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穴青蟹人工繁育技术要点

拟穴青蟹人工繁育技术要点

_任志明等

拟穴青蟹又称青蟹,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蟹,属海产珍品之一。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青蟹借助其耐干露、易运输的特点,需求量迅速增加。目前,青蟹养殖所需的苗种多依赖自然海区的野生苗种,人工繁育的苗种数量较少,限制了青蟹养殖业的发展。国内成功的拟穴青蟹育苗案例以室内水泥池工厂化育苗为主,有少量为室外土池生态育苗。我国虽未完全实现拟穴青蟹育苗的稳产高产,但育苗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仍属领先水平。

青蟹优质苗种的规模化繁育是一个时间线较长的系统性工程,包括亲蟹的越冬保种、人工促熟及抱卵蟹培育、幼体培育、幼蟹培育等环节,并辅以水质调控、饵料培养等工作。笔者及所在课题组于青蟹繁育、遗传育种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现将拟穴青蟹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一、亲蟹培育的技术要点

青蟹规模化繁育的基本条件是有足够数量的繁育用亲蟹。近年来,全国多家拟穴青蟹繁育相关科研和生产单位,均受亲蟹数量的制约,难以实现规模化繁育,甚至遇到了“无蟹可育”的境况,主要原因是膏蟹集中促抱卵难、亲蟹(尤其是抱卵蟹)在人工条件下成活率极低。繁殖用亲蟹一般是来自自然海区野生蟹和人工养殖蟹的膏蟹或抱卵蟹。由于以上来源的亲蟹生长环境、体质和病原携带等情况各异,由原生环境转移到人工环境时,水质环境的突变、转运过程的损伤和惊扰,导致亲蟹发生应激反应,大量消耗体能而降低了免疫力,致使携带的病原趁虚而入,突破青蟹的免疫系统,导致蟹死亡。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在青蟹冬眠前将其转移至人工环境进行越冬,并完成性腺促熟和促抱卵,这是解决规模化亲蟹培育的必然途径。

1.亲蟹(膏蟹)的越冬保种

青蟹在冬季低温季节会进行穴居冬眠,活动减少或基本不活动,难以捕捉,所以在水温低于15℃前,捕捉性腺发育相对成熟的膏蟹,经消毒后转入人工条件进行越冬保种。

越冬保种设施以室内水泥池为佳,靠进水口一侧约1/2面积铺细沙10~15厘米,铺沙部分设置成双层底为佳。沙子上用砖瓦块垒砌或PVC管模拟洞穴供亲蟹躲藏,密度为2~3只/米2 。水温控制在10~15℃为宜,水深60厘米以上。水泥池上加盖厚塑料膜和黑色遮阳网,保证池内光线强度在500勒克斯以下。视夜间亲蟹活动情况确定是否投喂饵料,饵料以鲜活贝类(如蛏子)为主,但低温期间亲蟹外出摄食很少。视水质情况适时换水,一般每5~7天换水1次。最好加装水泵、连接管路和过滤桶,使池水循环流动,可减少换水量,保证水质的稳定。

此外,亲蟹也可选择室外土池越冬。面积1亩以内的小土池较为方便操作,最大水深1.5米,可在土池上方覆盖塑料棚,便于保温。水温控制在(10%uB12)℃,适当遮光。视水质情况,每1~2周换水1次。

2.亲蟹(膏蟹)人工促熟及抱卵蟹的培育

根据生产进度安排,适时将越冬亲蟹转移至室内培育池进行人工促熟和促抱卵。设施与室内越冬池基本相同。水温以每天0.5~1℃的速度升温至22~25℃,盐度为25~30,盐度过低不利于抱卵。高温烫单侧眼柄,直到眼柄完全变红,破坏眼柄内部Y器官,降低促性腺发育激素抑制激素的分泌水平。每天换水量1/2,每2~3天排干水干露刺激1小时。可设置循环水,减少换水量,保证水质的稳定。青蟹排卵一般在夜间,尽量避免人为惊扰,且抱卵后的前两天不宜进行抓捕、转池等操作,以免造成“流产”。适量投喂饵料,每天挑拣残饵。

抱卵蟹应与未抱卵蟹分开培育,避免被未抱卵蟹干扰造成流产或死亡。抱卵蟹培育需相对恒定水温,温度变化小于1℃,利于胚胎发育,水温25~28℃为宜。胚胎发育至孵化需要 10~15 天。水温越高,胚胎发育越快。盐度为25~30,盐度过低不利于胚胎发育。日换水量1/3,不可干露,最好设置循环水,可减少换水量,保证水质的稳定,流水刺激会提高抱卵蟹成活率。抱卵蟹培育过程中应每隔几天检查胚胎发育情况,并检查卵粒表面有无纤毛虫等附着,遇到问题要及时处理,避免影响胚胎正常发育甚至造成死亡。

二、人工育苗技术

1.幼体的孵化与培育

通常蟹卵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黄色→橙黄色→橘红色→棕褐色→灰黑色,可根据卵的颜色变化同时结合显微镜观察卵内幼体心跳次数判断孵化时间。待卵颜色为灰黑色、镜检心跳为150 次/分左右时,次日早晨 5:00-9:00 便会孵化。可将幼体孵化在专门的孵化桶或池,再转移幼体到育苗池进行培育,也可直接将抱卵蟹挂在育苗池中直接孵化。以孵化池孵化再转移幼体的方式为佳,可将卵壳及亲蟹体表脱落的污物排除在育苗池之外,减少病原的带入。培育池中幼体密度以5万只/米3 为佳。

