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济南,艳阳高照,微风拂面。在济阳区仁风镇的麦田内,翟军俯下身子,仔细查看麦苗的长势。这名站在田间地头的85后遗传学硕士,不顾家人反对,放弃跨国公司高薪工作,回到家乡研究小麦育种。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的“农业梦”。

图片

将国内首个抗赤霉病麦种带回家乡

“皮肤黝黑、身材魁梧、四方脸庞。”初见翟军,就有一种山东大汉的既视感。就是这样一名山东大汉,将国内首个携带抗赤霉病基因的小麦品种——“山农48”带回家乡。赤霉病又叫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一种传播力和破坏力极强的真菌病害。小麦一旦染病,可导致减产过半,而且防治难度大,使用农药不仅成本高,而且治标不治本。

赤霉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种让无数农业专家头疼的小麦病害。染病的小麦中含有呕吐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三级致癌物,食用之后可引起呕吐甚至机体中毒。不过,其抗病的关键基因Fhb7,让翟军的研究生导师孔令让找到并植入麦种。

2018年,翟军返乡创立济南聚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与包括母校山东农业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而抗赤霉病小麦良种的推广和创新,成为他的工作课题之一。“种上抗赤霉病的麦种后,几乎就不会再染病了。”他说道,在仁风镇,他种了70多公顷试验田,省内“山农48”的育种田近400公顷。此外,他还向全国近80家科研单位和育种企业提供抗赤霉病小麦种质材料,帮助他们因地制宜培育新品种。

图片

用所学知识帮农户增收20余万元

2020年,济南市发布《公开选聘乡村振兴工作专员公告》,怀揣农业梦的翟军,萌生了回村任职的想法。起初,他的家人并不支持,甚至坚决反对。“我不希望辛苦培养成才的孩子再回到农村,和我们一样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面对父母的劝说,他犹豫不决。

然而,翟军回家探亲时发生的一件事,让他坚定了回村任职的想法。有一天,邻居向翟军求助,地里的麦子一直不出苗。他走进麦田,随手扒了一下土,发现播种播深了,这样影响出苗时间和产量。就是这样一件简单的事,却成为村民一直想不明白的“难题”。“我要用所学到的知识,帮助村民,帮助村里发展。”他暗下决心。

2021年,翟军回村任职,成为仁风镇翟家村委委员。也是在这一年,他将母校科研团队培育的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种在了村里,并取得了大丰收。2022年,他又联系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在翟家村建成了占地3.5公顷的小麦育种科研基地,种植了200多个小麦品种。“我们公司与村里的合作社签订良种繁育的协议,第一年就繁育良种60公顷,帮助农户增收20余万元。”他开心地说道。

图片

在上万个不同性状种子里选出良种

在翟家村,翟军利用50公顷土地搞起了种苗繁育。他的团队,平均年龄30多岁。平日里,他们不是在试验田,就是在实验室。“育种是一种艺术,不仅需要技术,还要有运气的成分。要想得到理想的良种,可能要在上万个不同性状的种子中筛选。”在他看来,育种的过程是艰难的,育成一个品种,要8到10年的时间,筛选出的好品种,至少需要8代繁育以后才能稳定。

2023年,一场严寒让翟军损失惨重。“当年报审了4个品种,前后花了20多万元。没想到一场冻害,把地里的种苗全都冻死了,20多万元全部打了水漂。”他说道,要是在正常的年份,这些种苗的抗冻性是完全没问题的。在育种道路上,有着诸多困难与挫折,但一心要带领村民致富的翟军,从未退缩。

“翟军收购的麦种,每斤要比市场价高出1到2毛钱。”提起翟军,种植户李寿民高兴不已,这样算下来,每亩地可以增加一两百元的收入。听说翟军还要将仁风镇打造成1400公顷制种田的小麦种子繁育基地,到时候大家的收入还会提高。

有的人“外出逐梦”只为跳出“农门”,“山东大汉”翟军却义无反顾选择返乡,用厚实的肩膀担起心中的“农业梦”,用所学知识带领乡亲们走向致富之路。(济南时报·新黄河 记者:王铮 王静静)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