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产业大创意,蚯蚓成为帮助农民致富的“大功臣”

文/章继刚

蚯蚓营养丰富,能够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变废为宝,促根壮苗,为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创造良好条件,在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蚯蚓粪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菌、氨基酸和多种微生物,是林业、水果、花卉、蔬菜和苗圃的高效肥料。通过使用蚯蚓粪,深化废弃物的利用,可以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质量,延伸农民创意农业种养产业链,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快农民脱贫致富。

“蚯蚓工厂”搭建起循环农业产业链。在黑龙江省宾县永和乡北兴村,有一座“蚯蚓工厂”。这里生活繁殖着2800余万条蚯蚓,每天可吃掉禽畜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10余吨,相当于几天就产出一车车的有机肥。北兴村党支部书记张忠表示,养殖40亩蚯蚓,年可处理秸秆垃圾4000吨,借助“蚯蚓工厂”,北兴村引进种植大球盖菇,进一步发展优质食用菌种植产业;出售有机肥就可以给合作社带来每年140万元的效益,让更多乡亲们腰包鼓起来。

蚯蚓养殖成为大学生创业新路子。在海南省澄迈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返乡创业大学生蔡於旭及其团队致力于把“澄迈慧牛”小黄牛打造成海南本土小黄牛优质品牌,实现资源互补下的协同发展,优化布局整体循环农业和创意农业板块,推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化、规模化发展。大学毕业后的徐如松回到家乡山东省夏津县双庙镇清凉寺村,于2014年利用林下资源开始养殖蚯蚓,地上种桑,地下养殖;桑树为蚯蚓遮阴,蚯蚓为桑树供肥,规模由30亩扩大到现在的200亩,帮助村民脱贫增收,形成了创意农业集群效应。

蚯蚓粪对修复受伤树体表现出良好效果。海南省三亚市海棠区北山村明鑫苑蚯蚓养殖基地,北山村哈密瓜种植示范项目每亩使用450斤蚯蚓粪做底肥,亩产近7千斤。三亚明鑫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黎明表示,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发现了蚯蚓粪的价值,每年生产的蚯蚓粪大多销售给岛内各市县的哈密瓜、芒果、百香果、槟榔等种植基地。

返乡带动更多的乡亲养蚯蚓致富。山东省阳谷县李台镇关门口村王成月介和妻子宋敬在政府的支持下,投资60多万元以每亩100元的价格租赁下关门口村黄河大堤下的40亩林地,并购进蚯蚓种苗和牛粪,实行养殖、加工、储藏、回收、网销一条龙,带动更多的乡亲养蚯蚓致富。

发展蚯蚓养殖产业,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烂坝子乡马路口村在雷波县人民法院的帮扶下,推行“以红心猕猴桃为主打产业,种植名贵中草药重楼、黄精,养殖冷水鱼,利用牛粪养殖蚯蚓的多位一体”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购进了200斤太平二号红蚯蚓,试行牛粪养殖蚯蚓,蚯蚓作为雅鱼和生态土鸡的有机蛋白食物,蚯蚓粪用作猕猴桃及中草药种植的有机肥料,实现了生态良性循环发展。

蚯蚓套种套养模式种出来的农产品果实颜色鲜艳、口感好。宁夏贺兰县农技中心通过两年的实验和示范,蚯蚓套种套养模式值得推广。宁夏巨日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王冠表示,通过蚯蚓套种套养以后,可以把废弃的秸秆和尾菜作为蚯蚓的饵料进行投喂,解决了尾菜处理的问题。贺兰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王海荣表示,使用蚯蚓生物技术可以减少20%左右的化肥投入,改善作物的果色果型,最终产量产值可以提高10%左右,促进了贺兰县蔬菜产业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

发展蚯蚓养殖产业,推进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能用尽用,可以与推广自然发酵、厌氧发酵等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动沼气工程、有机肥加工等创意农业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蚯蚓套种套养模式和“畜-沼-果”、“畜-沼-菜”、“畜-沼-茶”等产业循环模式,积极发展立体农业、间作套种等农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通过农机、农艺、生态农业技术有机融合,促进水土等资源利用的科学配置,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乡村环境更加美丽宜居。

(作者系中国创意农业理论创始人、《创意农业学》《田园革命》作者)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