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塘鳢又叫塘鳢、沙乌鳢、呆子鱼,目前沙塘鳢野生数量不多而且分散,加之个体较小,天然产量不高,所以商品鱼主要依靠天然水域捕捞。近年来,沙塘鳢因肉质鲜美,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市场售价节节攀升,具有较高开发价值。
当前,市场上的沙塘鳢大部分捕于自然水域,人工养殖的比例还比较低。沙塘鳢人工养殖方式也以池塘混养为主,受制于人工繁殖技术没有成熟,苗种多采集野外,作为“配养鱼”与其他养殖品种混养在同一池塘内,养殖规模较小,鱼的规格、产量难以保证。随着人们饮食观念由质量型向营养型的演变,以前不为人看重的沙塘鳢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和自然水域的污染加剧,沙塘鳢的生存环境不断受到威胁,资源量剧减,这使得沙塘鳢的市场价格节节攀升,现已涨至70元/公斤左右,并且供不应求。沙塘鳢是江苏的地方土著水产品,市场所售沙塘鳢成鱼主要靠捕捞为主。因此,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沙塘鳢的人工养殖,其经济效益将十分可观。
一、营养价值
沙塘鳢虽属肉食性鱼类,但其食物大多为小杂鱼和经济价值低的虾,池塘套养能明显抑制池中野杂鱼、虾的繁衍,有助于增加池塘综合效益。沙塘鳢历来被归在高档水产品行列,清明前后,菜花金黄,沙塘鳢体肥籽满,成为长三角地区餐桌上独特的佳肴。其含肉多、少刺、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8.39克、脂肪0.98克、钙0.42克,还含有磷、铁、维生素等。人体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一般鱼类,有滋补、益筋骨和肠胃、治水气、痔疮等功效。妊娠期和产妇多食有保健作用,与螺肉、河虾、竹笋、春韭共称为江南五大春菜名鲜。
二、繁殖性能
在江苏地区,沙塘鳢多在1龄性成熟,雌性最小成熟个体体长5.7厘米,体重4.7克,4~6月为产卵繁殖季节。雌鱼成熟系数在3月底4月初急剧增大,4月上旬达最大值21.21%,之后急剧下降,7月底最低为0.59%。个别鱼有雌雄同体现象,左侧为精巢,右侧为卵巢。产卵场多在背风的湖湾内。雄鱼于晴朗的夜间或中午先在水深1~2米的岸边石洞、破瓦罐及蚌壳内营穴,发出“咕咕”叫声,引诱雌鱼入巢。产卵活动一般在早晨6~7时,水温18~25℃时进行。卵整齐排列粘附于蚌壳、瓦片或石块上。雌鱼产卵后即离去,雄鱼则守巢护卵,直至仔鱼孵出。
三、池塘条件
池塘要求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无污染,面积以0.5~5亩为宜,用石砌塘基,塘底铺沙,且要平坦,排注水方便,水深1.5米左右。
四、鱼种投放
放苗前,池塘要排干水。清淤后,曝晒至池底干裂,曝晒后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公斤或用漂白粉5~10公斤消毒,以杀灭病原菌、野杂鱼和敌害生物。3~5天,在池底铺瓦筒、瓦片、大口径竹筒、报废大轮胎或灰色塑料管等作为栖息隐蔽物,然后用40目网过滤进水,水深60~80厘米,并施碳酸铵0.5~1公斤/亩及过磷酸钙0.05~0.1公斤/亩肥水,3~5天便可放鱼苗。入池前的鱼种可用5×10-6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浴5分钟左右。投放时要小心地从池边不离水面放鱼入池,对于活力弱、死伤残的鱼种应及时捞起。鱼种放养密度应根据养成的具体情况而定。
沙塘鳢成鱼既可混养也可单养,尤以混养为好。沙塘鳢饲养池中可种植一些水生植物,以供其栖息隐蔽,还可改善水质。混养不仅可让沙塘鳢捕食池中的野杂鱼,还可增加放养品种及产量,有利于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一般在养殖河蟹、青虾和四大家鱼等的池塘中混养沙塘鳢,每亩放养体长2厘米的沙塘鳢夏花鱼种700~1100尾,可利用塘中的野杂鱼、虾作饵料,每亩可捕获沙塘鳢商品鱼30~35公斤。如利用小型池塘主养沙塘鳢,每亩放鱼种2500~3000尾,饲养7~8个月,亩产量可达120公斤左右。不同规格的鱼种应按大、中、小分池养殖,避免残食现象的发生。可在池塘中投放野杂鱼苗、抱卵青虾,让其在池中自然繁殖,以便连续给沙塘鳢供饵;也可投放小规格的团头舫等鱼苗,供沙塘鳢捕食。在饲养后期或饲料不足的情况下,可增投螺、蛆、蚌肉等饲料,日投喂量为在池鱼体重的1%~4%。
五、饲养管理
沙塘鳢对水质的要求不是十分严格,水质控制指标:水温13~32℃,pH值7.5~8.6,透明度30~50厘米,溶解氧4毫克/升以上,氨氮0.5×10-6浓度以下。定期适量换水,每15天左右用消毒剂消毒池塘,如生石灰、漂白粉、强氯精等。
沙塘鳢有底栖穴居的习性。因此要注意控制好底质环境,除注意进排水的管理,掌握好投饵的质和量外,还要注意饵料应投在饵料台上,及时倒出残饵。每亩可设置10个左右的饵料台。
平时要注意巡塘,注换新水,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药物进行水体消毒。由于沙塘鳢对氧气要求高,应注意防止沙塘鳢浮头,避免发生泛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