青蟹幼体发育经过溞状幼体期(Z)、大眼幼体期(M),再蜕1次壳后变为幼蟹。培育水温宜25~30℃,幼体发育一般为17~25天,水温越高发育越快。随着幼体的体形、大小和食性变化,其适口饵料也随之变化。在Z 1 ~Z 2 阶段投喂轮虫和微藻,Z 3 ~M 阶段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或桡足类。其中,M幼体阶段在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同时,还需要增加投喂卤虫成体。在Z 1 ~Z 2 阶段,充足的轮虫可以显著提高幼体成活率,一般投喂密度宜大于20个/毫升。在Z 2 阶段可适当补充投喂卤虫无节幼体。Z 3 ~Z 5 阶段宜投喂充足的卤虫无节幼体,投喂量为8~20个/(天·只),可分早晚两次投喂。M阶段前 2 天宜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投喂量为 20~30个/(天·只),之后以投喂卤虫成体为佳,投喂量为大眼幼体重量的80%~100%。从Z 3 期开始可辅以虾片等饲料,日投喂量为4~6毫克/升,分4~6次投喂。出苗前幼蟹可投喂卤虫成体或碎蛤肉,日投喂量为幼蟹重量的100%~200%。

轮虫宜用微藻(如小球藻、小硅藻)培养,可直接投喂幼体;若由酵母培养,则在投喂前1~ 2小时用微藻强化培养。

2.育苗水质管理

育苗期间良好的水质是取得育苗成功的关键。青蟹育苗常规水质指标要求包括温度 25~30℃、盐度25~32、pH 7.8~8.6、溶氧5毫克/升以上、总氨氮0.5毫克/升以下、亚硝酸盐0.1毫克/升以下等。育苗池内是一个时刻动态变化着的小型生态系统,由于不断有外源物质和能量如饵料等的投入,水质指标的稳定绝非易事。育苗水质调控要遵循生态理念,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维持水体菌相与藻相平衡稳定,加之合理布幼、投饵等操作,实现良好水质的稳定。

(1)育苗用水的处理。水源为海区新鲜海水,用有效氯30%~32%的漂白粉50毫克/升消毒,无余氯后经过沙滤,去除大的悬浮物和虫卵等物。有条件的育苗场可加装蛋白质分离器、紫外灭菌器等配套设备。蓄水池需黑暗(遮光)环境,以半埋或全埋地下的水泥池为宜,利于恒温和遮光。

水泥养殖池技术要求_水泥池养殖技术_水泥养殖池技术要点

(2)微藻的使用。微藻除上述作为Z 1 幼体的开口饵料外,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稳定水质。微藻作为水体中的初级生产者,可通过自身生长繁殖吸收利用水体中过量的NH 4 + 、NO 3 - 、PO 4 3- 等,同时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体CO 2 、释放氧气,起到稳定水质的作用。微藻的存在可以降低水体透明度,防止光线过强对幼体造成应激。另外,有研究表明微藻的代谢产物可以抑制弧菌等致病菌的繁殖,减少病害的发生。青蟹育苗生产中用到的微藻主要有绿藻(小球藻、扁藻等)和硅藻(角毛藻、骨条藻、新月菱形藻等)。水温在 25~28℃时,可选择角毛藻、骨条藻等硅藻或小球藻。水温高于28℃时,青蟹育苗宜选用小球藻、微绿球藻等耐高温的绿藻。

整个育苗期要维持一定的藻相,随着换水频率和换水量的增加,稳定的藻色很难维持,需要在育苗中后期每次换水后适当补接藻种。如果苗场不具备扩培足够藻种的条件或藻种因某种原因突然不可用,必要时可选择藻色、水质及苗体综合状态良好的池口,过滤其池水作为藻种使用。

(3)微生物制剂的使用。微生物制剂是指将自然界中的有益细菌通过人工筛选培育,再经过生物工程发酵培养、工厂化生产出来,以单一菌或复合菌的形式用于水体生态调控及动物营养保健的活菌制剂。现在市场上销售的这类产品种类繁多,如EM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硝化细菌、酵母菌等,都属微生物制剂类的产品。微生物制剂的使用可以替代抗菌药物,并起到更好的育苗效果。

微生物制剂中的有益菌通过自身生理代谢所具有的气化、氨化、解磷、反硝化、硝化及固氮等作用,将水体中的大分子有机质、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转化为二氧化碳、硝酸盐、硫酸盐等物质,进而被水体中的微藻和微生物吸收利用,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微生物制剂还作为良好的免疫激活剂,可通过激活生物体非特异性免疫而提高其免疫力,并可降解养殖动物肠道等部位的有害物质,或有益菌直接被消化释放有益营养物质而被苗体吸收利用,利于机体健康。同时有益菌的繁殖可以在水体和养殖动物体内竞争性地抑制致病菌,防止致病菌大量繁殖而导致病害的发生。在青蟹育苗过程中通常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硝化细菌、噬菌体等有益菌调节育苗水质。微生物制剂的使用以拌料和水体泼洒为主,一般用EM菌、乳酸菌、芽孢杆菌等拌料投喂,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EM菌、噬菌体等泼洒水体。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