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谭江丽,VAN ACHTERBERG C,陈学新.致命的胡蜂,中国胡蜂亚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2-5.

[2] 张佑袢,易浪波,李艳丽,等.金环胡蜂食用虫态矿质元素含量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2(11):98-100.

[3] 杨红,陈丹,肖培云,等.凹纹胡蜂成虫的重金属及常量、微量元素分析[J].广州化工,2016,44(10):141-143,168.

[4] 王兴旺,李涛,卓志航,等.浅析胡蜂资源价值及危害[J].四川林业科技,2015,36(2):42-47.

[5] 冯颖,陈晓鸣,叶寿德,等.云南常见食用胡蜂种类及其食用价值[J].林业科学研究,2001,14(5):578-581.

[6] 陈玉惠,欧晓红,张红玉.凹纹胡蜂食用虫态营养成分分析及其利用价值评价[J].西南林学院学报,1997,17(1):39-42.

[7] 邓忠彬. 基胡蜂的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及其趋避性物质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4.

[8] 王洁,魏柳明.浅谈胡蜂毒的药用价值[A].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南昌: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2001.272-273.

[9] 李铁生. 中国胡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10] 蒋三俊. 胡蜂的保护利用[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6,9(3):8-9.

[11] 贺建国. 胡蜂助迁法[J].植物保护,1981(5):11.

[12] 李铁生,贺建国.胡蜂人工提前建巢增加世代可提高防治棉田害虫效果[J].昆虫知识,1988,25(2):108-109.

[13] 刘楠. 胡蜂的药用及人工养殖[J].农家参谋,1997(10):5.

[14] 王远祥. 胡蜂人工养殖的佼佼者——记双柏县全国首家“毒蜂养殖研究会”[J].民营科技,2001(6):42-44.

[15] 郑国权,谭垦.凹纹胡蜂的生物学特性及饲养管理[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8,11(11):10-12.

[16] 郭云胶,黄国忠.人工科学养殖金黄虎头蜂试验初探[J].农业与技术,2013,33(2):138-139.

[17] 郭云胶,高陞,罗自旺.人工养殖凹纹胡蜂试验研究[J].科技创新论坛,2013(4):150-152.

[18] 郭云胶. 人工助迁养殖胡蜂科金黄虎头蜂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6):328-329,332.

[19] 夏培康,卢焕仙.保护野生胡蜂资源,积极推广人工驯养繁殖[A].2008年云南生物多样性与社会和谐发展论坛暨首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昆明:云南省植物学会,2008.84-86.

[20] 董大志,王云珍.凹纹胡蜂与黑尾胡蜂生物初步研究(膜翅目:胡蜂科)[J].动物学研究,1989,10(2):155-161.

[21] 陈勇,童迅.黑盾胡蜂的生物学习性[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2):80-83.

[22] 陈勇,孙希达.黄腰胡蜂生活习性及其利用的初步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6):39-43.

[23] 宁仲根. 金环胡蜂的生活习性及防除方法[J].养蜂科技,1994(4):20-21.

[24] 杨维来,李位三.墨胸胡蜂生物学特性的观察[J].昆虫知识,1997,34(1):28-30.

[25] 李艳杰,李幸辉,邹远奋,等.陕南地区3种袭人胡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6):102-105.

[26] 郭成俊,张映升,滕跃中.胡蜂寄生虫巨触虻的初步研究[J].中国蜂业,2008,59(9):21-22.

[27] 滕跃中,张映升,郑永惠.太行山胡蜂寄生虫研究情况[J].中国蜂业,2009,60(1):26-27.

[28] 张立卿,范青海.几种胡蜂危害蜜蜂的习性[J].中国养蜂,1994(4):19-20.

[29] 李建军,和绍禹,谭垦.蜜蜂的敌害——胡蜂的研究进展[J].蜜蜂杂志,2005(8):26-28.

[30] 钟寻. 国家林业局高度重视胡蜂袭人事件[J].中国林业,2006(1):14-15.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胡蜂蜇伤诊疗原则[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3,20(24):3-4.

[32] 谷冬. 马蜂蛰人紧急处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1(10):105.

[33] 高顺. 我国蜂蛹制品的研究现状与开发前景[J].中国食品,2012(13):25.

[34] 谭鑫. 小胡蜂变身大产业[J].今日民族,2016(4):20-21.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