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呼唤新农民。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我区涌现出一大批懂生产技术、有管理经验、熟悉市场的“新农民”,他们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在乡村振兴中展现新作为。今天,让我们走近他们,倾听他们的故事。

马菊连:凉皮里的“致富经

凉皮致富故事_致富凉皮是年终奖吗_凉皮致富经是哪年的

马菊连端着刚做好的燕面糅糅。

" oldsrc="W020211214594467825241.jpg" />

马菊连端着刚做好的燕面糅糅。

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有一家铁桥菊连凉皮店,在镇上颇有名气。

店员兰红梅说:“店主特别好,待我们像姐妹一样,还教我们手艺。”

顾客杨福园说:“我特别喜欢吃这家店的凉皮,味道特别好。好多年了,一有时间就过来吃。”

马菊连却这样介绍自己和凉皮店。

“1991年,我12岁,还待在老家泾源县。当时家里生活困难,妈妈、奶奶都生病了,家里收入主要靠我到山里挖草药。”马菊连说,后来一家人从泾源县移民搬迁到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逐渐过上了好日子。

“移民搬迁过来后,我四处打工,虽然性子慢,但做事细致。像掰玉米这种活总是比别人慢,眼看旁边的人比我领先那么多,我就是追不上。一天下来,挣得比别人少不说,还被嫌弃。”马菊连觉得这样下去不行,想着找别的活。

马菊连爱吃凉皮。后来有一家凉皮店招工,马菊连就去了,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凉皮制作方法。不到一年,马菊连决定自己摆摊了。

“当时没有资金,向亲戚朋友借桌子、厨具等,还借了不少钱,在铁桥头摆摊。”马菊连说,没想到,生意不错,没多久,她就将借的钱还清了。从1995年开始,马菊连租了第一家门面房,到现在拥有2家凉皮店、1个凉皮加工厂和1家火锅店,预计明年还将开一个鸭脖加工厂。

“凉皮加工厂是今年4月投入生产的,每天生产近2000份,我们向新百超市、拼多多、美团、加盟店等银川近90家店铺提供凉皮、燕面糅糅。我每天上午送货,下午来店里厂里帮忙。”马菊连说,在她店里厂里打工的有12人,都是来自良田镇的移民。

“不管是加盟、配送,还是跟我学习手艺,只要有想学的,我都愿意教。带着大家一起富。”马菊连说,在她的带动下,好多朋友、亲戚都开起了凉皮店,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马菊连粗略一算,这些年,找她学手艺后创业开店的就有30多人。(记者王沛瑶文/图)

马世全: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越来越有底气

凉皮致富经是哪年的_凉皮致富故事_致富凉皮是年终奖吗

马世全在养殖园区给牛喂饲草。

" oldsrc="W020211214594467887966.jpg" />

马世全在养殖园区给牛喂饲草。

12月5日下午,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肉牛养殖园区,村民马世全干活的身影在光影下不停晃动。

“牛的品种好,价格一直比较稳定,去年把45只羊都卖掉了,又买了牛和饲草,现在有12头牛。”46岁的马世全一边说一边用锹将饲草放入食槽。

2013年,马世全从西吉县搬迁到庙庙湖村。前几年,他一直在外打零工,由于下肢小儿麻痹致残,找工作总是四处碰壁,生活捉襟见肘。

正当马世全手足无措时,扶贫干部来到家中,告诉他村里建起了肉牛养殖园区,并为他介绍相关扶贫政策。

“有贴息贷款,每头牛还有补贴,还有宽敞的圈舍,这么好的政策还能在家门口为自己干活,不仅要干还一定要往好干!”马世全坚定地说。

就这样,在扶贫干部的鼓励下,马世全用贷款购买了8头牛。养殖园区采用“技术员+合作社+农户”的统一管理、分户饲养经营方式,庙庙湖村合作社通过统一品种、饲草、防疫、销售等方式,带动村民发展肉牛养殖,向集中化、规模化、科学化养殖方向发展。

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帮扶下,马世全在养牛的道路上越走越顺,通过畜牧技术人员上门指导,他积累了饲草饲料配制经验、学到了疾病防疫技术,养殖效益不断提高。

2020年2月,马世全和其他4家养殖户到甘肃省张掖市购买了86头肉牛进行补栏,牛圈存栏量最多时达到了21头。

“在养牛这条道路上我们养殖户渐渐牛气了起来,去年我自己收入5万余元。”马世全笑着说。

今年是马世全入园养殖的第4个年头,靠养牛从贫困户发展成村里的残疾人致富带头能人。他没有忘记是党和政府的帮助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带动12户残疾人发展养殖,还经常为村里的残疾人和养殖户传授疾病防疫方法和养殖技术。

