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的生活习性
1.蝎子是昼伏夜出的动物,对湿度和光线比较敏感,喜欢潮湿的环境,但是湿度又不能太大,怕强光照射,但还需要一定的光照度,以便吸收太阳的热量来提高消化能力,加快生长发育,也有利于胚胎在孕蝎体内孵化。蝎子一般成群居住,好静不好动,并且还有认窝和认群的生活习性,大多在固定的蝎窝穴内成群居住,成群居住的蝎窝内都有雄有雌,有大有小,能够和睦相处,极少会发生相互残杀现象。但是不同窝的蝎子,相遇后往住会相互残杀。
2.蝎子嗅觉灵敏,对各种强烈的气味敏感,如汽油、油漆以及农药、化肥等化工产品有强烈的回避性。蝎子对声音也很敏感,强烈的震动和噪声会影响它们吃食产仔和正常的生长发育。
3.人工养殖蝎子要注意蝎子逃跑,由于蝎子具备逃跑求生的本能,所以在人工养殖蝎子时一定要做好防止蝎子逃跑的防护,可以在不同的养殖场所中,贴上玻璃、胶带条等光滑物品阻止蝎子爬越。
蝎子人工养殖过程中的饲养事项
1.保证正常饮水,蝎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有干净的水分供应,缺乏水分会使蝎子出现枯尾等疾病,还可能引起蝎子相互残杀。枯尾病可通过在水里加适量白糖和食盐来缓解症状。
2.保持适宜的温度。蝎子属于变温动物,它们相对来说比较耐热和耐寒。当外界环境温度在40 摄氏度到零下2—5摄氏度时,蝎子都能够生存。气温下降到12摄氏度以下,蝎子基本上就不大活动了,它们最适宜的温度是30—38摄氏度,35—39摄氏度蝎子最为活跃,生长发育加快,交配、繁殖产仔也都在该温度范围内进行。
3.保持一定的湿度。蝎子喜潮怕湿,空气的相对湿度在50%左右最为适宜。湿度过大或过小,会使蝎子生长缓慢,严重时会导致患病死亡。
4.饲喂方法。蝎子食料以昆虫为主,除多毛刺、有硬壳、腐烂变质的昆虫外,新鲜的牛肉、猪肉、鱼肉也可作为蝎子的食料。蝎子食量较小,在25—33摄氏度时,2—3天可进食1次,温度低时可延长饲喂间隔天数。夏季在20时喂食为优,冬季及春、秋季在18—19时喂食为优。以勤喂少喂为原则,次日早晨清理蝎池的残余食料。蝎子的供水是在活动场所内放置一些浅水盘,水盘里应放置石块、海绵、树枝,避免蝎子饮水时弄湿足部。
5.蜕皮期管理。蝎子出生后,需经过六次蜕皮达到性成熟,而在蝎子蜕皮期间,日平均气温尽量控制在25—30摄氏度,蝎窝的土壤含水量在15%—20%,空气湿度要保持在80%。蝎子蜕皮后供食,要注意营养搭配,要注意适口性及可采食性,做到少投勤投,防止蝎子由于饥饿导致互相蚕食,主食可以用黄粉虫,搭配其它辅食。
人工养殖蝎子的繁殖技术
蝎子的繁殖产仔是人工养殖蝎子过程中的难点,也是蝎子养殖是否成功的关键。一般来说,孕蝎一胎可以产仔大约20—60条,大概雌雄比例为3:1左右,所以人工养殖蝎子的雌雄比例,最好保存在3:1。
孕蝎临产前,准备好广口器具,用竹筷轻轻夹取孕蝎至广口器具前,器具内底部应铺一公分厚沙土,干湿度达手握成团、松手即散为宜,同时要给孕蝎准备好适量的水和食物。
孕蝎分娩后,1个小时左右小蝎就会爬到母蝎背上,不吃不动。4—5天左右小蝎第一次蜕皮,身体颜色为乳黄色,以后颜色逐渐变深。幼蝎未离开母体前,同类型的蝎子要及时分开饲养,避免某些母蝎产仔后受冲击而出现甩背现象和产仔后食幼蝎现象。幼蝎出生15天左右开始离开母蝎单独生活,此时应将幼蝎与母蝎分离,否则,会出现大吃小的同类残杀现象。
幼蝎离开母蝎后,需放在土壤湿度为15%的盆中饲喂小黄粉虫20天,保证幼蝎吃饱、吃肥。在盆中放入蝎瓦后,需供给小黄粉虫、无菌蝇、小蜘蛛等多样化食物饲喂10天左右。盆中的幼蝎以不超过每1000只/平方米的数量低密度投放到幼蝎池中,窝穴要偏湿(湿度20%左右)。需注意,幼蝎蜕皮前3-5天不进食,此期间不需投食。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20期 技术要点部分由元氏县全蝎养殖协会整理提供
供稿:东港区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