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比以前干净多啦”“特色产业发展起来,我们收入增加不少”……近日,在潮汕地区唯一的原中央苏区县——潮州市饶平县,村民谈起家乡的变化频频点赞。
从前“干革命走前头”,如今“奔小康不掉队”。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的深入实施下,苏区饶平已从一个经济薄弱、交通不便的落后地区,转变为粤东经济高地、重要交通枢纽。苏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也迎来新气象。
村容展新貌
革命遗迹重焕红色光辉
临近傍晚,潮州市饶平县上饶镇茂芝社区的古堤围旁,54岁的村民詹前龙一边沿河散步,一边感叹村里环境的蝶变:“以前河堤旁经常有垃圾乱堆乱放,臭味熏天,我每次经过都不敢停留。现在垃圾清走了,还建起了生态文化长廊,早上五六点就有村民来这散步啦。”
让詹前龙欣喜不已的,还有近来社区新建的一批文化广场。过去一年里,人口集聚的茂芝社区兴建起3个文化广场,分布在辖区多个自然村落。如今,这些广场已成为村民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
在不远处的上饶镇上善村,一条“改头换面”的交通干道同样让村民拍手称赞。上善村所在的饶平北部,群山环绕,以往交通闭塞。2020年,通往上善村的G355国道启动路面改造,原本崎岖不平的路面被沥青铺平,道路宽度、设计时速也全面提档升级。
紧接着,途经饶平北部山区的大潮高速也建成通车,与此前建成的潮漳高速、沈海高速、甬莞高速等线路共同筑成畅通饶平的高速路网。随着交通条件不断改善,苏区呈现出越来越红火的发展态势。
整治环境卫生,建起长廊与广场,让村容村貌美起来;新建交通要道,构建高速路网,让村子与外界通起来……悄然间,苏区饶平早已旧貌换新颜。
茂芝会议纪念馆内。郑淼鑫 摄
与此同时,承载着苏区红色记忆与红色精神的革命遗迹也在重新焕发时代光彩:在东山镇湖岭村,经过修缮的西泉公书院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系列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在此开展;在茂芝社区,占地面积1580平方米的茂芝会议纪念馆正式建成,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茂芝会议前后的烽火岁月……
此外,新一批革命遗迹的提升工程也在如火如荼进行。在饶平县海山镇,海山义勇军抗日指挥部旧址、李沛群纪念馆正加快推进陈列布展,将复原红色革命故事中的重要历史场景;在茂芝社区,备受期待的茂芝会议文化旅游经典区正加紧筹备,将新建红色广场、游客红色文化体验区等项目,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
全德学校里陈列的当年茂芝会议场景的蜡像。余秋松 摄
生活换新颜
特色产业铺就致富之路
贫困户搬进了敞亮的新居、荒山秃岭披上了新绿、传统特色产业焕发新活力……穿行在饶平这片红色热土,处处都能感受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风新貌。
一组数据或能体现苏区人民生活的变化:饶平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9394户、24430人全部实现脱贫退出,35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出列。对比2016年到2020年的数据,三个“红色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有明显增长,湖岭村从7774元增长到21319元,上善村从5140元增长到21523.27元,长彬村从7841元增长到22965元。
长彬村产业扶贫项目。郑淼鑫 摄
近年来,饶平县牢牢把握“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机遇,结合新农村建设、环境卫生整治,持续做美做精“红色+绿色+产业”融合文章。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农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特别是破除交通闭塞这一壁垒后,苏区饶平的生态和产业优势被重新激活。如湖岭村,将农作物生产干道背岭路拓宽至3.5米并进行硬底化处理,曾经的砂土路摇身一变成为村民致富路,有效改善村民种植茶叶、青梅、橄榄的作物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盘活了村里500多亩茶园和青梅园,带动村民开荒种植100多户。村民朱炳书就是直接的受益者,不仅还清了欠款,还开办了自己的茶叶加工厂,日子越过越红火。
潮州饶平县长彬村产业扶贫项目。郑淼鑫 摄
产业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饶平县突出红色村在革命历史资源、传统工艺文化、特色农产品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制定一村一品发展战略,形成集文化、旅游、产业为一体的红色村发展模式,特色产业经济逐渐从“小散乱”迈向“高大上”。
如长彬青梅,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依托本村企业广东梅业公司,与农户建立“平等互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进一步扩大青梅种植面积增加产量,建设现代青梅产业园。以梅业公司为带动,深化青梅加工,提高附加值。产品远销日本、法国等海外市场,并研发高端产品瞄准国内市场,为当地经济脱贫作出了巨大贡献。
【圆梦故事】
朱炳书:生活在茶里“回甘” 梦想在手中绽放
“接下来,我们的目标是买小汽车,再建自己的新房和茶厂。”朱炳书的底气,如今足得很。
朱炳书的家位于潮州市饶平县东山镇湖岭村。眼下,春茶炒制已近尾声,陆续转入夏茶采制时期。刚从茶厂走出的朱炳书身上飘着淡淡的茶香。
朱炳书过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说起陷入贫困的原因,朱炳书和黄芳夫妻依旧有些伤感。以前他们夫妻俩都在外打工,日子还过得去。可几年前,儿子因犯错入狱服刑,儿媳又离家出走,留下一个小孙女,家里老人又瘫痪在床,他们不得不回到村里照顾老小。“欠下了好几万元。”朱炳书告诉记者,在村里的收入低,基本靠借钱度日,生活越来越困难。
朱炳书曾在潮州市潮安区凤凰镇为茶农工作,这些年下来,也学到比较好的制茶技术。但苦于没有本金添置制茶设备,空有技艺却无发挥之地。工作队和村干部了解后,根据奖补政策,为他提供了18650元的补助。2017年,朱炳书购买了设备,开始茶叶加工,踏上了致富之路。
朱炳书做过调研,茶青1斤卖15元,4斤茶青可加工成1斤茶叶,茶叶1斤可卖到120元上下。“我们今年春茶的总产量有400斤,加上帮村民制茶加工,每年的收入是以前打工的3倍。”朱炳书乐呵呵地说。
抿一口朱炳书自制的茶,入口微苦,下喉后慢慢生出一股甘甜之味。如同他的生活,苦尽甘来。
“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就是我的梦想。”朱炳书指着家中新添置的一台双开门大冰箱说,现在日子越过越好,这些年他们还清了欠债,家中还添置了新摩托车。接下来买个小汽车、建新房、扩大茶厂……“现在我有信心给家人更好的生活。”朱炳书数着一个个目标坚定地说。
“饶平发布”编辑部
编审:余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