以我们提早投苗,才实现罗氏沼虾抢先上市。”这批最早上市的罗氏沼虾更具市场竞争力:“目前合作社每天起捕三四百斤罗氏沼虾,市场批发价是每斤 68元,供不应求,在水产市场每斤能卖到90元。”对于销售,高大伦很有信心:“这些年积累了不少客商,成都、重庆、泸州等地较多,北上广深也有,头天订购,第二天就被一扫而空。”隆昌余帆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帆从事罗氏沼虾养殖已有4个年头,“公司一共60亩池塘,平均亩产约450斤,近几年价格很稳定,零售价在60至70元上下。”他认为,目前四川罗氏沼虾养殖虽然火热,但整体养殖水平参差不齐。“有人赚,也有人亏,但市场火热是肯定的。”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全省罗氏沼虾养殖面积约一万亩,主要集中在川南的稻田,另外也有少量池塘养殖。同样面向川渝市场的重庆容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成银十分看好罗氏沼虾的未来:“完全不用担心外省虾的竞争!”对此,刘帆也表现出十足底气,“今年我打算增加密度,投放更多虾苗,进一步扩大产能。

”不惧外省竞争本土罗氏沼虾有天然优势江苏、浙江、广东等地是我国罗氏沼虾的主产省。数据显示,仅江苏一省的罗氏沼虾养殖面积就超10万亩。“四川体量虽小,但发展空间很大。”业内人士介绍,与上述省份相比,四川罗氏沼虾有着天然发展优势。“这些地方主要采用池塘养殖,密度大、产能高,但也意味着成本更高。”周成银说:“以广东为例,每斤罗氏沼虾从广东运到四川的成本为5至7元,再加上高昂的塘租、人工等成本,与四川本土虾难以竞争。”对此,高大伦表示赞同:“外省虾的运输成本很高,死亡率也高,损耗太大,另外四川稻田养虾的塘租成本基本可忽略不计。”此外,品质也是四川罗氏沼虾的一大优势。“稻田养殖罗氏沼虾,绿色、无公害,因为水稻对农药化肥高度敏感,稍有使用就会造成虾的死亡,这跟养殖小龙虾是一个道理。”周成银解释:“水稻为罗氏沼虾提供天然的庇护场所,罗氏沼虾又将粪便还田,二者相辅相成,在稻田发展罗氏沼虾养殖,将是今后的一大趋势。”四川稻田养殖罗氏沼虾前景如何?从省级层面看,近年来,四川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建设“鱼米之乡”,坚持以渔稳粮,以渔增收。越来越多的养殖户着力发展“早虾”养殖(每年春节至清明节前后上市的小龙虾,可填补全国小龙虾市场空白),谋求更高的经济效益。

“稻田养虾的根本在于解决土地非粮化的问题,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无论小龙虾还是罗氏沼虾,这是根本所在。”业内人士认为,基于四川稻田养虾的广泛推广,在确保品质的前提下,走品牌化之路,不盲目追求产量,是四川罗氏沼虾未来的发展方向。“养殖罗氏沼虾对四川发展‘虾虾轮养’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省水产局产业发展处处长曾开虎认为:“在水稻插秧后改养罗氏沼虾,等到夏季上市销售,可降低湖北小龙虾大量上市带来的市场竞争风险,这将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升农民种稻的积极性。”“与小龙虾的‘休闲消费’属性不同,罗氏沼虾个大肉多,市场区分度明显。另外罗氏沼虾病害较少、喜好高温,较适宜在四川养殖。”曾开虎介绍,当前,我省正着力推动“四川早虾”走向更大舞台,鼓励农民养大虾、养早虾,进一步提升养殖效益。未来,稻渔共作、小龙虾与罗氏沼虾构成的“虾虾轮养”模式,将是我省水产业的主攻方向之一。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