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印杰,雷晓中,李燕.泥鳅的健康养殖技术讲座(14)泥鳅的捕捞、蓄养与运输方法[J].渔业致富指南,2009(19):58-60.

泥鳅养殖范文3

2.苗种放养 在池塘中养殖成年的泥鳅,通常情况下,是每平方米水面投放泥鳅苗种40~50尾,要求泥鳅的苗种规格整齐,彼此间的大小差距不能够相差太大,防止出现大泥鳅吃小泥鳅的情况。一般泥鳅的苗种为3~4厘米最佳,泥鳅苗种下塘的时候需要用浓度为5%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避免出现水霉病

3.饲养管理 基肥给足。泥鳅没有固定的食物喜好,食性相对较混杂,水体之中的各种微生物、植物以及小型的动物都可以吃。因此,在下泥鳅苗种之前池塘中需要给足底肥,可以选择家禽家畜的粪便,通常情况下每平方米施10~15千克的肥料。

饲养方式。对泥鳅进行人工养殖,一般需要喂食一定数量的人工料,像糠或是麦麸等杂粮,投放的饵料大约是成年泥鳅体重的4%~5%。每年泥鳅生长最快的时候是在气温25~28℃时,这个阶段泥鳅进食量较大,因此,这个阶段适当的多投入一些饵料,能够帮助泥鳅更好更快的生长。喂食的方式可以选择定点喂食,一般选在傍晚时候效果最佳。

日常管理。实时对池塘的水温做监测,当水温在30℃以上时,泥鳅惧热通常会将自己埋在泥土中降温,但是这样很容易造成因为缺氧而出现的死亡,所以养殖户需要多注入新水至水塘中,降低水温,以及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除了加水之外,还可以适当遮挡,避免阳光直射,在水面种植一些水生植物例如浮萍等遮挡阳光。除此之外,养殖户需要常常到水塘边巡查,一旦发现问题需要立刻解决。

泥鳅养殖范文4

关键词泥鳅;高产;养殖技术

泥鳅是我国常见的小型淡水鱼类,在日本、韩国有一定的市场。常见的养殖品种有圆鳅和黄板鳅。

1泥鳅的生物学特性

泥鳅是底栖性鱼类,栖息于湖泊、池塘、河流、水沟稻田的浅水区域。喜静水环境,能适应恶劣浑浊的水环境,能进行鳃呼吸、皮肤呼吸、肠呼吸,耐低氧。善逃逸,能下潜淤泥,上浮水面。泥鳅具杂食性,喜夜食,人工养殖可人工驯化为白天摄食。体长5cm以下时为动物食性;体长5~8cm为杂食性;体长9cm以上时,为主食植物性饲料。生长适温15~30℃,最适水温25~27℃。夏季超过34℃、冬天低于6℃时,钻入淤泥中,处休眠状态。当年体长可达10cm,第2年可达13cm,体重可达50g/尾。泥鳅最大个体体长为20cm,体重100g以上。大鳞副泥鳅更大,体长250cm,体重150g左右。

2泥鳅的繁殖

首先选择2~3龄的成熟亲鳅,要求雌鳅腹部大而柔软,无病无伤,呈桔黄色,体长15cm以上;雄鳅稍呈圆锥形,腹部不肥大,背鳍基有明显的肉质突起。

常用的亲鳅催产剂是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每尾雌鳅注射500IU,雄鳅减半。注射于腹部中线胸、腹鳍之间。随后放入事先挂好鱼巢的产卵池或网箱中,雌雄比为1∶1~2为宜。催产适温22~28℃,最适水温25℃左右。傍晚18时注射,次日晨6时即可产卵。水温25~28℃,10h排卵。

鱼卵产出后,即移出鱼巢孵化,防止亲鳅吞食鱼卵。可采用人工授精。一般水温22~25℃,40~44h;水温25~28℃,24~28h,可孵出鱼苗。出膜3d左右,颜色由黑色转为淡黄色时,移出孵化池进入鱼种培育阶段。

