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又名黄辣丁、嘎牙子、黄鳍鱼、黄刺骨,广布于中国东部各太平洋水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体长123-143mm,杂食,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食物多为小鱼、水生昆虫等小型水生动物。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在生殖时期,雄鱼有筑巢习性。
养殖方法
一、技术简介
黄颡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亦有巨大的市场,是出口创汇的优良品种。黄颡人工养殖是近年开发的养殖新技术。
二、操作要点
1、池塘条件
养殖黄颡的池塘面积要求不严,可大可小,但水深应保持在1.5米以上,池底淤泥不宜过厚,以泥沙质底为佳。池塘要求排灌方便,水量充足。鱼种下池前用生石灰进行消塘消毒,每亩池塘用生石灰75--90公斤,以彻底清除野杂鱼类和杀灭病原生物。
2、池塘主养
池塘主养黄颡,鱼种规格以10--15厘米、体重15--35克左右为佳,每亩放2500--5000尾左右,并配养鲢、鳙鱼各100尾,用以调控水质。饵料日投喂量,全价配合饲料按鱼体重的1%--4%左右、小杂鱼虾按体重10%左右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可参照下述配方进行配制:鱼粉30%--40%,菜饼10%--35%,豆饼20--30%,次粉15%--18%,米皮糠10%--15%,诱食促长添加剂2%--5%。由于黄颡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因此,对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和质量要求较高,否则影响黄颡的正常生长。对已经驯食的人繁种苗可直接投喂人工饲料,对天然种苗还须经驯食1周左右才能正常摄食工作饲料。驯食方法:先用鱼糜沿池边泼撒,1--2天后,待鱼种开始前来摄食,再逐步添加人工饵料搅入鱼糜中定点投于水边,最后转为全部人工饲料进行定点、定时、定量投喂。
3、混养
黄颡套养在其它养鱼池中,可以利用池内的一些野杂鱼虾,不必为黄颡另行投喂饲料,每亩放50--100尾规格在35克左右的鱼种,可获得10--15公斤商品黄颡。套养黄颡种的放养规格不宜过小,池中不宜再配养其它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如大口鲶、乌鳢等。
4、水质管理
黄颡耐低氧较常规鱼差,喜清洁水,因此,养殖黄颡的池塘水透明度应保持在35--40厘米,放养密度高的池塘应设增氧机防止缺氧浮头。定期加注新水。黄颡池水不宜碱性过强,用于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过20克/立方米。
5、鱼病防治
黄颡的抗病能力强,养殖中一般无大病。但在饲养中受季节、气温、水质、投料及鱼体表无鳞的特点和养池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影响,也会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虫生于鱼体鳃丝及内脏各部位引发疾患,需在平时养殖中注意观察,针对异常情况提前预防。
池塘养殖
黄颡池养黄颡,大致有主养和套养两种形式。
一、主养黄颡
(一)、池塘准备
黄颡对池塘要求不严,一般选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的池塘,面积3-10亩,最好不选淤泥厚的老化池塘。每个池塘都须有可控制的进、排水口。一般主养池塘面积为3-5亩或10亩以下,水深以1.5-2.0米较为理想,池塘较浅光照度较强,不利于黄颡喜弱光下摄食的要求。池塘在放鱼前10-15天用生石灰(70-90公斤/亩)或漂白粉(4-6公斤/亩)进行清塘消毒。一般在池塘消毒后第2天加注水0.8-1.0米,第3-4天按350公斤/亩施入发酵腐熟的有机肥以繁殖天然饵料,等到毒性完全消失后,放入鱼种,加满池水。每个池塘配备1台1.5千瓦-3.0千瓦的增氧机。
(二)、鱼种放养
投放的苗种无论从天然水域捕捞或人工繁育的鱼种,都要求无病无伤,体质健壮,规格基本一致,一般尾重15克左右,放养期3-4月之间,每亩放养1000-1500尾;同时每亩套放尾重100克左右团头鲂鱼种100-150尾;尾重50克的鲢、鳙鱼种50-80尾。搭配品种不宜用鲤、鲫、罗非鱼等杂食性的底层鱼类,这些鱼类的生活习性与黄颡大致相当,混养这些鱼类会跟黄颡争夺饵料和栖息环境,影响黄颡的生长。在黄颡鱼种下池1周后,搭配投放一些与黄颡在生态和食性上没有冲突的其它鱼类,以充分利用池塘的水体空间,如搭配体长15-20厘米的花鲢50尾/亩,体长15-20厘米的白鲢200尾/亩。鱼种放养时用3%-5%食盐水浸洗消毒,以杀灭鱼体表的细菌和寄生虫。鱼种下塘前,鱼篓内水温与放养池水的温差不超过3℃。
(三)、日常管理
坚持早、中、晚三次巡塘,认真观察鱼类活动、摄食与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经常注入新水,防止水质恶化,还可防止鱼体发病和产生浮头现象。最好每隔10天注入新水20-30厘米,在阴雨天要开增氧机。由于长期投饲,池塘水质会逐渐变化至呈弱酸性,这对黄颡生长不利,可以通过合理的使用药物,调节池水的pH值在7.0-8.4之间。调节池水水质的药物多为生石灰,一般为每半个月左右用1次,每次用量为15-25公斤/亩。
