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种着玉米、辣椒、西红柿这‘老三样’,效益低、市场波动大、收入不稳定。自种植‘金豆子’以来,收入可观,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白路镇人大代表、毕家村党总支书记黄科菊口中的“金豆子”,就是白路镇种植的红芸豆、大青豆、无筋豆等作物。
今年以来,白路镇采取“四个+”的工作模式,大力发展高山绿色蔬菜产业,特别是大力推广种植具有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的红芸豆等特色蔬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闯出了一条致富路,为“三年增收计划”创造了良好开端。
政府+市场
找准产业新路子
今年以来,白路镇立足产业基础和气候优势,镇人大主席团组织带领部分人大代表和村组干部深入具有中国冬早蔬菜之乡的元谋县考察调研蔬菜市场行情,在充分研判疫情影响市场行情的情况下,利用距元谋县城较近的优势,主动融入元谋县市场,坚持差异化定位、区域化布局、品牌化打造,在气候温和、降水充沛、热量充足的村组,积极动员群众种植红芸豆、大青豆、无筋豆2000余亩。目前,豆子长势喜人,已进入采摘的丰收期,亩产豆子达1200公斤至1800公斤左右,市场价格保持在4元至7元每公斤区间,亩产超过了5000元,预计产值将达1500万元以上,“小豆子”摇身变成了巩固拓展群众脱贫攻坚成果的“金豆子”,为推进产业兴旺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建+人才
典型引路作示范
白路镇始终牢记“今天再晚都是早,明天再早都是晚”的效率意识,深入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大力践行“三种”工作法,坚持“党员带头、人大代表示范、群众参与、共同致富”的产业发展模式,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人大代表的示范带动作用,举办现代农业人才培训4期200余人次。通过20名基层党支部书记示范带头,8名人大代表示范带动,户均种植10亩以上红芸豆,带动部分返乡创业人员、致富带头人等种植红芸豆,并形成规模效益。
科技+结构
提高单产促增收
白路镇抢抓国家乡村振兴武定科技特派团“精准帮扶、送技于田”机遇,邀请国家科技特派团武定团大宗蔬菜产业组及食用豆产业组到毕家村开展现场技术服务2次,深入白路镇田间地头指导,专家从红芸豆、无筋豆的品种选择、种植密度、种植方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良种繁育等技术给农户进行了详细讲解,现场技术指导,为农户提供了最及时、最直接的技术服务。白路镇一直都是全县的烤烟大镇,部分土地连续种植烤烟多年,需轮作修整,将种植茄科类的烤烟调整为种植豆科类的红芸豆、青豌豆等是最好的选择,既能实现营养互补,又能有效预防病害传播。成熟的种植技术加上精心的管护,白路镇土地亩产值从3500元左右提高到8000元以上。
分散+连片
适度规模增效益
白路镇群众历来都有大春一季种植豆类的传统,境内土地多为高山、深箐、陡坡地形地貌特征,规模化经营的难度较大,群众生产经营运输的成本较高。白路镇因地制宜,在公路沿线以及交通较为便利的地方,采取分散与连片相结合的方式发展豆类产业种植,一方面便于群众采摘,另一方面便于商家沿路收购,实现了群众从地里面采摘出来就可以交易变现的目的,先后在白路、毕家、岔河、中村等28个村民小组305户群众发展豆类种植,预计户均增收1万元。7月份以来,田间地头到处都可以看到群众忙碌采摘豆子,以及商家收购豆子的车辆在同村路上穿梭的景象。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白路镇人大主席团聚焦主责主业,充分运用调研考察视察的成果,在镇党委的领导下,改作风、提质效,不断为促农增收想方法、找路子,督促镇人民政府主动调整产业结构,积极鼓励群众种植蔬菜、粮食等其他非烟草作物,不断改善白路镇“一烟独大”的单一产业结构,将“鸡蛋放到多个篮子里”,不断提升群众收入。预计今年蔬菜品类将为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这将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向着富民强镇的目标不断迈进,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文:戍海春
图:黄科菊
编审:邹志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