3苗种培育

鳅苗培育可在池塘中进行,可采用肥水培育法。先进行清塘、肥水、培育轮虫,并适时下塘,辅以豆浆培育鳅苗。水深30~40cm,静水池塘,面积不宜过大。鳅苗放养密度750尾/m2,不超过1 000尾/m2。投放后15d内,不能进行肠呼吸,要防止缺氧。鳅苗体长达3cm时,可转入鳅种培育。如放苗密度300尾/m2,可低密度放养,直接养成鳅种。

鳅种培育阶段,每平方米放200~300尾,注重动、植物饲料的配合,可偏重动物性饲料。饵料搅拌成软块状投放到食台。食台要距池底5cm左右。每天投喂3~4次。日投饵料为鱼体重的5%~8%,经1a饲养,体长可达5~6cm,体重1.5~2g,可转入食用鳅养殖。

4食用鳅养殖

主要养成体长8cm、体重10g以上的商品鳅。

4.1池塘准备

池塘面积0.13~0.33hm2。池埂要求石埂或铺水泥、聚乙烯板,防止泥鳅打洞、坍塌。

池壁高100cm,有效水深50cm,池底土层厚30~40cm。水源水质状况良好。配有增氧机,适时适量排、注水,能改善水质。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利于提高饵料利用率并促进生长。

4.2鳅种放养

体长5~6cm,放养100尾/m2,产量可达1.5kg/m2。如体重6g/尾,放养40~50尾/m2,产量达2.5kg/m2。高密度养殖毛产量可达30~45t/hm2,需具有最佳的养殖环境、优良的营养条件和适应市场的经营管理能力。

4.3饲养管理

选用优质全价的膨化颗粒饲料用于高产高效养殖。一般小型的饲料加工厂不具备条件。商品饲料价格高,有一定的经营风险,一般用于外销出口的泥鳅养殖。单产较低养殖时,可用丰富的农副产品、加工副产品,但要注意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的搭配。有养殖户用灯光诱捕虫子让泥鳅吃。要用固定的食台,每天投喂2~3次。日投全价颗粒料占鱼体重的4%~5%,随水温高低、天气变化作出调整。质量差的饲料,投饵比重可加大,但要注意残饵的清理。不宜突然改变饲料,要有1周的调整期,逐渐掺入要替换的饲料。成熟的泥鳅在繁殖阶段鱼的食欲减退,食饵减少属正常现象,可减少投饵量。年龄大、规格小的鳅种不可购买养殖。商品料一定要在保质期内用完,在短期内用完更好。

4.4水质管理

要求池水肥活嫩爽;适当注排水;选用有益的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水温高时,调整有效水深到0.7~1m;利用好增氧机。

泥鳅养殖范文5

1 鳅池的建造。养鳅池以50~100平方米、池深0.7~1米为宜。池壁要陡,并夯紧捶实,最好用三合土或水泥建造,以防泥鳅逃跑。进出水口安装铁丝网,网目以泥鳅苗不能逃跑为度。池底铺设20~30厘米厚的沼渣和稀泥各一半的混合土,并设置一部分带斜坡的小土包。土包掺入带草的牛粪,土包上可以种点水草作为泥鳅的基本饲料和活动场地。在排水口底部挖一鱼坑,坑深30~40厘米,大小为养鳅池的1/20,以便泥鳅避暑和捕捉。养鳅池建好后,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待药性消失后,即可放水投放泥鳅苗。

2 鳅苗的繁殖。①自然产卵。选择一小型的产卵池(水泥池、土池均可),适当清整后注入新水。按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100克化水全池泼洒,待药性消失后,按雌雄比1:2投放亲鳅0.3千克/平方米,当水温达到15℃以上,即用棕片或柳树根、水草扎成鱼巢分散放入池中。当发现泥鳅产卵于鱼巢上,应及时取出转入孵化池孵化,也可在原产卵内孵化,但必须将雌鳅全部捕出,以免雌鳅大量吞食泥鳅苗。

