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学院学报第卷第期年月....
大别山茯苓产地的形成与发展
宋向文,王德群
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现代中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摘要安徽、湖
北、河南三省相邻的大别山地区是最大的茯苓产地,尤以安徽所产“安苓”产量
大,质量优,特
色明显。特殊的地理环境、悠久的栽培历史、栽培技术的创新是大别山茯苓
产地形成与发展的特色。
关键词茯苓;产地;形成;栽培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
“茯苓,味甘、平,一名
大别山位于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处,介于北
伏菟。生太山山谷。”宋代以前文献皆记载了茯
纬。~。,东经。~。,属亚热带温
苓的产地位于华山和泰山,如《吴普本草》:“或
暖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
生益州大松根下,入地三尺一丈。二月、七月
在~℃,月份平均气温.~.℃,月份平
采。”《名医别录》:“生太山大松下。二月、八月
均气温。。年降水量,无霜
采。”《本草经集注》:“今出郁州,彼土人乃故斫
期。
松作之,形多小,虚赤不佳。自然成者,大如三、
大别山北部为北亚热带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
四升器,外皮黑细皱,内坚白,形如鸟兽龟鳖者
带,马尾松、杉木、黄山松等亚热带树种占很大面积,
良。”《新修本草》:“今太山亦有茯苓,白实而块
往往构成大面积纯林,土壤属于黄棕壤。南部为中
小,不复采用。今第一出华山,形极粗大。雍州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马尾松分布面积最大,土壤属于
南山亦有,不如华山者。”《蜀本草》:“图经云:
黄红壤『。大别山山体面积大,松树资源丰富,为茯
生枯松树下,形块无定,以似人、龟、鸟形者佳。
苓生产创造了优越条件。
今所在大松处皆有,惟华山最多。”《大观本草》
大别山茯苓产地的形成
“范子云:茯苓出嵩高三辅。”《本草图经》日:“生
茯苓产地古今变化较大,野生产地由古代泰山
泰山山谷,今泰、华、嵩山皆有之。出大松下,附
变迁至现今云南,栽培茯苓最早载于《本草经集注》,
根而生,无苗、叶、花、实,作块如拳在土底,大者
且产地由古代江苏变迁至现今大别山区。
至数斤,似人形、龟形者佳。”
.宋代以前在华山和泰山有关茯苓产地的记
.明清时期在云南和浙江《本草品汇精要》:
“严州今属杭州者佳。”《本草蒙筌》】:“近道俱
作者简介:宋向文一,男,硕士研究生
有,云贵独佳。产深山谷中,在枯松根底。”《本草原
通信作者:**群,?,..?,,?,?,,.,,,;
.,,;.,,;.,,..,.?,,.:,,..,,.;;;安
徽中医学院学报第卷第期年月...
始》】:“生大松下,今以云贵出者为佳。形块无定,
为茯苓生产所必需;栽培历史悠久、技术成熟;离药
以似龟、鸟形者为良。”《本经逢原》:“一种栽莳而
材市场近,交通方便,便于销售,因此成为茯苓栽培
成者曰莳苓,出浙中,但白不坚,入药少力。”《本草从
的最佳之地,现今全国的茯苓来源于此。
新》:“产云南,色白而坚实者佳,去皮。产浙江
大别山茯苓产地的发展
者,色虽白而体松,其力甚薄。近今茯苓颇多种者,
大别山茯苓产地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以
其力更薄矣。”《增订伪药条辨》:“天然野生之茯
安徽岳西为中心的茯苓生产基地。茯神生产技术的
苓,无论何地产,皆为佳品。惟云南产天然生者为
创新,不需“发汗”茯苓的出现均是安徽茯苓生产发
多,亦皮薄起皱纹,肉带玉色,体糯质重为最佳,惜乎展的优势。
出货不多。其他产临安、六安、于潜者,种苓为多。”
.栽培历史大别山地区茯苓栽培历史悠久,
.近代在云南和安徽《药物出产辨》:“以云
《岳西县志》?年载:“明朝中叶,汤池、
南产者为云苓,最正地道。产安徽省者名安苓。”《药五河、菖蒲地名一带即
有生产。清末至民国年间,
材资料汇编》:“人工栽培以来,安徽、湖北等地成
生产处于鼎盛时期。”《安徽重点药材专题调查汇编》
为茯苓主产区。现时野生主产于云南丽江地区。”年茯苓生产专题调查报告
载:据湖北省罗田
《中药材产销》:“野生者以云南为著名,栽培者以
县志记载:“茯苓源出于潜太的东山一带”,即现在的
安徽量大、质优。”岳西撞钟、无愁、响肠乡,潜山县割肚、五庙乡。有文
.茯苓产地变迁原因探讨字记载的可以追溯至年以前,清乾隆四十七年,
..野生茯苓产地变迁原因:野生茯苓产地由宋
岳西县茅山乡河南村立下的石碑,有关于当地产茯
代以前中原地区的山东、陕西、河南等地变迁至明初苓的记载。而清嘉庆
九年,潜山县令在现在的岳西
的浙江和清初的云南,至今云南仍有少量野生茯苓县金山乡周坂村立下石
碑,碑文中也记载了当地产
生产,其变迁原因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中原地区茯苓。当时由于量少价昂,
且畅销国内外,茯苓生产
是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医药发展的中发展迅速,种植面积由岳
西、潜山一带,逐渐扩大到
心,中药采集、运输和利用都十分方便,因此中药的霍山、金寨等地。清光
绪年间《霍山县志》记载:“相
最早产地记载多以中原地区为主,茯苓的最初产地传道咸以前,潜人来霍兴
种,独擅其利,每百斤值钱
也在中原地区;南宋后野生茯苓产地明显南移,以浙十千、二十干时银不
等,茯苓一物畅行海内,几与
江和云南为地道。南宋由于与金对峙,偏居江南,长芽茶指霍山黄芽名茶齐
名,然皆人力兴种。”由此
江以北的茯苓难以利用,故选择了其政治中心临安可见,到了清光绪年问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