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稻为笔、以田为卷,创作了稻田艺术画。(杨彬供图)

金秋时节,鱼米之乡,稻浪滚滚。希望的田野上,激荡着丰收的喜悦。

9月5日,苏州大部分稻田依旧翠绿一片。太仓市璜泾镇新联村,种粮大户严建良家的新米已经包装上市。

新大米,新品种,新种法,新理念。一方最常见的稻田,正在“稻”出一个个新故事。

这是苏州在乡村振兴中,提升土地“含金量”、增强农民“幸福感”的智慧担当,也是探路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真实写照。

错峰竞争

新品种拉长新米销售时间

8月底,苏州刚出伏,暑气未消,天气依旧炎热,严建良顾不上休息,带着农机手,一头扎进承包的稻田,忙着抢收。

红白相间的收割机“驰骋”在稻田间,与黄绿色的稻浪相映成趣。这片约30亩的早稻田,半天时间就完成了收割。

苏州地区每年6月份开始大面积夏种,当年新米大批量上市在10月底。小批量抢先收割的,最快上市也要10月初。9月初就上市的,实属少见。

严建良介绍,他种的早稻品种叫“越光”,起源于日本一种家喻户晓的稻米品种。“越光”种植时间早,成长期短,是早稻品种中的上品。

“新米提前上市,抢的就是个早字,价钱高。”早稻一般产量较低,主要是让消费者图个“新鲜劲”。严建良估算,今年的“越光”大米,1公斤能卖到20元。看到了早稻的商机,除了30亩“越光”,严建良今年还种了20亩“软米”早稻,预计9月20日收割。金黄色的稻田里,“软米”沉甸甸的稻穗已压弯了植株;旁边,南粳46稻田依旧翠绿一片。

“种植早稻拉长了稻米的销售时间。”严建良承包的600亩稻田,从“越光”到晚稻南粳46上市,错峰竞争实现了无缝衔接,“同样面积的稻田,收益能提高不少。”

打时间差,搞错峰营销,有抢早市的,也有赶晚集的。

2019年,张家港市塘桥镇金村华田家庭农场负责人吴健,腾出15亩地,试种新品种“韭菜稻”,获得丰收。“当年9月中旬收割第一茬后,只要在第一次收割时控制好稻桩高度,过不了一个半月,割过的稻桩又会发新芽、抽穗,11月可以再收割一次。”吴健介绍。

试验下来,“韭菜稻”第一茬亩产1200斤左右,第二茬亩产超过400斤。两茬加一起,亩均产量要比普通水稻高出30%,投入差别不大,种植收益大幅提高。今年,受疫情影响,吴健错过了“韭菜稻”播种时间,但他对去年的“尝试”念念不忘,“明年一定会再种‘韭菜稻’。”

新品种还在持续培育,为农民的闯劲加码。日前,由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自主培育、适宜在苏南稻区大规模种植的常香粳1813、常农粳13号通过省级审定,均属于高产的早熟晚粳稻品种。目前,该研究所已有29个水稻新品种通过国家、省审定。

研究所总农艺师端木银熙介绍,到2019年,常熟培育的水稻新品种在江、浙、沪、皖、鄂五省(市)累计推广面积约7000万亩,增产粮食20.6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30多亿元。

太仓璜泾镇的农田风光带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万人次。(璜泾镇供图)

种养结合

“一田多获”既生态又增收

昆山巴城,“阳澄湖大闸蟹”主产地之一,当地农民玩出了“巴城蟹+巴城大米”的新奇组合。

蟹苗养殖在水稻田里,5月中旬,硬地育秧、放养蟹苗;5月下旬,农田内进行机插秧;10月末水稻收割;10月至12月扣蟹捕捞。

从2018年开始,巴城在江苏(昆山)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内,开启“稻蟹共作”养殖新模式,以渔促稻、稳粮增收。试验第一年,亩均效益与常规种植无明显差异,但稻米品质得到大幅提升。

