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记者吴娟娟 通讯员 刘厚桃
初夏时节,走进尖山镇大包村食用菌种植基地,一朵朵平菇破膜而出、撑起小伞、娇嫩新鲜,平菇、香菇、姬菇、榆黄蘑、袖珍菇……形状不一,品种丰富。殊不知,这不起眼的几种菌类里,却蕴藏着极大的财富价值。巫溪县云祥食用菌股份专业合作社里,就上演着种植食用菌致富的创业故事。
夫妻同甘苦 自主创业心志坚
说起专业合作社,就不得不提创始人李晓燕和丈夫孔云。1999年,李晓燕夫妇来到福建寻找“致富经”。丈夫日复一日地摸索钻研熟练掌握了种菌技术,于是夫妻俩决定辞工自主创业,在福建开办了食用菌培植工厂。
“那个时候,为了节省一两百块租金,我们会缠着老板谈好几个晚上。”回忆起异乡创业的那段艰难岁月,李晓燕历历在目,当时启动资金只有3900元。没有钱租房,夫妻俩吃住都在工厂,没有钱招工就带上家人一起干,没有钱做宣传推广,夫妻俩就带上产品挨个跑展销……
独在异乡9年,李晓燕夫妇尝尽了白手起家的“酸甜苦辣”。选址、育菌、投产、销售……对从未接触过开厂做生意的夫妻俩来说,犹如登蜀道,难于上青天。
“办法总比困难多,不能让缺钱困住我种出食用菌的脚步。”经过9年的摸爬滚打,工厂起步资金从3900元变成了80万元。这来之不易的奋斗成果,抚平了夫妻俩满面的愁容,让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快乐,也更加坚定了扩大办厂规模的决心。
风雪压不垮 跌倒之后再爬起
2012年,李晓燕夫妇决定把现有的技术成果和培育经验带回家乡,开启人生的“第二次”创业旅程。她们看中尖山镇海拔1100多米的独特地理位置,于是在大包村投入全部积蓄成立了巫溪县云祥食用菌股份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利用远离生活区所产天然优质的玉米芯、木屑等农林副产品,不添加任何化肥农药,生产食用菌菌袋。采用竹木、防老化的太阳网、塑料薄膜等材料建了仿生态生产车间、产菇房15个。
2013年,李晓燕将“灵芝妹”注册成商标,2014年“灵芝妹”灵芝盆景走俏网络市场。然而好事多磨,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菌类品种不断增多、品牌效应开始扩散的时候,2018年一场大雪让李晓燕夫妇多年心血付之东流。
“那段时间,不敢走近菇房,不敢相信十几年的心血就这样没了。”回想起那个寒冷的冬天,孔云声音颤抖,眼眶湿润。十几万袋菌包、成千上万的灵芝全部被大雪“埋葬”,造成直接损失上百万。
“不要灰心,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了解到菇房受灾情况后,尖山镇党委书记朱亚辉带队赶往现场,安抚孔云并积极争取县级相关部门帮助与支持。农委、妇联等相关部门和周边群众都自发参与到帮助“灵芝妹”灾后重建工厂的行动中来。
在各方鼓励支持下,李晓燕夫妇很快重振旗鼓。找专人设计,加固建材,投入5万元修建每个厂棚。灾后38天重建了生产厂房,3个月不到重建加固了所有菇房,恢复了云祥食用菌股份专业合作社往日的繁忙景象。
携手奔小康 致富不忘助他人
从3900元的起步资金、2个大棚的生产规模,到现在的20个大棚、年产值450万的专业合作社,李晓燕夫妇发挥自主钻研的培育技术,一步一步将产业做大做强。“蘑菇大王”“灵芝夫妻”,村民们亲切的这样称呼夫妻二人,如今,他们已经是大包村有名的创业者。
在自身能力提升和产业稳定发展的同时,李晓燕夫妇还不忘帮助身边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2016年,李晓燕鼓励21户贫困农户以土地入股到合作社,实行入股分红(另外付土地租金),并以“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回收”的“四统一”模式,带动了周边50户贫困农户种植灵芝增收。
“这对夫妻待我们就像亲人一样,是我们家的恩人。”2017年,采用项目资金入股分红形式,合作社新吸纳贫困户20户入股分红,每户分红收入在500-1700元不等,年底还按入股比例,将销售利润进行第二次分红,家住大包村2社的贫困户张家美就是其中之一。
据了解,合作社的食用菌主要销往巫溪、巫山、城口等周边区县的各大蔬菜批发市场。目前,榆黄蘑、袖珍菇、羊肚菌、木耳等品牌食用菌已经大量投产,批发价在3元、5元、6元不等,年产量达90万斤,年产值达450多万。
“目前,我们的固定工人有15人,每人月工资性收入能达到2500元。”李晓燕向记者介绍,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这对靠种地为生的农户来说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下一步,她将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让更多的贫困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实现增收致富。
(巫溪台 吴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