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8日消息(记者王晶)“光等着靠别人帮助,只能解决基本生活,解决不了真正的贫困。”来自革命老区——河南省桐柏县的村党支部书记李健这样描述在遭遇事故右肢截肢、妻子突发脑溢血造成偏瘫、弟弟智障的厄运打击后,支撑自己走向脱贫致富的精神力量。

农村贫困残疾人是国家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和难点群体,同时,残疾人贫困发生率比一般人口贫困发生率高出2倍以上。昨天正值中国第五个全国扶贫日,也是第二十六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包括李健在内的4位基层残疾人和助残代表组做客残联,回望自己艰难而充实的奋斗历程,分享基层残疾人脱贫攻坚的经验、体会。

提起带动付楼村脱贫致富的李健,人们都想不到他是个残疾人。他原本是村里的电工,在一次检查变压器时脚底梯子一滑,右手不小心抓到了高压电上而失去了右臂。

但李健没有因此消沉,自费到驻马店泌阳县、南阳西峡县及湖北省一些地方学习食用菌、蔬菜种植技术。经过两年苦干,在县、镇、村三级“志智双扶”下,2016年,李健获得了收获:通过种植花生,水稻等农作物,加上贫困户入股分红、种粮补贴等收入,当年家庭纯收入达到13万多元,一举摘掉了贫困帽子。

随后,李健的脱贫致富事迹在付楼村传开了,乡亲们备受鼓舞。今年村两委选举,李健高票当选村支书,担起了带领大家脱贫的重任。当上了村支书,李健立刻着手进行产业规划。今年,他们建了一个香菇种植基地,有7万袋的规模,预计能收入十几万元。他们还筹划建一个养殖基地,一亩地能收入两三千元甚至五六千元,带动村里的贫困户脱贫。

“今后我该怎么办,自己还能干啥?”与很多残疾人一样,来自云南省腾冲市的视力残疾人谢侣也经历过这样的“痛苦之问”,坐在新闻发布厅里,他的腰杆挺得直直的,几度哽咽。

谢侣28年的人生写满“坎坷”二字,年幼丧父,21岁那年又因车祸失去光明和母亲。

对于云南省腾冲市一个小山村里的家庭而言,这是雪上加霜。2014年,谢侣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撑起这个家,2017年谢侣参加了腾冲市残联举办的“助盲脱贫”盲人保健按摩培训班,毕业后在当地残联帮助下,如今28岁的他,已是一家盲人按摩店的老板,每年有四万多元的收入。

“什么都不用准备,直接开店做老板。”谢侣的按摩店开业后,他一直坚持用最好的精神状态和按摩技术来服务客人。他的热情服务得到了越来越多客人的认可,回头客多了,生意越来越好,还招收了1名残疾人学徒。“现在,我的按摩店很小,仅有39平,我想把它扩大,希望更多残疾人到我的按摩店学习、带动更多残疾人就业。”

与李健、谢侣一样,说起自家“致富经”,刘洪霞的体会就是8个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来自黑龙江萝北县太平沟乡石虎沟村的刘洪霞与丈夫都是四级残疾,右手伤残的她在政府的鼓励帮助下,用左手掌握了种植五味子的技术。

“最初,我把这个想法跟村干部说了,他说这个事没有问题,有政府呢,我帮你协调贷款,就这样1万元人民币的贷款下来了。”经过一段时间,政府看刘洪霞维持生计已不成问题,中药五味子的项目也进展顺利,便主动帮他们谋划种植五味子,“五味子是一个能达到15到20年的长期收益项目,3年见效,我家今年是第三年,总共卖了9600元,12元一斤。”

“伸手是要不到小康的,还得靠自强不息创造美好生活。”刘洪霞告诉记者,今年,她又扩大了种植面积,预计到2021年可以实现年收入7万多元。

与其他几位基层残疾人不同,河北行唐县残疾人双创园园长贾茹不是残疾人,却与助残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5年来,她投身助残公益事业,从卖菜到经营超市,再到开服装厂,一直带领着身边的残疾人就业脱贫。

今年5月,行唐县支持她投入600万元建立了残疾人双创园,园区包括残疾人工疗、农疗、康复、托养、就业、培训等9个板块,为残疾人提供了一站式的康复就业服务。目前双创园内共安置就业人员161人,其中残疾人108人,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87人。贾茹介绍,以双创园为依托的“扶贫助残巧手坊”已经覆盖了70多个中心村,对2199名贫困人员进行了技能培训。

“我们提供免费食宿,但是入住园区的残疾人必须靠自己的双手挣自己的一份收入,哪怕有一点点劳动能力我们都不放弃。”贾茹谈到,她带领的残疾人必须连续6个月,每个月靠自己的双手取得不低于500块钱的收入,考核达标,有每人2400元的奖补和1000元的就业扶持费。

实际上,对于残疾人来说,创业除了能靠自己的能力挣到一份收入,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和健全人一样的自我价值。

贾茹向记者展示了双创园的残疾人生产的高科技产品——一副用新材料制作的口罩。“这是去年国家科委立项的新材料项目,现在落在双创园。我们希望残疾人朋友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所有的人都能给他们回应和信心,让他们觉得自己也很了不起。”

在贾茹看来,残疾人同样有希望和梦想,也有创新创业的意愿和潜能,这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