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的脸膛,粗糙的大手,身着迷彩服,皮鞋上沾满了泥土……眼前的李桂发怎么看都不像机关干部。
在8月30日举行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上,德州市科协科普部部长,陵城区糜镇智惠党建富民产业共同体党委副书记、杨家村党支部书记李桂发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也是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
今年51岁的李桂发,自2015年起已经连续8年扎根农村,先后在禹城市的三个村(社区)担任过“第一书记”,2020年4月起开始担任陵城区糜镇杨庄村党支部书记,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干部。
8年摸爬滚打,李桂发探索形成一整套带领群众增加收入的“致富经”,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迷彩书记”。
探索实践走出强村富民新路子
禹城市莒镇社区是李桂发扎根农村的首站。2015年3月,李桂发来到莒镇社区担任“第一书记”,根据当地实际,确定了“支部+协会+农户”模式,先后创办三黄鸡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和土豆种植技术协会。“现在回头看,那时的协会其实有着合作社的雏形,只是体量小。”李桂发说,“根扎得浅,眼界窄,带动作用发挥得不够。”
莒镇董屯村则是李桂发投入精力最多的地方。“村子是省定贫困村,村民只种玉米、小麦,致富没门路、没资金、没技术,集体没收入,啥都干不了。”李桂发对2016年刚到董屯村时的情形记忆犹新。也正是这一实际,让他下定决心“要给穷根松松土”,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
一身迷彩服,一双军用胶鞋,驻村伊始,李桂发就走村入户,寻计问策。通过摸底调查,他深知,一家一户干不了什么,必须依靠党支部和集体的力量,抱团干大事。“先建立合作社,创办协会,把村民动员起来,走集体发展之路才有奔头。”李桂发的“致富经”有了雏形。
为打消村民顾虑,李桂发组织村民到省内各地参观学习特色种植项目。在寿光市,看着一车车蔬菜往外运,菜农“哗哗”地点钱,一行人心里痒了。富硒马铃薯协会、精品杂粮协会很快在村里成立,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红。2016年秋天,董屯村种植的马铃薯、花生、大豆喜获丰收,大田马铃薯单产3000公斤,很快销售一空,当年协会就给村集体上交了30500元。
村民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干劲也上来了。在德州市科协的帮助下,他们办起了小型面粉加工厂和榨油厂,生产优质原生态小麦面粉和花生油,2017年元旦期间,实现销售收入26万元,一举摘掉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
“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没水大河干,村民和村集体必须同步富裕。我们按照20%留集体、30%给村贫困户会员、50%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思路进行分红。”李桂发介绍。随着村集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村两委委员结束了延续多年“在家办公”的老传统,搬进了崭新的办公室,原先坑洼不平的土路也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
“一身迷彩装、朴实又善良,为民办实事、件件暖心膛!”群众都亲切地称呼李桂发为“迷彩书记”。德州市委组织部考察组到董屯村进行任期考察时,80多名村民赶到村委会,要求让李桂发继续留任。“这样的‘迷彩书记’,我们舍不得他走。”乡亲们的话让李桂发觉得一切都值了。
最终,作为第三批市派“第一书记”,李桂发继续留在禹城,直至2019年底完成辛寨镇前贾村“第一书记”驻村帮包工作。
因地制宜致富经有了“升级版”
在陵城区糜镇杨家村工作期间,李桂发带头成立源丰种植合作社,组织干部群众流转土地120亩发展辣椒种植,与多家公司签订订单合同。没想到,他原有的致富经有些“水土不服”。
“人家订单一要就是几千亩地、上万亩地,唯一的条件就是保证收购,仅仅依靠一两个村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拥有多次驻村经验的李桂发深知,当前“订单农业”是发展大趋势,之前小合作社单打独斗的模式已经落后了,只有把各村零散的资源聚合起来,依托区域党建共同体组建合作社联合社,建立“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农户”联动发展模式,才能解决“一村一社”单打独斗的局面,老百姓的日子才会越来越好。
一个村支书能否带动一个区域的整体发展?面对群众的质疑,李桂发没有退缩,反而更加激发了他敢啃“硬骨头”的那股干劲。
此时,陵城区也在推广农村区域党建共同体建设,李桂发及时把握时机,争取试点政策和资金支持,建立了镇、管区、村、合作社相融合的“智惠党建富民产业共同体”,全镇92个合作社实现了“一盘棋”调度,布局电子商务、德菜咨询服务、农业科技驿站、农机合作服务、农资合作联营、循环农业、特色(辣椒、糯玉米)种植、休闲农业8个经营板块,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双赢。
“为了把镇驻地北侧一处300余亩的荒地打造成农业示范园,从秋天到冬天,他98天没回过家。”糜镇智惠党建富民产业共同体技术员张金奎介绍,当时李桂发到处协调资金、邀请专家、靠在建设现场,忙得连回家的时间都没有。
“蔬菜大棚、养牛场、电子商务中心,一个个项目从无到有建起来,土地、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都被盘活了,服务也更精准了。”糜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何晓楠介绍,目前共同体已经与中化集团、鲁疏种业、苗宝集团、智科农业等6家国有大型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了密切合作,初步形成葡萄种植、肉牛养殖等7大产业体系,全镇92个村集体平均收入超过5万元,其中69个村集体收入均超过10万元。
党建引领让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
“乡村振兴的难点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找准产业,另一方面是要解放思想,搬掉村民思想上的‘大山’。”多年的驻村经验让李桂发对此深有感触。驻村期间,他始终把锻造强有力的党支部作为应对难题的法宝,注重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上下功夫、见实效。
如果一个村的偏远贫穷、产业薄弱、民心不齐等问题是一把锁,那么一个有朝气、有战斗力、有号召力的村级党组织就是开启这把锁的“金钥匙”。为此,李桂发自己出钱、出车,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外出参观学习,开阔眼界;积极培养年轻党员,手把手指导,督促年轻党员尽快挑起担子;组织党员与群众进行面对面交流,调动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董屯村,针对村党支部无办公地点等实际问题,他带头捐款,号召党员群众集资共建。短短一个月时间,该村以79400元的低成本,建成了7间办公室,总占地面积208平方米,实现了支部有阵地、服务有平台。在糜镇杨家村,为进一步提高村党支部带富能力和班子凝聚力,他组织召开了13次村“两委”会议、7次党员大会,成立村民理事会,形成党群合力;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定期进行“三务”公开,并及时利用公开栏公开决策成果,接受群众监督。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党支部的威望树了起来,工作顺了起来,干部作风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的董屯村村口,足有6米高的智能大棚温暖敞亮,村委会院前广场设置了科普画廊,成了村民的休闲好去处;在糜镇智惠党建富民产业共同体带领下,老百姓通过务工、种植养殖、做生意等“多条腿走路”,钱包越来越鼓。更让人欣喜的是,村里喝酒打牌的人少了,咨询政策、琢磨发展、申请项目的人多了,“等靠要”逐渐变成“主动造血”,村民的干劲被调动起来了。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没有成例可鉴、没有成规可循。”李桂发表示,自己将把荣誉转化为动力,继续保持军人的闯劲,永不停歇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