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0年前人们发现了骊山温泉。
比利时皇家温室花园
又到了温室大棚蔬果上市的季节。温室种植的蔬菜水果,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吃上新鲜的夏果秋实,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1.
为“坑儒”设计冬季种瓜
我国是世界上利用温室栽培蔬菜最早的国家,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出现了。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西欧最早的温室栽培出现于17世纪,名为“绿色的房屋”。美国到1880年才有温室栽培。日本拥有温室栽培技术大约是在1830至1840年间,因为当时温室使用的覆盖材料是油纸,故称“纸屋”。从世界范围看,我国的温室栽培技术领先世界1700多年。
在秦始皇时代,西安骊山曾利用温泉在冬季种瓜成功,这是利用地形小气候冬季种瓜成功的实践例证,在汉代卫宏的《诏定古文官书序》中,详细介绍了这一传说。“秦既焚书,患苦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令冬种瓜于骊山坑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人不同,乃命就视之,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
秦始皇为了统治国家,消除异己,密谋杀害众儒生。他为了引起儒生们的好奇心,密令在骊山下坑谷中,利用温泉流经处地温较高的条件,冬季种瓜,结果瓜秧茂盛,真的开花结果了,这在当时实在是一大奇闻,轰动了整个长安城。于是秦始皇诏见博士儒生,介绍寒冬生瓜奇闻,儒生们感到新奇,但又半信半疑。秦始皇遂令众儒生前去骊山现场观看,当儒生们正在聚首观望时,秦始皇一声令下将众儒生推入坑内,活活地将他们掩埋了。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秦始皇“坑儒”的故事。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秦代就发明了利用温泉地热种植蔬菜的技术。唐朝诗人王建在《宫前早春》中曰:“酒慢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内苑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就是用温泉水促成栽培的描述。
2.
宋朝出现“唐花术”
除利用温泉进行温室栽培外,之后又产生了利用蕴火、日暖、畜粪霉热等进行反季种植的方法。《汉书卷八十九·召信臣传》中记载:“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
南宋时期,都城临安附近东西马塍的花农发明一种花卉促成栽培技术,称“唐花术”。花农们根据花卉生活习性,采用人工方法控制花卉的发育,使花朵的开放尽随人意,这在花卉栽培史上,是一项重要的突破。宋代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详细记载了这项创新技术。他写道:“凡花之早放者,名曰堂花(唐花)。其法以纸饰密室,凿地作坎,缏竹置花其上,粪之以牛溲、马尿、硫黄,尽培溉之法,然后置沸汤于坎中,少候,汤气熏蒸,则扇之以微风,盎然盛春融淑之气,经宿则花放矣。若牡丹、梅、桃之类,无不然……余向留东西马塍甚久,亲闻老圃之言如此。”
自汉至唐,温室栽培技术仅供皇室贵族享用。一些圣明的君主和清廉的官吏,都认为温室栽培过于糜费扰民,不主张发展。那时候,温室栽培规模很小,数量很少。经过劳动人民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改造创新,到明清时期,温室栽培技术得到推广,已经成为正常的农事。据明代学者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记载,北京右安门外南十里的草桥已经是“唐花之乡”了。杨士聪著《玉堂荟记》说:“京师花卉瓜果之属,皆穴地温火而种植其上,不时浇灌,无弗茂盛结实,故隆冬之际,一切蔬果皆有之。”
元朝时园艺种植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蔬菜栽培技术也有新的创造,阳畦风障植韭技术在农书中已有记载。据王祯《农书》记载:“至冬,移根藏以地屋荫中,培以马粪,暖而即长;高可尺许,不见风日,其叶黄嫩,谓之韭黄。”又言:“就归畦内,冬月以马粪覆阳处,随畦内蜀黍篱障之,用遮北风。至春,其芽早出;长可二、三寸,则割而易之,以为尝新韭。”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助长了社会上对反季节花卉、蔬菜瓜果的需求,保护地栽培面积有所扩大,栽培技术不断提高。明代王世懋所撰《学圃杂疏》载:“王瓜出燕京者最佳,其地人种之火室中,逼生花叶,二月初即结小实,以备春盘荐生之用。”可见400 多年前,我国温室黄瓜促成栽培已取得成功,以后又相继创造了改良式温室。到清代末期,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温室,其结构形式为一面坡式,以玻璃作为透光材料,夜间采用草帘保温。 在两千多年发展过程中,我国传统设施园艺也曾取得巨大的成绩,但随着西方近代科技在19世纪的迅猛发展,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差距日益增大,不得不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3.