“谁家牛感冒了,老马骑着电动车就过去了。我家牛要是有啥问题他一眼就能看出来,及时过来帮忙给牛打针。”村民马进喜说。

“圈舍每年的租金由县残联分担一半,每年为我们残疾养殖户送来饲料,脱贫后又有‘阳光小康助残计划’,为我们这些有产业的残疾人补贴4000元,被选为致富带头人又补助了2000元,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越来越有底气。”马世全笑着说。(记者李良文/图)

丁建华:旱天岭村的“老黄牛”

凉皮致富经是哪年的_凉皮致富故事_致富凉皮是年终奖吗

丁建华医牛。

(图片由同心县委宣传部提供)

" oldsrc="W020211214594467943593.jpg" />

丁建华医牛。(图片由同心县委宣传部提供)

年逾花甲的丁建华,在同心县100多个村党支部书记里算是“高龄”,而且身体也不好。前两天,他又住院治疗,很多人打电话问候,同心县委书记也前来慰问,叮嘱医院精心治疗。

大家为何如此牵挂他?

同心县河西镇旱天岭村从一个一穷二白、软弱涣散的移民村,变成今天产业发展稳定、村庄整洁干净、村民团结和谐的先进村,8年时间里村民人均收入从2300元增加到8600元……旱天岭村发生的巨变,丁建华功不可没。

2013年刚搬来时,旱天岭村人口多、底子薄,村党支部书记这副重担落在了丁建华身上。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村子发展和村民增收上,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丁建华铆足了劲儿,要带着大伙儿发展养殖业,但说破了天也没几个人愿意跟着干。丁建华就自己先“折腾”起来,轮番养起鸡、羊、兔子等,多次试错后看准了养牛。

他带头成立村里第一家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集体管理、分户饲养、统一出售”方式,每户社员平均每年创收5万元左右。

很多人看见动了心,也想跟着养,但手里没本钱。丁建华就用“整村授信”的法子,6年来为乡亲担保贷款6000余万元。他把自家圈棚贡献出来,让乡亲们免费使用,还替他们出水电费。这些年,他还借钱让村民养牛,替手头紧的群众还贷款,先后花出去200多万元。垫上全部家底不说,老丁又背上了债。

中核集团也在旱天岭村投建肉牛养殖园区,还是丁建华牵头管理经营。去年10月17日,园区为全村3500名村民分红,共计105万元,让全体村民头一回尝到集体经济的甜头。

集体加个体,旱天岭村肉牛存栏超过了4000头。

牛养多了,村里却没个像样的兽医,这让丁建华很不放心:“一头大牛就值上万块钱,要是得病死了,乡亲们可真扛不住。”

一把年纪的丁建华又自学兽医,为肉牛接生、打针,有时整宿蹲在牛舍。

一天夜里,建档立卡户马玉伏家的母牛难产。接到求助电话后,丁建华二话没说去助产。在牛棚折腾了好几个小时,老丁终于保住了母牛。

又一个晚上,还是母牛难产。丁建华拼尽全力接生了牛犊,但小牛犊落地后没呼吸,这可把人给急坏了。感人的一幕出现了:老丁跪在地上,低下头给小牛犊做起了人工呼吸,终于把小牛犊救活了。

在丁建华的推动下,旱天岭村和邻近的种植大村达成牛粪与秸秆互换协议,使本村治了污染添了饲草,让外村添了肥料治了焚烧。

旱天岭村又建有机肥厂,让牛粪变废为宝,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2020年年底,旱天岭村委班子换届,丁建华再次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大家说他是旱天岭村的“老黄牛”。(记者杜晓星)

李飞龙:一碗拉面“拉”动乡亲增收致富

致富凉皮是年终奖吗_凉皮致富故事_凉皮致富经是哪年的

李飞龙(前)与员工一起制作牛肉拉面。

" oldsrc="W020211214594468009182.jpg" />

李飞龙(前)与员工一起制作牛肉拉面。

杨世慧给父亲买了新车,今年又给自己换了宝马轿车。当年那个走出大山一无所有的少年,如今在银川成家立业,年薪十几万元。“我有今天的成绩,多亏了四叔。”宁夏顶牛牛肉面连锁企业的区域经理杨世慧说。

杨世慧所说的“四叔”叫李飞龙,海原县曹洼乡曹洼村宋家窑庄人,今年42岁,其实和杨世慧没有亲戚关系,只是同乡。但是,这些年,李飞龙带着杨世慧等家乡人一起创业,带动大家增收致富。

“牛肉拉面行业操作技术性强,要搞好管理,必须懂操作技术,所以我一有空就到店里熟悉业务。”近日,李飞龙在顶牛牛肉面银川国际商贸城店与厨师一起调制配料、制作拉面。

李飞龙毕业于宁夏大学,学的是数学与计算机应用专业,却在创业中做出了一碗牛肉拉面。

2003年毕业后,李飞龙到企业打工,但是家乡的贫困面貌时常浮现在他眼前。

“吃水要去很远的地方抬水,全村人靠一口小井生活。吃面主要是黑面,白面都是省着吃。”李飞龙回忆,小时候家里人多,以吃粗粮为主,经常胃里返酸。“有一次正在学校上课时,我忽然吐了一桌子酸水,胃里难受极了。”

