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技术论文

泥鳅养殖技术论文篇二

关于泥鳅养殖的新技术

【论文摘要】介绍了泥鳅池塘精养技术和稻田养殖技术,以期为农户养殖泥鳅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池塘;稻田;泥鳅;养殖技术

2009年,在肥西县丰乐镇池塘7 333.33 m2、稻田4 666.67 m2多水面养殖泥鳅,平均产量分别为2 250、3 750 kg/hm2,平均效益分别为1.05万、1.65万元/hm2。现将泥鳅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池塘精养

1.1鳅池建设

养殖泥鳅的池塘要靠近水源、排灌方便,以便定期注水;面积为300~500 m2,最大不超过1 333.33 m2为好;池深为70~80 cm,并在排水口附近挖6~10 m2、深60~80 cm的集鱼坑,以方便放养和捕捞;池塘岸要整齐平直、坚硬,并在埂内贴1层塑料膜以防泥鳅钻洞逃逸;池底要整实,并要有20~30 cm淤泥,深浅要均匀。

1.2清塘消毒

将整建好的塘口进行药物消毒,在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生石灰清塘:生石灰化水后能杀害野杂鱼、水生昆虫和细菌等病原体,不仅有除害灭病作用,还能改善水质,增强底泥的肥力;生石灰的用量应根据水深情况而定,一般水深7~10 cm的干池用900~1 125 kg/hm2;水深1 m用1 875~2 250 kg/hm2[1]。漂白粉清塘:漂白粉遇水后能放出初生态氯,具有较强的杀菌和灭敌害生物的作用。干池塘用60~75 kg/hm2,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

1.3肥水放养

放养前3~4 d施基肥,品种以畜禽粪肥为主[2],用量为9~12 t/hm2,以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为减少疾病,用10 mg/L漂白粉溶液在水温10~15 ℃时,浸洗泥鳅鱼种20~30 min,或者用3%食盐水浸洗30 min左右,杀灭泥鳅鱼种体表的病原菌,增加抗病能力。池塘养殖成鳅时,放养量按放3~4 cm泥鳅鱼种18万~24万尾/hm2,如有流水条件的池塘可适当增加投放量,反之可少放。

1.4科学投饲

泥鳅鱼种入池后,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肥,培养水中的天然饵料。每日还要投喂人工饲料,日投饵量3月为泥鳅总体重的1%,4—6月为4%,7—8月为10%,9—10月为4%。投喂方法,2次/d,上午、下午各1次,并在池塘内向阳、离岸1.5~2.0 m处搭设饲料台,把饲料放在台上,有利于泥鳅均匀摄食,可减少饵料的浪费,便于检查泥鳅的食量和生长情况。

1.5种草与增氧

在鳅池中种植适量的水浮莲或水花生,种草的覆盖面应控制在15%左右,避免高温阳光直射,为泥鳅提供栖息的场所。注重观察池水变化和泥鳅活动情况,如果池水呈茶褐色或大量泥鳅不时窜出水面“吞食空气”,要立即注入新水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同时可选用富氧或粒粒氧增氧。

1.6泥鳅捕捞

泥鳅具有钻入土的特性,因此不容易捕捞。针对泥鳅的这一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捕捞方法:一是食饵诱捕法。把炒香的米糠或麦类放在一种特制的竹笼内,将笼置于池周边沿部位,引诱泥鳅进入笼内。二是排水捕捞法[3]。先将池水排干,然后根据成鳅池的大小,在池底开挖几条宽40 cm、深25~30 cm的排水沟,在排水沟附近挖坑,使池底泥面无水,沟、坑内积水,泥鳅会聚集到沟坑内,即可用抄网捕捞。若池大未捕尽,可进水淹没池底几小时,然后慢慢放水至只剩沟坑内有水,继续用抄网捕捞。若池中还有泥鳅钻到泥中未捕到,则再进水淹没池底过夜,第2天太阳未出之前慢慢放水,再重捕1次,可基本捕尽池中的泥鳅。

2稻田养殖

2.1稻田选择与准备

养泥鳅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性能好,渗漏速度慢,插秧前稻田水深保持20 cm以上。稻田的积雨面宜小不宜大,选择低洼田、塘田、岔沟田为宜。水源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质以黏性、高度熟化、肥力较高的土壤为佳。养殖泥鳅的稻田,田埂应高出田面60 cm左右,捶紧夯实,可用农膜插入泥中10 cm围护田埂,以防漏洞、裂缝、漏水、塌陷而使泥鳅逃走。同时进、出水口处要安装塑料网栏[4]。鱼沟一般为“十”字形沟,挖在稻田中央,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沟深60 cm、宽90 cm为宜。鱼沟渠道要与进、出口处畅通。养殖泥鳅的稻田插秧前施尿素150 kg/hm2为宜。

2.2放养与管理

泥鳅一般在水稻插秧后10 d开始放养。苗种规格以长3~4 cm为好,放养37.5万尾/hm2左右。一般每天投喂饲料1~2次,即上午和傍晚各1次。直接投放在饲料台。饲料以谷糠、麦麸及鱼类专用饲料等为宜,可搭配些青饲料。日投喂量一般为泥鳅总重量的4%~5%。稻田水位应根据生产需要适时调节。稻田防病治虫要注意选择低毒农药,适时适量叶面喷施,以防药害。泥鳅经4个月的饲养,体长达到10~15 cm、体重达到15~20 g,可以捕捞出售。

3参考文献

[1] 姬鸿,金艳.泥鳅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9):248.

[2] 张娟.池塘泥鳅高效养殖一例[J].渔业致富指南,2009(23):45-46.

[3] 孙聪,刘艳菊,闵宪伟.池塘养殖泥鳅高产高效新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9(21):29-30.

