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按照“提得准、说得对、办得好”提案工作要求,青岛市政协提案工作办公室联合信网传媒推出“优秀提案背后的故事”系列策划,旨在深入挖掘优秀提案背后的精彩故事,树立典型,凝聚力量,引导广大政协委员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精品提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

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加强品牌建设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青岛是全国最早提出并率先实施“品牌战略”的城市之一,抓住机遇闯出了一条“以质量提升带动品牌提升,以品牌提升带动产业提升,以产业提升带动品牌城市提升”的特色发展道路,但是在教育领域还没有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叫得响的品牌。为此,在青岛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超银学校总校长潘晓莉聚焦创建优质教育品牌,围绕目标手段相统一、促进内涵发展、品牌传播路径、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这几个方面入手“解题”。

青岛教育品牌创建存在不足

“质量和品牌是一对孪生兄弟,我们学校2021年获得了‘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借着质量奖参评的过程,我进一步增加了对质量、对品牌领域的了解,虽然这些看似跟教育不相关,但实际上息息相关。”说到在青岛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的提案,潘晓莉告诉信网,自己撰写这份提案的初衷就是希望青岛在教育领域能有更多叫得响的教育品牌。

潘晓莉认为,目前青岛教育领域的品牌建设缺乏教育品牌的内涵式发展,存在校与校之间的特色逐渐模糊,同质化以及缺乏品牌传播路径的问题。结合自身的专业领域,经过大量的调研,潘晓莉提出了创建优质教育品牌的意见。在她看来,创建优质教育品牌不仅能够让更多学校各展其长、各美其美,还能建立高层次人才子女优质基础教育学位“蓄水池”,提升城市招引高层次人才的软实力。

创建新优质学校经验介绍_创建新优质学校的经验_新优质学校创建心得体会

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超银学校总校长潘晓莉。

创建优质教育品牌 市政协委员多角度“解题”

在目标和手段相统一方面,潘晓莉建议将卓越绩效理念作为发展目标和宣传手段的统一体,成立教育领域的质量组织,实施品牌战略。在促进内涵发展,打造城市教育品牌上,她提出实施一体化战略架构,坚持全市“一盘棋”,按“公办教育品牌”“民办教育品牌”“高校品牌”“基础教育品牌”等多层次系统化打造青岛未来教育生态体系,促进教育均衡与公平。

在品牌传播路径方面,潘晓莉从内生经营与外延发展提出建议:政府、学校要从战略高度,对培育品牌的目标有明晰的设定,要与城市、学校发展同步;构建智库方阵,开创青岛教育品牌委员会;充分重视品牌本身的文化积累,充分考虑师生的需求变化,积极赋予在传统文化以及城市品牌建设之上。还要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形成人才集聚的强磁场,牢固树立“双招双引”经济工作“第一战场”观念。立足青岛本土特色,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释放教育品牌活力、扶持壮大本土学校。

新优质学校创建心得体会_创建新优质学校的经验_创建新优质学校经验介绍

2023上合组织国家教育人文交流论坛在青岛举行,会上展示了青岛教育品牌成果。

市教育局迅速办理落实

市教育局高度重视此项提案,并且给出答复、付诸实践。经过教育系统上下的共同努力,教育系统品牌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按照“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做优做亮对上宣传”的思路,高效整合资源,以“融”的理念推进宣传资源和渠道集聚。已建成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网站三位一体的官方媒体传播平台;通过汇聚各区市教体局、在青各高校、局属各学校等教育官方公众号,建成“一键统发”宣传矩阵,市、区、校三级平台联动,为壮大品牌传播声势打好坚实基础。官方媒体平台不断创新报道形式,采用短视频、H5、海报、直播等方式提高内容可读性和吸引力,大大提高了宣传效率和效果。

积极打造国际教育品牌。立足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提升青岛教育国际竞争力,市教育局与中国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达成一致共建“青岛市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开展了多渠道、宽领域、高水平的中外人文交流与合作。成立青岛国际化教育联盟,确定43所国际化学校成为首批联盟成员校,满足国际化教育需求。

打造教育品牌对于实施教育强市战略、营造教育公平意识、提升学校干事创业积极性有重要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青岛教育的形象和影响力,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下一步,青岛市教育局将继续做好顶层设计,下好“全市一盘棋”、群策群力,充分发挥青岛教育智囊组织作用、广泛发动,积极开展“正能量·大流量”主题宣传和评选展播工作;研究制定年度新闻宣传通报制度,立足青岛教育生动实践,积极发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一线学校、干部教师力量参与教育新闻宣传和品牌打造的工作中来。文/信网记者 赵彦阅

附件:

关于创建优质教育品牌的提案

提案人:潘晓莉

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加强品牌建设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2022年8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青岛是全国最早提出并率先实施“品牌战略”的城市之一,抓住机遇闯出了一条“以质量提升带动品牌提升,以品牌提升带动产业提升,以产业提升带动品牌城市提升”的特色发展道路。山东省教育厅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了“致敬品牌,献礼二十大”大型展示传播活动,其中青岛教育品牌占据6席居全省首位。教育事业的发展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基本情况