(四)、注意事项
鱼种在放养、捕捞、计数、运输时的操作要轻,使用的工具要光滑,避免碰伤鱼体。黄颡对常用水产药物忍受能力不及四大家鱼,这可能由于黄颡是无鳞鱼的缘故,所以,对黄颡用药一定要严格控制用量,防止黄颡因中毒而死亡。黄颡对硫酸铜、敌百虫等药物比较敏感,尤其要慎用。
出塘一定要根据规格大小、市场行情来定,一般在100克以上便可上市。
二、套养黄颡
(一)、品种搭配
鱼种放养时间一般选择在冬季或春初进行,放养规格一般为20克/尾以上,放养密度一般为2000-3000尾/亩。鱼种放养前,应用3-5%食盐水浸洗10-15分钟后,方可放养。同时,搭配花白鲢的夏花鱼种,花鲢1000尾/亩,白鲢3000尾/亩。
黄颡黄颡在饲养其它品种的池塘中进行混养,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5厘米左右的大规格夏花或10-15克的冬片苗直接套养在池塘中,在不增加投喂饲料,不增加人工、水电等成本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塘中优质鱼类产量及经济效益。
(二)、套养密度
套养密度应根据其它底层鱼类放养和饵料情况而定,常规饲养方法的商品鱼池塘,每亩套养5厘米左右长的大规格夏花250尾或10-15克的冬片苗种2.5公斤。经过一个生长季节的套养,大规格夏花年底可长成平均规格100-150克左右的成鱼15公斤。在不是以鲤鱼、鲫鱼等底层鱼类为主养鱼的池塘,黄颡的套养量可成倍增加。
(三)、日常管理
黄辣丁的养殖过程当中,日常管理比较重要,主要应抓好饵料投喂。黄颡是以肉食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所喂饵料可用占总量30%-40%的鲜小杂鱼虾绞碎成鱼浆后,拌和60%-70%的植物性粉状饵料(豆饼4份、小麦3份、玉米2份),添加1%维生素和无机盐,制成团块投喂。根据黄颡集群摄食的习性,在池塘中设置固定的食台,一般每亩鱼塘设食台1-2个。每日定点投喂2次,投喂量占池鱼重量的5%-9%,一般每天上午7-8时、下午5-6时各投喂1次,考虑黄颡晚间摄食的生活习性,上午投喂一天投饵量的1/3。有条件时可适当投喂水蚤、丝蚯蚓、蝇蛆等鲜活饵料。鱼类生长旺盛时期,可适当投喂一些水、陆草,以供团头鲂摄食。
由于投喂绞碎的动物性饵料较多,水质易恶化,要勤注新水。一般每半个月换水1次,每次换水1/4-1/3,以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生长季节(4-9月)每隔15-20天全池泼洒1次生石灰,用量每亩10-15公斤,调节池水的pH值(6.8-8.5)。要适当投入一些活螺蚬等,用以净化水质,并作饵料。
(四)、鱼病防治
黄颡抗病力强,病害少,只要预防得当,一般不易发病。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对水体、食台消毒。定期在鱼浆中加入1%食盐,连续投喂5-7天,投喂的饵料要新鲜、干净,要坚持不投喂腐烂变质的饵料。每月用1-1.5毫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或0.3毫克/立方米强氯精杀菌1次。巡塘观察发现黄颡摄食不旺和行动迟缓等情况应立即检查,一旦发现病害应及时镜检,进行综合分析和确诊后,对症下药;并加强池水更新和消毒措施。
技术要点
黄颡,俗称黄牙头,广泛分布于各大江河水系,以鄱阳湖所产的种类品质最优。黄颡以其肉嫩味美而备受消费者青睐。
1、池塘条件
精养高产鱼塘要求水源良好,排灌方便,面积1334—3335平方米(2—5亩),水深以1.5—2米为宜,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池底淤泥少。静水塘必须配增氧机。
放苗前7天排干池水,每667平方米(1亩)用100公斤生石灰清塘消毒。第3天注入新水,并用“901鱼虫净”杀灭水蜈蚣、蝌蚪等敌害,提高黄颡苗种成活率。
2、鱼苗放养
鄱阳湖地区人工繁殖的黄颡苗,6月上旬可达1.5厘米,最好在水泥池或小土池中暂养10天,达3厘米左右的夏花规格再下塘。暂养期间主要投喂红虫和鱼肉糜,后期拌喂粉状配合饲料。放养量视池塘条件和饲料保障程度而定,一般放养量每667平方米可达5000—8000尾。正常情况下,经120—150天饲养,尾重可达100—150克的商品规格,667平方米水面单产500—800公斤。黄颡性情温驯,抢食能力弱,不宜配养其他吃食性鱼类。从调节水质、合理利用天然饵料出发,必须混养大规格的(100克/尾以上)鲢、鳙鱼种,密度为667平方米200尾左右,混养鱼单产可达150公斤。鱼苗放养前要用3.5%的食盐溶液或60毫克/升的甲醛药浴消毒5分钟,以杀灭体表病菌和寄生虫。因气温高,最好在外包彩布的网箱中进行。
3、饲料投喂
黄颡为偏动物食性的杂食性鱼类,精养高产的前提是大量投喂优质饲料,并做到科学喂养。要设置2—4个食台,并进行驯食,使鱼群在固定时间到固定地点集中抢食。尾重20克以前,用鱼肉拌粉状配合饲料,加水捏成团状投喂;尾重20—50克,投喂粒径1.5毫米,粗蛋白含量35%—40%的配合饲料(或破碎的鱼苗料);尾重50克以上,改投粒径2.5毫米、粗蛋白含量30%左右的配合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