同样的组合,太仓浮桥试验早,经验更为成熟。这里是远近闻名的“蟹苗之乡”,头脑灵活的农民,在2013年将把弄了一辈子的蟹苗、水稻放到了同一块水田里,实现“一田多获、一水多用”的生态效益。

浮桥丁泾村负责人陆利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9月底水稻收割,亩产200斤蟹田米,每斤12元;12月底蟹苗开捕,亩产300多斤蟹苗,每斤35元左右,“再加上泥鳅和鲫鱼,亩均效益在1.5万元左右。”

近年来,“稻渔共作”立体化生态养殖新模式在苏州越来越多,稻虾共作、稻鸭共作等层出不穷,“稻在水中长,虾蟹水里游”的景象,构成了水稻循环立体生态种养模式的生动写照。

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能让农、养有效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产出多元立体式经济效益。”苏州市农科院副研究员顾俊荣说。

收益高,也就有了更多创新的尝试。这种模式已不仅是“稻+X”,而是“稻+N”,实现“一地三收”甚至“一地多收”的局面。

常熟古里坞坵村,200多亩的苏南稻田优质绿色高效综合种养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示范田里,澳洲淡水龙虾、中华鳖、盱眙龙虾、青蛙等与水稻混合套养,融洽结合、互相滋养。

“稻渔共生、一田多收”是一本生态致富经。算增收账,由于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稻米产量虽不高,但价高且抢手,丁泾村的蟹田米售价是当地普通大米的2倍多;再加上各类共作物的销售,亩均效益能有1万多元。

算生态账,稻田的水生物及浮游植物是虾蟹最好的食物;反过来,虾蟹排泄物又是水稻生长的天然肥料,种养结合形成了“田面种稻、水体养渔、渔粪肥田”的生态循环。

美丽产业

一粒稻米唱出农旅融合大戏

风景在哪里?就在稻田里。近期,张家港市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一片稻田,成了新晋“打卡点”。

利用30亩稻田,常阴沙常北社区以稻为笔、以田为卷,创作了两幅稻田艺术画。登上稻田两边20米左右高的观光塔,就拥有绝佳的视角,欣赏立体感十足的稻田图画。

一幅“我爱我的祖国”,风吹稻浪,巨龙腾飞,蔚为壮观;一幅垃圾分类的卡通形象“常小美”,紧跟“新时尚”,生动活泼,趣味横生。

“10月份才是最佳观赏季,更漂亮。”常北社区负责人徐卫华介绍,这是新引进的五彩稻,生长条件和常规水稻类似,“除了观赏,也可以食用,且营养价值较高。”

2019年,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就创作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及“乡村振兴”两幅主题稻田画,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游玩。这里不仅大米好吃,稻田更加好玩。

乡村振兴,被赋予了生态、休闲、文化传承等更多功能和期待,也打开了苏州农民的眼界:种水稻就是“种”风景,成片的稻田、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本就是一幅令人向往的田园画。

越来越多的村庄,将稻米作为发展“美丽产业”的主角。

在太仓璜泾镇的现代农业园里,分属雅鹿村、孟河村、杨漕村、孙桥村的1.5万亩高标准农田连成一片,2018年底,环绕这片农田的“回”字形农旅风光带正式建成。

璜泾镇副镇长杨翠珠介绍,农业园形成了以生态稻种植为基础,以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为突破口的农业新图谱,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万人次。

以稻米为主题的农旅融合大戏,昆山淀山湖的玩法已经十分成熟。

每年金秋时节,风吹稻浪、田野铺金,丰收的不仅是淀山湖的农民,还有从周边赶来见证、体验、参与的市民、游客。

淀山湖稻香节上,割稻、捆稻、打稻、碾米体验,稻文化科普、稻田迷宫、稻知识挑战、稻田运动会、米食制作、石磨体验……参与的人们亲身感受到淳朴自然的乡村风情。

说不尽“稻”不完的田园趣味,说的也是吴地稻作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新内涵——

让“一粒稻米”在农旅融合中站C位,在乡村振兴中唱大戏,这是鱼米之乡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生动的实践。(苏报记者顾志敏商中尧朱新国杨溢陈洁)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