工作两年积累一定经验后,李飞龙辞职创业,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人和乡亲们的贫困状况。

在做餐饮生意的亲戚影响下,李飞龙也踏入餐饮行业,与堂兄弟、同学合伙开办餐馆。不懂行的李飞龙从买菜、洗碗、打扫卫生开始干起。从大学生到勤杂工,他也曾有过巨大落差。但选定的路就要走下去,他全身心投入,使营业额一步一个台阶逐渐上升。

此后六七年间,他大步前进,开办的餐馆扩大到11家。但是李飞龙发现,缺乏科学管理的餐厅慢慢陷入发展瓶颈。于是,他邀请专业咨询培训机构对员工进行系统培训,建立高效管理团队,设置厨师长、店长,并成立了宁夏伊禾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引进“顶牛”牛肉拉面品牌。

目前,宁夏伊禾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在全区各地拥有“顶牛”牛肉拉面连锁店200余家,其中直营店28家,发展成为集食品生产、配送、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化大型餐饮服务企业,培育“顶牛”“伊食味来”品牌牛肉拉面、“卡咪辣”牛骨麻辣烫和“尕拉牧”八大盘等多个自主品牌,年经营性收入达8800余万元。

多年来,宁夏伊禾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积极为农村青年提供就业岗位,招用务工人员3000余名,各店成为宁南山区劳务输出、青年就业的实训基地。

“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是我的梦想,我会一直走下去。”李飞龙说。(记者王文革文/图)

张云:让农特产品“飞”进千万家

致富凉皮是年终奖吗_凉皮致富经是哪年的_凉皮致富故事

张云(右)指导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开展线上销售。

" oldsrc="W020211214594468054192.jpg" />

张云(右)指导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开展线上销售。

“本地蜂蜜,每公斤160元;林下散养鸡产的蛋,每公斤30元。”近日,张云在网上店铺向天南海北的顾客推销家乡的农特产品。今年以来,张云通过互联网销售农特产品7万多单,销售额600多万元。

张云见证了电商的辉煌,同样也见证了彭阳县电子商务的发展变化。2011年,张云从西安科技大学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后,在学校任教。因妻子在老家上班,孩子没人照顾,2016年,他辞去工作,返回老家创业。

“当年正值彭阳县被列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当地电子商务人才缺乏。”张云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抓住电子商务创业机遇,组建了彭阳首个电子商务团队。

有了“干将”,张云将销售对象瞄准当地农特产品。“在网上做产品销售,除了产品本身质量外,外包装、品牌等对商品能否畅销,也起到一定作用。”为了做到有的放矢,张云决定先熟悉当地农特产品的种植、收割、加工等情况。

经过了解,张云发现当地大多数农特产品以线下销售为主,包装缺乏统一标识,市场知名度不高,经营者线上销售观念淡薄。张云首先从整合农特产品标识开始,把当地农特产品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设计,以“云耕彭阳”敲开电商大门。

线上销售的产品从哪里来?张云上门找到农特产品生产经营者,承诺零运营费、免费销售。很多农特产品经营者被张云诚恳的态度打动,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提供胡麻油、土鸡、黄酒、果脯、蜂蜜等特产,让张云上网试销。

“第一单生意能否做成,直接关系到经销体系建设,以及电子商务发展。”张云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通过大数据分析、产品特点来选择电商平台。在张云的不懈努力下,线上试运营一个月,销售额超过20万元。

“当供货商看到线上销售的成绩后,纷纷主动找我们合作。”电子商务起步当年,张云带领团队实现农特产品销售额500万元,取得了开门红。紧接着,张云根据顾客需求,在线上主销大众产品同时,整合地方优质农特产品,开设高端店铺,让农特产品实现从“卖出去”向“卖得好”转变。

创业意味着挑战,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当时,我们缺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商品包装美工、文案编辑、线上运营人员。”像很多创业者一样,张云也曾遇到诸多困难。面对层出不穷的“缺少”,张云发挥专业特长,在广招店员的同时,悉心教导员工在网上介绍商品,派员工到浙江等电商业发达的省市学习。

“好产品愁卖不出去,卖出的产品,又因包装良莠不齐、说明不规范,被职业打假人员抓住‘把柄’投诉,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吃一堑长一智,张云边向同行“取经”弥补不足,根据线上销售特点,对土鸡、黄酒、果脯等10多种农特产品的外包装重新设计。

如今,在张云等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带动下,彭阳县从事电子商务人员100多人,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超过20家,年销售额6000多万元,实现了从蹒跚学步到昂首阔步的蜕变。(记者剡文鑫文/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