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布订单价30元,每个工人每日平均织4米布,公司50台织布机、50个工人,每日产布200米,产值6000元。”这就是红星村“一米布”的致富经。

在关岭自治县上关镇红星村的布依族寨子里,古朴的布依族“格子花”布艺还大量保存着,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宝贝”,和不少布依人家的“副业”。

如何将这些“小作坊”聚拢起来,实行公司化生产和销售,抱团发展,带领贫困户增收脱贫?一度成为红星村面临的发展难题。

经过村支两委干部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县教育局和群众的大力支持,将红星小学闲置教学楼变成了厂房,于2017年7月正式挂牌成立了贵州依山源民族布艺有限公司。

资金变股金:采取“支部+公司+贫困户”的组织形式,由村党支部牵头,村集体、村支两委干部、贫困户共同出资作为股金,其中村集体出资2万元,村支两委干部出资10万元,95户贫困户以每户1000元到户扶贫产业项目资金入股共计出资9.5万元,聚拢了21.5万元资金作为公司启动资金。贫困户变股民:公司产生的收益按“127模式”分配,即从收益中抽取10%作为村集体滚动资金,抽取20%作为公司发展资金,剩余70%作为股东分红。共计100股,其中贫困户每1000元为1股,共95股,村支两委干部每人占1股,共5股。小作坊变公司:布的生产和销售完全实行公司化运作。工人只负责按要求生产,按件计酬,按月领取工资。

同时,公司紧紧围绕供需关系,与贵州格子花布依工艺品有限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公司+公司”模式实行“订单化”生产和销售,让生产实体与销售平台“两条腿”走路。由贵州格子花布依工艺品有限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向公司下达订单,同时实行30元/米的固定“订单价”,并提供织布所需的原材料,该公司按照需求进行个性化生产,使产品与市场实现精准对接,破解产销难题。

该公司成立1个月,贵州格子花布依工艺品有限公司便下达了1万米布的订单,订单总价30万元。按照公司每日产布200米计算,2个月即可完成生产。工人计件工资26元/米,可产生工资性收入26万元,惠及50个工人,平均每人5200元,折合月工资2600元/月。公司获利4万元,按照“127模式”分配,村级集体经济积累4000元,公司预留8000元作为发展资金,股东分红2.8万元,每股约280元,惠及95户贫困户。

“在这里上班,离家近,可以照看家里的孩子,每个月还可以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够家用了,比做其它强。”这是目前在贵州依山源民族布艺有限公司做工的留守妇女雷江丽的感言。红星村总人口2042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有600余人,其中妇女就有280余人,织布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公司通过免费举办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妇女的自我发展能力,让她们有了“一技之长”,促进其自身发展,增加了家庭收入。公司的建立解决了红星村50个妇女的就业问题。

公司每日产布200米,按每年250天生产期计算,每年产布5万米,每米布30元,公司年销售额150万元。公司可以提供50个就业岗位,每年创造工资性收入130万元,每人每年领取工资2.6万元。公司获利20万元,按照“127模式”分配,村级集体经济可积累2万元,公司预留4万元作为发展资金,股东可分红14万元,95户贫困户每年分红约14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约350元。红星村布依族格子花布艺产业不仅可以为村集体带来可观的收益,还可以带动大量的贫困户增收脱贫。(郭涛 石江寒 胡典)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