被宫廷贵族“专宠”千余年
温室栽培作为一种农业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发展, 在东西方虽有不同点, 但却都是在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为了服务于宫廷、贵族才出现的。
在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 欧洲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处于最盛时期, 已有关于园艺学的记载。
对当时保护地栽培的兴起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贵族为了夸耀自己的豪富, 在舞会上陈列反季节栽培的蔬菜; 另一种说法是罗马帝国的第五代皇帝尼禄生病后,御医泰斯欧可理泰司要他常吃蛇瓜。可是蛇瓜产自热带,喜欢高温多湿的环境,在农业基本靠天吃饭的古代,要保证一年四季都能获得这种作物实在是很困难。古罗马人为了满足皇帝的愿望,创造性地发明了类似现代温室的设备。在蛇瓜可以正常生长的季节结束以后,人们往木箱中装上土,在里面种上蛇瓜,然后把木箱放进一个房间里,因为那时还没有发明玻璃,他们就给房间装上云母薄片,既能使阳光透进室内,让蛇瓜吸收利用太阳光热,还能保持室内温度。
温室在出现后的一千多年里,基本上都是富人专有。但富人们在“炫富”的同时,无疑也推动了温室的发展。
法王亨利四世曾经建造了向阳的拱形房屋来种植豌豆,以促进豌豆早熟;路易十四不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还最早建成了有简单玻璃屋顶的温室。16世纪到17世纪时,法国人酷爱橘子,为了在冬天也能保护好橘树,他们专门有一种“橘子温室”,拥有橘子温室甚至成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凡尔赛宫中就建有一座150多米长、13米宽、15米高的橘子温室。
除了橘子,凤梨也是那时温室里主要种植的作物。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除了在政治军事上有卓越成就以外,还是一位富翁兼凤梨爱好者。他曾经花钱在自己位于弗吉尼亚州的维农山庄建了一个凤梨温室,用来招待自己的客人。
4.
温室栽培走向平民化
13世纪欧洲出现早期温室,早期温室主要是用于存放一些从热带地区带来的植物,由于技术的缺乏,早期温室往往都会面对保温难题。温室的科技进步史,也是一部对温室加温设备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历史。古罗马人在温室地板下建设管道来传递热气,法国人曾燃烧粪便来加温,英国人则在17世纪动用过木炭和热水。
在加温设备得到充分发展后,现代化的温室已经不再担心保温问题,既可以用热水管道也可以用热风炉;多年实践中探索出的温室建造方式和新的薄膜覆盖材料,也提高了温室的保温能力。现代温室不仅可以加温,还可以通过帘幕系统对温室遮阴,或者使用循环水湿帘和风机来给温室降温,真正做到冬暖夏凉。
随着高分子聚合物——聚氯乙烯、聚乙烯的诞生,塑料薄膜广泛应用于农业。日本及欧美国家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应用薄膜覆盖温床获得成功,随后又覆盖小棚及温室,也获得良好效果。我国于1955年秋引进聚氯乙烯农用薄膜,首先在北京用于小棚覆盖蔬菜种植,获得了早熟增产的效果。1957年由北京向天津、沈阳及东北地区、太原等地推广使用,受到各地的欢迎。
1958年我国已能自行生产农用聚乙烯薄膜,因而小棚覆盖的蔬菜生产已很广泛。上世纪60年代中期小棚已定形为拱形,高1米左右,宽1.5到2.0米,故称为“小拱棚”。由于棚型矮小不适于在东北寒冷地区应用,1966年长春郊区首先把小拱棚改建成2米高的方形棚。但因抗雪的能力差而倒塌,经过多次的改建试用,终于创造了高2米左右、宽15米、占地1亩的拱形大棚。1970年向北方各地推广。1976年太原郊区建造了29种不同规格的大棚,为大棚的棚型结构、建造规模提供了丰富的经验。1978年大棚生产已推广到南方各地,全国大棚面积已达1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