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养殖扶持政策_重庆丰都养牛基地图片_重庆丰都养殖致富

重庆丰都养牛基地图片_丰都养殖扶持政策_重庆丰都养殖致富

生活给予我痛,我要报之以歌

丰都县十直镇

秦榜沟村3组村民付体碧

用她的“无字天书”

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

年幼家穷,母亲离她而去;

长大结婚,日子依旧艰难;

重庆丰都养殖致富_丰都养殖扶持政策_重庆丰都养牛基地图片

丰都养殖扶持政策_重庆丰都养殖致富_重庆丰都养牛基地图片

丈夫外出务工

右手被轧成了二级残疾

孩子爷爷车祸......

在命运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下

没有文化

完全不认字、不会写字的付体碧

迎难而上

不认命、使劲干、不等不靠

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

靠着自己顽强的意志

将自家的养殖业发展成为致富业

让穷日子变成了好日子

她叫付体碧

重庆丰都养殖致富_丰都养殖扶持政策_重庆丰都养牛基地图片

重庆丰都养殖致富_丰都养殖扶持政策_重庆丰都养牛基地图片

2019年

她被评为

“重庆市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

她坚信

只要努力干,苦尽有甘来

付 体 碧 事 迹

在十直镇秦榜沟村,有这样一对夫妻,丈夫2004年外出打工,一次意外导致手臂断裂成了残疾人,手术后从此不能再下重体力活。

随后一家人回到家乡,2014年,他们家纳入建卡贫困户,妻子喊出了“不等不靠不要”口号,凭着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带领家人办起了养殖场,成了村里远近闻名的大户。

如今

他们的日子过得

一天比一天好

重庆丰都养殖致富_丰都养殖扶持政策_重庆丰都养牛基地图片

付体碧正在磨玉米面

让我们一起进入她的故事

丰都养殖扶持政策_重庆丰都养牛基地图片_重庆丰都养殖致富

创业艰难百战多

勤劳的付体碧正在地里打理榨菜,说:

我们两个人都没啥文化,以前靠打工过日子,生活的确不尽人意。付体碧回忆,2004年,丈夫在外省打工,一次意外导致手臂断裂,成了二级残疾,手术过后,就不能再下重体力活儿。

回家后,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付体碧与丈夫蒋仕文一起商量,想找个赚钱的事做,可一直没有结果。她心里深深地知道,光靠勤劳,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支撑不了这个家的。

如何摘掉“贫困帽”,

让一家人走出生活困境?

从那时起,付体碧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2014年

付体碧一家被纳入建卡贫困户。

“享受了党的好政策,比我们更困难的家庭怎么办?”刚开始,付体碧夫妻俩内心略显不安,作为老实憨厚的农村人,他们一直觉得好政策应该给那些更需要的人,可他们自己也处在生活的困苦中。

后来,在村干部的多次解释下,他们才勉强接受,镇上的帮扶干部也在帮付体碧一家出谋划策。

该村党总支书记秦文平说,“针对她家的实际情况,我们多次入户沟通,从思想上激发了她发展的信心和动力,鼓励她们大胆干。”,精神扶贫当时显得最重要。

后来,帮扶干部开展调研,让付体碧自己分析致贫原因,并帮助制定脱贫计划,在尊重意愿的基础上,按照“菜单式”脱贫项目,确立了脱贫致富路子,决定新建养殖场,发展肉牛养殖。

村干部得到这一消息,决心大力支持付体碧的产业发展,给全村贫困户带个好头,做好示范,并为她腾退集体土地0.6亩,用于养殖场建设。

地方有了,可资金又成了问题。幸运的是,当年政府出台了返乡农民工养殖肉牛补助政策,“镇上干部为付体碧办理了产业发展贴息贷款,最终享受到了5万元的资金扶持,同时,驻村工作队还帮助他们申请了微型企业,领到了2万多元的补助资金。”帮扶干部谭宏伟说,“丰都县蒋家湾肉牛养殖场”就这样成立了。

重庆丰都养牛基地图片_重庆丰都养殖致富_丰都养殖扶持政策

付体碧清理牛圈地面

带着村民一起干

“扶贫政策为我减轻了不少负担,但政策再好,想要真正脱贫还得靠自己,这样也更安心。”用付体碧的话说,只要自己努力,才不会被贫困打倒,才会实现脱贫致富梦。

从最初花3万多元购买6头公牛进行试养到如今规模达到35头肉牛,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付体碧家的养殖业成效初显。

“圈里有10头母牛,这是固定资产。前不久我已卖了10来头牛,收入10多万元,剩下的牛今年全部会趁机卖掉。”受猪肉市场影响,今年的肉牛价格每斤比往年涨了三四元,些许兴奋的付体碧,对于市场的把控,可谓经验十足。

收入上的改观,更加坚定了她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就这样,靠着自己的勤劳,付体碧家不仅脱了贫,还逐步走上了致富道路。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几年的实践经验,让付体碧深知

喂牛不仅要科学饲养,还得实干

平时,付体碧经常去打扫牛圈卫生,清理杂物,查看肉牛的长势情况,发现问题就会及时采取措施,“不管是饲料搭配还是设施准备,每个细节她都不会放松。”50多岁的蒋洁兰也是养殖户,她对付体碧家的肉牛养殖从来没有发生过险情赞不绝口,同时也在这里取到了“经”。

付体碧还积极参加各种技术培训,有时候还让孩子帮忙上网学习咨询,不断解决养殖中的技术难题,由于付体碧养殖的肉牛品质好,往往会被一抢而空。

“以前喂牛凭的是经验,现在她靠科学养殖。”从秦文平的口中,可以看出付体碧对自己的养殖事业,投入是竭尽全力的。

如今,生活正在稳步提升的付体碧有了自己的新想法,自己富不算富,带动其他家庭贫困的村民一起致富,才是真正的富裕。

村民秦文兵家也喂了10来头牛,“有时候付姐就在我们的牛圈、或者在她家的养殖区,随时向我们传授各种常见病防治技术。”秦文兵说,付体碧喂牛,算得上村子里的小“土专家”。

采访将要结束,付体碧带着记者转了一圈。猪20多头、鸡700多只,栽水稻10亩、玉米10多亩、2亩榨菜可产万斤菜头……

“我很感谢所有的帮扶干部、还有秦支书们,党的政策好也是要感谢的。”几句最朴实的话,道出了付体碧对美好生活的满足,而养殖的多养化,注定她们一家人的生活也会五彩缤纷。

推 荐 阅 读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