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3年5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各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不断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我们一起来看地方和学校的阶段性经验与做法——

2023年5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要求各地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不断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长沙市天心区切实推动国家课程方案向地方、学校课程的实施转化,坚持因地制宜,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规划并实施了“四层五维”区域推进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行动,从“区-点-群-校”四层、“学校管理层-名师骨干-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科教师”五维立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导区域内各校将国家育人蓝图转化为校本化的行动。

一、区域课程实施的现状和问题

(一)概念先行,行动实施不到位

区域未向各校提供课程实施的具体路径、方法,区域内学校课程实施的规划意识与能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各校组织教师学习政策文件还不够深入,主要关注概念、理论的解读,课程实施的行动力明显不足。

(二)学科本位,联系生活不紧密

区域内不少学校各学科间的壁垒还未完全打破,课程教学改革综合实施效果不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忽视全面强化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课程改革取向,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不足,这种缺少体验的离身学习容易导致学生意义感的丧失。

(三)校本局限,协作共享不充分

区域内一些学校在课程实施中过度强调以“校”为本,各自为政,忽视协同共享,导致课程资源重复开发、资源浪费等问题。校际间差异巨大的课程建设也制约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亟需区域层面系统谋划支撑发展。

二、区域课程实施的整体思路

天心区坚持问题导向,通过三个阶段推进课程实施工作:第一阶段,开发课程实施模型,解决“怎么建”的技术问题,在区域内建立专业的、规范的课程实施范式,为各校课程实施提供标准、依据;第二阶段,建立区域推进机制,解决“怎么推”的机制问题,创建“区—点—群—校”的四层推进机制,合力推动课程实施从单一化、碎片化走向系统化、区域化和共享化;第三阶段,规划学校课程实施路径,解决“怎么做”的操作问题,搭建基于“学校管理层—名师骨干—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科教师”的“五维”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路径,形成分项实施策略和操作指南,实现学校课程实施系统规范运行。

建设创新建_创建新优质学校的经验_新优质学校创建心得体会

▲区域推进课程实施的整体思路

三、区域课程实施的具体举措

为确保区域课程实施有效落地,区域为辖区内所有学校在课程建设领域的优质均衡提供保障。“四层五维”的课程实施区域推进机制,基于“找问题”“做课题”“炼主题”三个环节,以“四层”为经,以“五维”为纬,推动区域内学校课程实施的互联、协作、共建、共享。

创建新优质学校的经验_新优质学校创建心得体会_建设创新建

▲“四层五维”课程实施区域推进机制

(一)构建区域“四层”推进机制

天心区课程实施专项工作小组协同区域、学校和专家,依托“四层”推进机制开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合作联动,经历了区域规划、基地先行、群校联动、校际共享四个阶段,逐步推动区域内各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1.区域规划,建立机制,基于政策形成对策。区域教科研部门联合教育行政力量,设立专项工作小组,研制区域课程实施规划,拟定学校课程实施对策,包括《区域课程改革创新实施方案》《项目实施操作指南》等。专项小组在完成机制构建和对策拟定的基础上,开发以对策为主题的项目化实施培训课程,为区域内各学校的课程实施提供指导。

2.试点先行,制定方案,基于对策进行实践。根据区域课程实施规划,设立课程改革基地校与创建校。课程改革基地校先行试点,依据区域研制的学校课程实施对策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根据校情与特色自主选择区域拟定的对策,在学校开展实践探索,形成学校课程方案的实施路径与策略,并据此开展课题研究、开发教师培训课程,为课程改革创建校的学习与借鉴奠定基础、提供经验。

3.群校联动,交流合作,基于实践萃取成果。课程改革创建校基于实际需求和现有资源,与课程改革基地校合作形成项目群组,加强联动交流。基地校基于前期的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经验和课题研究开发培训课程,总结提炼成果,为创建校学习模仿提供优秀样本,并协助指导创建校开展课程实施工作,实现课程实施优质资源的共享互补。

4.校际共享,评价推广,基于成果优化应用。区域统筹制定课程改革基地校和创建校的评估办法,对各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评估,并进行动态进阶调整,吸纳更多学校积极参与。在实践中各校逐步形成具有前瞻的价值理念、系统的解决方案、有效的实践案例,以及可复制推广、标准规范的课改创新成果。在课程教学改革深化实施过程中,各学校以成果为主题开发校本培训课程并开展研修,从而逐步实现教师理念的更新、课堂生态的变化、学生生命的成长。

