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水稻专家退休后带上200万元回乡研发“金种子”

流转400余亩荒地“耕出”梦想田野

种植致富典型案例_致富案例网_致富好项目种植

知识分子退休后,是赋闲在家还是发挥余热,继续为社会做贡献?许多人都面临这样的选择,省农业厅首席水稻专家张似松选择了后者。12月4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江夏区山坡街光星村,64岁的张似松正伏案于一大堆资料中,整理科研材料,搜集农户反馈,为来年的种子研发做准备。

张似松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和水稻打了40年交道。退休后,他不顾家人反对,带上几十年积蓄,回到家乡承包一块荒地,花去数年时间,研发出让农民增收的“金种子”——“鄂丰丝苗”。他说:“我的梦想是研发出武汉产,适合于省内乃至全国范围种植的优质稻种。”

一辈子研究水稻

“农民的儿子当然要想着反哺农民”

一间70平方米平房,水泥地白粉墙,两间房一个客厅。这是张似松现在江夏的家,也是办公地。这里最显眼的,是挂满墙上的科研成果宣传照。张似松说:“40年一直围绕水稻工作,父母都是农民,我是农民的儿子,当然要想着反哺农民,为农民增收做点实事。”

1978年,23岁的张似松在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由于学习勤奋刻苦,3年后,他又考上了本校水稻生理生态专业的研究生,随后留校工作。1987年,张似松被选调到湖北省农业厅粮油处(现种植业处)。1996年,为了更好地发挥他的业务专长,上级将他调到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做水稻技术推广和服务。

由于业务能力突出,工作期间,张似松被聘为农业部水稻专家组成员、湖北省农业厅首席水稻专家,国务院授予他“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称号。

不顾家人劝阻

带上200万元回乡创业

“家人反对的声音很强烈,他们列出退休后的各种可能性,干什么都比创业好。”回忆当初决心回乡创业那会儿,家人的反对,让张似松记忆犹新。

2015年,张似松从湖北省农业厅退休,第一时间向家人说出心中想法:“家乡光星村耕地面积虽多,可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自己想研发优质稻种,让荒地重现生机。”

创业的想法刚提出,家人纷纷反对。反对声最大的,是张似松的老伴:“做了一辈子农业工作,你在职时就很少着家,女儿常年都见不着爸爸。”好不容易退休了,老伴希望他在家享享福,多陪伴家人,再说,创业是年轻人的事,那么大年纪,万一创业失败了,一生的积蓄都打了水漂。“我那会儿拍了桌子,坚决反对!”

张似松的同事和弟弟也表示不理解。在职最后一年,已经有企业在联系,希望他退休后做技术顾问,年薪几十万元。“退休了就在家种花养鱼,挂个技术顾问,偶尔出去讲下课,怎么也比风里来雨里去的创业靠谱。”

一边是自己的创业梦,另一边是亲友们的集体反对,张似松还是选择了前者。“国家把我培养成大学生、研究生,几十年的稻种研发经验,所有这些都应该回报给农民,而不是贪恋舒适的生活”。张似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说服了家人。

工作40年,积攒了50万元,张似松担心不够,又找姐姐、弟弟和堂妹筹措了150万元,一个人回到了家乡。

那一年,他60岁。

四年潜心深耕

昔日荒地变成“希望的田野”

2015年8月,张似松牵头成立武汉亘谷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走上水稻科研育种、种子生产与技术服务的创业之路。

创业第一步,就是流转土地。张似松看中了一块414亩的荒地,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按照每亩600元流转费计算,一次支付了3年的流转费近80万元。“农民不容易,不能亏待了他们。”

流转土地后,张似松便请人修整田地,自己全心研发水稻种子。“田地里学问很多,土质土壤、气候、种植方法、肥料等方面都要考虑。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产量,甚至颗粒无收。”

通过数年实地研究,张似松研发的“鄂丰丝苗”水稻种子终于大获成功。2018年8月,该稻种顺利通过湖北省和江西省的品种审定。“‘鄂丰丝苗’种子达到了国标二级,具有抗病性、抗倒性强,产量高的优势,亩产可达1100斤,比之前村民们栽种的稻种每亩多产30斤左右”。张似松介绍,目前“鄂丰丝苗”水稻种子销往省内各地区,江夏区农业农村局去年采购了2万斤发给区内农户使用,受到了大家的“追捧”。

几年过去,昔日荒地变成了“希望的田野”。看到乡亲们种上自己研发的水稻种子后,粮食逐步丰收了,收入也上去了,张似松开心地笑了,“种地还是很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收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希望我的‘农业梦’帮助更多农民年年丰收,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

“老张是真了不起,他刚来时,这儿就是一大块荒地,啥也没有。他一头就扎进去了,通水、通电、通路,进行水稻种子科研,种油菜花……”提及张似松,村民们交口称赞,“现在大家都种上了老张研发的稻种,好存活、产量高、卖的价钱还好,感觉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