[4] 李恒国,刘艳菊.泥鳅稻田生态养殖[J].海洋与渔业,2007(7):37-38.

看了“泥鳅养殖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无土泥鳅养殖技术方法

2.莲藕塘黄鳝与泥鳅混养技术

3.电大养殖技术分析本科毕业论文

4.农村创业励志文章

5.浅谈北方淡水养殖中的问题及应对

泥鳅养殖技术论文

泥鳅是一种低脂肪而高蛋白的水产品,被称为“水中人参”。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泥鳅养殖技术论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泥鳅养殖技术论文篇一

泥鳅养殖技术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泥鳅的养殖技术,简述了其相关生物学特性,并对其养殖条件、苗种来源、鳅苗放养、日常管理以及其相关病害与防治等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广大泥鳅养殖户和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泥鳅;养殖技术;日常管理;病害与防治

中图分类号:S966.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泥鳅是一种低脂肪而高蛋白的水产品,被称为“水中人参”。其属于鲤形目的鳅科,为一种底层温水性鱼类。最适生活水温在25~28℃,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5℃时,分别进入淤泥中度夏或者小冬眠。泥鳅抗逆性强,呼吸方式有3种,可以通过鳃、皮肤和肠进行呼吸。昼伏夜出,如果水中氧气不足就会浮上水面吞空气进行肠呼吸。泥鳅食性广,可以采食小型甲壳动物、昆虫幼虫、硅藻等小型藻类、腐殖质和植物碎片等。在泥鳅幼苗阶段(

1 养殖条件

国内以池塘养殖为主,这就要求池塘水源充足,在保持适量淤泥的基础上维持良好的水质。池塘以东西走向的长方形为宜,优点有:日照时间长,利于水中藻类等植物生长,提供自然饵料;在东南风的作用下,加速水面溶氧;池塘施工效率高,养殖操作方便快捷。其宽应为长的3/5,并且池底应有一定坡度以方便清池。商品鳅池塘的面积在1000~4000m2为宜,而苗种的培育池则应该在500~2000m2之间。池塘深度为1~1.2m,水深应保持在0.3~0.5m,若使用配合颗粒浮性饵料则应使用浅塘,若使用硬颗粒商品饲料则可以加大水深。总体而言,水深过大不利于泥鳅生长,因为底层容易发生缺氧且浮游生物数量减少。为了防治泥鳅逃逸,应该在池塘周围设置密眼网等防逃设施,网下端应埋入池底硬土下30cm左右,水面之上高出40cm。

2 苗种来源与鳅苗放养

2.1 苗种来源

如果想要实现规模化养殖就必须考虑苗种的稳定供应问题,这就需要配套的泥鳅鱼苗繁育基地或者泥鳅鱼种培育基地。养殖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建设自己的苗种养殖设施,或者从专业的人工繁殖机构获取苗种,从而保持鳅苗的稳定供应。目前,很多养殖场依靠收购自然采捕苗种,苗种来源复杂且质量得不到保障,成本居高不下。

2.2 鳅苗放养

鳅苗运输采用塑料袋充氧的方法为宜,到达目的地后将装有鳅苗的塑料袋放到培育池中使得2者水温缓慢接近,避免温差带来的鳅苗死亡,最后开袋灌入池水让鳅苗游出塑料袋。鳅苗应该暂养网箱中放养一段时间,以每个鸭蛋蛋黄饲喂10万尾鳅苗为宜。在鳅苗池进行清塘后,加入适宜深度的水并施加肥料,当水中轮虫密度达到5~10只/mL的时候投入鳅苗。为了避免鳅苗生长不均匀的情况,鳅苗批次和规格应该相同,一般投放密度为每667m2为60万~80万尾。避免中午进行放苗操作,应该在早上8:00~9:00或者下午16:00~17:00的上风处进行。需要注意的是,鳅苗进入养殖池塘时需要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剂为食盐水(浓度为2×10-6~3×10-6)或漂白粉溶液(浓度为8×10-6~10×10-6),在10~15℃的水温下浸洗20~30min。

3 泥鳅养殖日常管理

泥鳅对肥水需求大,在施加充足基肥的基础上应该根据水中藻类的数量及时施加有机肥,每100m2可以施加50kg的鸡粪或者鸭粪。池塘水分保持黄绿色,透明度约为15~25cm。可以适量放养中上层鱼类,如鲢鱼和鳙鱼,避免引入底栖鱼类。饲料的投喂量应该根据泥鳅体重和水温调节,需要注意的是当水温>30℃或者

4 泥鳅相关病害与防治

在泥鳅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切记以下3点:用药量要精准;用药后密切观察,发现用药后异常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如换放新水;坚决杜绝违禁药物。气泡病容易发生在幼苗阶段,发病幼苗肚皮鼓涨,于水面漂浮,除了清池彻底和加强日常管理,在其发病时使用食盐溶液泼洒并提高水体pH。白尾病发生时,可以使用漂白粉溶液泼洒,使其浓度达到3×10-6,并使用五倍子浸泡液泼洒促进病灶愈合。其他常见的泥鳅病害还有赤皮病、水霉病、烂鳍病、打印病、车轮虫病和三代虫病等。

参考文献

[1] 李荣春,侯玉兰,王松刚.当前泥鳅养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养鱼,2013(4):89-89.

[2] 赵全东,刘铁钢,郭军.北方泥鳅健康养殖技术[J].黑龙江水产,2012(6):17-20.

[3] 王亚军.泥鳅池塘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8):134.

作者简介:冯爱明(1968-),男,汉族,淮安市清浦区人,任职于淮安市清浦区农技推广中心。研究方向:水产养殖技术。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