在“四层”推进机制中,天心区以“发现关键问题—形成研究课题—提炼培训主题”为主线,开展以课程教学改革为主题的校本研修,实现区域课程实施步步推进、有序发展。

(二)规划学校“五维”实施路径

学校课程实施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系统性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在“四层”推进机制下,学校课程按照“五维”实施路径推进,各个主体都有相应的具体任务、实施路径以及评估办法。学校的管理者与教师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基于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全员、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1.管理团队构建学校课程。学校管理团队根据课程方案实施要求,参照天心区“登山型”学校课程实施模型,因校制宜构建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一是落实体现国家意志、实现优质均衡的“学科基础课程”;二是规划体现学生发展、追求个性特长的“学科拓展课程”;三是创建体现学校特色、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跨学科综合课程”。

新优质学校创建心得体会_创建新优质学校的经验_建设创新建

▲“登山型”学校课程实施模型

2.名师骨干规划学段学科课程。学校名师骨干力量根据政策文件要求、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生发展基础,参照《天心区基于学科课程的创新实施方案》,依据学校课程实施模型,强化学科课程综合化实施,整体规划某一学段的学科课程实施体系,为各学科教研组提供课程实施的“施工图”。

3.教研组长制定学科学期纲要。学科教研组长带领全组教师研读课程标准,围绕育人目标与学生需求,按照学期纲要的模板要求,从“需求分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对本学期的学科课程进行综合化设计,以提纲的方式呈现学期教学方案。

4.备课组长撰写单元教学设计。各备课组依据天心区《单元教学设计指南(试行)》和《单元设计评价标准》,确定单元活动任务,明确单元活动目标,规划单元活动,主要是要做到“四化”:一是目标素养化——设计包含“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的教学目标;二是内容综合化——设计有结构的教学内容;三是实施情境化——设计与核心知识紧密关联的真实生活情境;四是评价一体化——设计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5.学科教师实施课时教学活动。学科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围绕学科学习,基于生活实践,探究“知道、发现、解决”三大问题,参照“三问导学”具身学习模式,创造性组织课堂学习活动:通过“课前三了解”明晰学生的问题在哪,强调教学是基于学生的问题与经验;通过“情境、问题、互动”课堂三要素突出综合性与实践性,将课堂引向深度学习;通过“课后三反思”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实现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生涯(自我)的联结。

新优质学校创建心得体会_创建新优质学校的经验_建设创新建

▲“三问导学”具身学习模式

区域课程实施只有深度嵌入学校的内部组织运行中,才能成为真正落地的课程教学改革。学校既要依据“四层”推进机制做好有校本特色的整体规划,也要为不同教师群体指明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方法路径与具体要求,在系统运行中细化任务分工,协调校内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才能做到基于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一以贯之,各尽其能。

四、区域课程实施的成果成效

(一)研制了操作性强的实施模型

天心区发布《天心区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天心区基于学科课程的创新实施方案》《长沙市天心区“三问导学”具身学习联盟章程》等制度文件;研制了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模型,如“登山型”学校课程实施模型、“三问导学”具身学习模式等实施范式,供区域内各学校参照实行,为区域课程教学改革规划蓝图、提供指引。基于区域课程教学改革模型,各校研制了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搭设了完备的支持系统

天心区全体系、全方位组织区、校力量和行政、科研力量,积极构建课程实施支持系统,从系统规划、政策文件、科研指导、实施路径、质量评价等多角度为解决义务教育全学段课程实施问题、提升课程实施品质提供行动支架,如《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中小学学科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操作指南,以清晰的实施路径和操作步骤帮助学校与教师将课程教学改革理念有效落地。

(三)实现了广泛的辐射影响

区域以多种方式推广课程实施经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天心区多次承办国家、省、市级课程教学改革现场推进会,宣讲相关经验案例;区域内多所学校的课程建设案例先后出版,多个案例成果在各级各类评选中屡获佳绩;相关实施模型为省内外学校课程实施提供典范样本,在指导共建中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在服务共享中推动学校优质均衡发展。

(作者:长沙市天心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书记,余战勇;长沙市天心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教研员,王群)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