②人工孵化。泥鳅孵化池的水流量以能翻动泥鳅卵为度,过小泥鳅苗会沉入池底窒息而死;过大则消耗泥鳅苗体力,甚至可能导致泥鳅苗死亡。泥鳅卵在适宜水温(20~28℃)下,一般1~2天即可孵出幼苗。为了及时掌握雌鳅的时间,可将其捕出进行人工授精,即将泥鳅精、卵挤入盆中,用鹅毛搅拌1分钟后,徐徐加入适量滑石粉水或黄泥浆水充分搅拌。受精卵失去粘性后,即可放入孵化缸或孵化槽中孵化,一般每立方米水体可孵化鳅卵50万粒左右。

3 鳅苗的培育。刚孵出的泥鳅苗必须专池培育,池内水深30~50厘米,每平方米放800尾左右。如实行流水饲养,放养密度可加大到2000尾/平方米。饲养初期投喂蛋黄、鱼粉、米糠等,随后日投饵按泥鳅苗总重量的2%~5%投喂配合饲料和沼液。沼液既可被泥鳅苗直接吞食,又可繁殖浮游生物,补充饵料。6~9月份,投饵量逐渐提高10%左右,沼液也要适量增加,每天分上、下午各投喂一次。投入沼液后,可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保持池水呈浅绿色或茶褐色,有利于吸收太阳热能,提高池水的温度,促进泥鳅的生长。投用沼液后要经常对养鳅池进行检查,若溶氧量偏低,应及时采取增氧措施。8~9月份水温增高,泥鳅生长快,耗食量大,可适当多投。一般水的透明度不低于20厘米,如透明度过低,应及时换水,以改善池塘水体环境。

4 成鳅的养殖。成鳅池水深50厘米左右,放养密度为100克/平方米,投喂麦麸、米糠、米饭、菜籽饼粉、玉米粉、沼渣、沼液等。日投饲量按泥鳅体重计算:3月份为1%,4~6月份为4%,7~8月份为10%,9~10月份为4%,11月份至翌年2月份不投饵。沼渣、沼液可交换投放,以少量多次为佳,根据水质变化而定。刚投完沼肥不宜马上放水(除水体溶氧量过低外),以利于泥鳅直接吞食和浮游生物的生长。酷暑季节,养鳅池上方要搭设遮阳棚(最好栽种葡萄或瓜果),并定期加注新水入池。冬季可在养鳅池四角堆放沼渣,供泥鳅钻入保温。

泥鳅养殖范文6

1、稻田的选择。养泥鳅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性能好,渗漏速度慢,插秧前稻田水深保持20厘米以上。稻田的积雨面宜小不宜大,选择低洼田、塘田、岔沟田为宜。水原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质以粘性土壤、高度熟化、肥力较高的为佳。

2、防逃设施。养殖泥鳅的稻田,田埂应高出田面60厘米左右,捶紧夯实,可用农膜插入泥中10厘米围护田埂,以防漏洞、裂缝、漏水、塌陷而使泥鳅逃走,同时进、出水口处要安装塑料网栏。

3、开挖鱼沟。鱼沟一般为十字形沟,挖在稻田中央,约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沟深60厘米、宽90厘米为宜。鱼沟渠道要与进、出水口处畅通。

4、稻田施肥。养殖泥鳅的稻田在插秧前每667平方米施有机肥300公斤,如猪羊粪、栏肥、人粪即可,主要施入沟内。以后根据稻、鳅生长情况补施些速效化肥,以667平方米施10公斤尿素为宜。

5、放养时间和密度。泥鳅一般在水稻插秧后10天开始放养。苗种规格以长3到4厘米为好,每667平方米放养2.5万尾左右。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