1.从育“金花”到创设“品牌日”

青岛培育了新一代“青岛金花”品牌企业和高端品牌产业集群,致力于让“青岛金花”代代相传。2022年在新一轮城市进位争先的竞赛中,青岛亮出了面向未来的发展新谋略——“工赋青岛·智造强市”,作为青岛的城市新品牌被郑重确立,并决定将每年的7月17日设立为“青岛品牌日”。

2.从致敬品牌到开展教育新样态

青岛教育入选了2022年“致敬品牌·献礼二十大”六项项目,包括青岛“中德”合作职教模式、青岛市市南区“向海而歌”海洋教育新样态、青岛“支教岛”志愿服务团队、青岛二中“以体树人”体教融合模式、青岛西海岸新区“智引未来赋能生慧”教育新生态以及青岛中小学食堂“标准化”。

3.从优化营商环境到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建立高层次人才子女优质基础教育学位“蓄水池”;优化国际化学校布局,扩增国际化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建设青岛市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创建国际化教育特色品牌学校。

二、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目前阶段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硬实力的软包装?

品牌建设是基于硬实力的软包装。经过长期跨越式发展,青岛制造业等行业品牌建设完善,但是教育由于长期处在赶超与借鉴的政策氛围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品牌建设受到忽视,导致目前并没有在市场上形成与实际质量相对应的教育品牌。

2.缺乏教育品牌内涵式发展

真正专业的教育品牌建设与服务,应该既不脱离学校办学实际,又能指导和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形成广泛而持久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不少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与所处的社会文化、区域环境与自身特质未能有效结合的问题。校与校之间的特色逐渐模糊,同质化、低水平“抄作业”现象严重。

3.缺乏品牌传播路径

现阶段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实际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播的不确定性在大幅增加,超过了学校常规的管理把控能力,给媒体发一份新闻通稿,然后等着看效果的时代已过去。

三、实施意见与建议

随着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的愿景目标下,教育品牌必须重塑与再造,学校品牌的建设应当满足国际化教育需求、内涵发展同步协同,让更多学校各展其长、各美其美。因此建议:

1.目标手段相统一:质量与品牌的良性互动

首先,将卓越绩效理念作为发展目标和宣传手段的统一体。成立教育领域的质量组织,实施品牌战略。实际上,卓越理念既是基础教育的发展目标,又是宣传手段。一方面,建议教育质量组织将卓越绩效理念作为愿景目标写入教育品牌的规划当中,用世界一流的标准来指导和要求自身发展。另一方面,卓越绩效理念的提出本身也是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宣传手段,可以向市场上的其他行动者展示青岛高质量发展的学校样貌,表明青岛具备世界一流的眼界和胆识。

2.促进内涵发展:打造城市教育品牌

一是一体化战略架构。坚持全市“一盘棋”,按“公办教育品牌”“民办教育品牌”“高校品牌”“基础教育品牌”等多层次系统化打造青岛未来教育生态体系,促进教育公平。此外,各级各类学校需要主动融入变革体系,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深度挖掘各级各类学校优势,合力推进未来学校品牌建设。二是系统化运营。充分发挥各学校的工作潜力,形成工作合力,采取“三力”“四动”模式。“三力”包括绘制发展蓝图,激发内驱力;导入卓越绩效模式,提高持续力;布局国际化教育机制,扩大资源供给力。“四动”包括“政府发动”“研修带动”“校本行动”“技术推动”,“四动”联合作用于教育质量变革。

3.品牌传播路径:内生经营与外延发展

首先,学校品牌建设是“一把手工程”,要进行顶层设计。政府、学校要从战略高度,对培育品牌的目标有明晰的设定,要与城市、学校发展同步。教育品牌建设应当是城市战略规划的一部分,并纳入总体规划当中。二是构建智库方阵,开创青岛教育品牌委员会。品牌工程的主旨是创建青岛教育品牌、服务教育改革的发展,使命是发现教育改革的探索者,培育教育实践的创新者,创建教育品牌的引领者。三是长期积累沉淀,体现传承与发展的原则。充分重视品牌本身的文化积累,充分考虑师生的需求变化,并在品牌形成后紧跟时代发展,积极赋予在传统文化以及城市品牌建设之上。

4.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形成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牢固树立“双招双引”经济工作“第一战场”观念。立足青岛本土特色,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释放教育品牌活力、扶持壮大本土学校。一是将建设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提升到战略高度。建议市教育部门优化基础教育布局,依据小初高、高校、民办、公办等类别,重点扶持本土优质学校,同时引进国际学校、高端教育资源,鼓励有能力、有意愿的教育集团积极参与合作,将名校管理经验融入品牌建设。二是建议政府给予满足条件的国际化特色学校分层指导与管理,建立多方协商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将其作为青岛市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双招双引”的重要抓手。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