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功富 叶相发
“哎,动了动了,上钩了,可以起竿了!”近日,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新城镇店孜里村稻虾共养基地就会迎来大批亲子家庭,游客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体验垂钓小龙虾带来的乐趣。
位于店孜里村的千亩稻虾共养基地,于2017年10月年由大余县农业开发办引进落户。基地利用店孜里村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土壤肥沃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采用生态养殖、绿色防控技术进行稻虾养殖,实现“田面种稻、虾粪肥田、稻虾鱼共生”的新型生态农业生产方式。
“放假来这钓小龙虾,一杆一网卖20元,一个小孩一小时按20元算,可受欢迎咧!”基地负责人黄霖一边忙着指导游客垂钓,一边笑着说。每年3至7月,小龙虾的活动能力强,游客在基地垂钓还能带来一笔收入。
“钓完龙虾,可以按批发价20元每斤将小龙虾买回家,或拿到基地的农家乐进行加工处理。”黄霖说,五一期间,农家乐的龙虾宴格外火爆,香辣可口,好吃不腻,平均每斤熟虾比生虾能多挣近20元,人气最旺的时候一天营业额能有5000元。
“传统种植一年一季水稻每亩产量800斤,产值约1000元,稻虾共养模式下,一季水稻和一年小龙虾,每亩产值近5000元。”黄霖掰着手指算起了增收账。黄霖说,基地今年1至5月卖了8万斤小龙虾,销售额达160万元。
田还是那片田,变的是种田的理念。据介绍,基地采用“稻虾连作”绿色种养模式,虾田上半年养殖的小龙虾收获后,在田里种植水稻、套养龙虾;等到九月份水稻收割完,秸秆在水里腐烂发酵,能给下一季的龙虾苗提供生物饵料,并再进行龙虾、雄鱼混养,年底卖鱼又能实现增收,达到一水多用、一田三收。
“因为化肥、农药使用少,产出的大米香甜、鱼虾鲜美,经济效益十分可观。”黄霖说,得益于这种循环生态养殖模式,基地去年水稻产量25万公斤,产值约50万元;雄鱼产量1万公斤,产值约12万元。
“这里是清洗池,然后自动运输、蒸煮、剥壳,再进行麻辣、香辣、蒜蓉等不同口味的调味,最后真空包装保鲜。”跟随黄霖的脚步,笔者来到了基地打造的面积3000平方米的小龙虾熟食加工厂,黄霖说,如果加工厂的2条生产线投入生产后,每天能加工活虾10000斤。
“加工厂生虾需求量大,基地的虾产量不足,加上配料成本高,目前加工厂还未投入生产。”对于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黄霖如是说。“今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在隔壁村打算再建一个3000亩稻虾共养基地,为加工厂供货。如果加工厂正式投产的话,我们还将通过外地进货的方式进行补充虾源。”
一稻一虾,给店孜里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现在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每个月还有2天假,加班还有加班费,三餐还包吃,甭提多好了!”长期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沈福香接过了话茬,除此之外,她家的两亩水稻流转给基地,每亩地平均每年还有1000元的土地流转金,相较于自己种植水稻,划算多了。
“以前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土地有的闲置,有的都是村民零星种植水稻,而且村民们单独种植模式单一,种植双季水稻的话,要搭上一家子的劳动力。年成好的时候,一年下来除去成本,一亩地的收益只有两三百元。”店孜里村党支部书记董晨光说,“有的村民不同意,想留着自己种植水稻,我们就将这部分土地置换到基地边缘处,这样不影响基地的规模化发展。”起初村民对于土地流转不理解,给村民算了一本明白账、满足有意愿种植的部分村民后,村民纷纷同意签字流转。
通过置换和流转土地的方式,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连片开发,促进稻虾基地机械化耕种和农业规模化生产,还带动40多户村民在基地务工,帮扶48户贫困户脱贫。
“长期务工的有8人,人均年增收近5万元,龙虾收获的这几个月,每天能带动40多人在基地就业。”董晨光说,基地每年还捐赠3万元支持村里的道路、水利、桥梁等基础设施修建和教育资助等公益事业。
近年来,大余县大力推进稻虾生态种养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统一规划、充分整合,让县域零散的稻虾种养逐步规模化、标准化,并采取“技术引领+统一购销”的模式,充分解决了农民资金、技术和业务等多种难题,构建“苗种繁育、立体养殖、物联流通、精深加工、餐饮消费”为一体的稻虾产业链。目前,大余县建成稻虾、稻藕轮作基地5个,种植面积7000多亩。
“基地将以稻虾产业为核心,继续打造集旅游休闲、稻虾餐饮、垂钓观光、加工出口为一体的小龙虾产业链条,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农旅融合的致富新路。”黄霖满怀憧憬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