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珙桐纳雍

绿水青山植树_绿水青山植树活动_绿水青山种植致富树的意义

云雾缭绕的百里杜鹃戛木管理区大堰社区

人间八月秋已至,大堰依然满眼绿。

时近处暑,百里杜鹃戛木管理区大堰社区依旧满目葱茏,绿意盎然,游人如织。白天,游客们有的游山玩水欣赏自然风光,有的在游泳池里欢快戏水,有的在小吃摊前品尝特色美食,晚上则在广场上围着篝火载歌载舞……

在大堰,美丽的风景、淳朴的民风、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体验,让每一个游客都流连忘返。

大堰社区位于国家3A级旅游景区米底河景区内,是贵州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走进大堰,处处一幅生态优美、生活富足、生产绿色的小康景象,没人会相信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过去却是一个贫困村。

是什么力量,让一个贫困村在几年的时间里变成景区,迈向小康?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大堰,实地探寻这里发展变化“密码”。

绿水青山植树_绿水青山植树活动_绿水青山种植致富树的意义

百里杜鹃戛木管理区大堰社区小箐组

生态密码:把绿色视为生命

几年前,大堰社区小箐组的千年古桑死了。

这棵千年古桑被称为“中华第一桑”,是小箐的标志。到大堰旅游的人,不需要问路,只要远远看到寨子中那棵明显高出其他树木半截的古树,就知道目的地到了。

千百年来,这棵古桑虬劲的枝干直插天际,与蓝天白云一起,日夜守护着这片土地。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沧桑风雨之后,古桑日渐苍老,慢慢露出了干枯的身躯。为了让古桑重新焕发生机,小箐人请来了专家,专家想尽了办法,但最终还是只能无奈地看着古桑掉下最后一片叶子。

千年古桑死后,小箐没人去动它干枯的枝叶,也没有人想过要把它的树干变成木柴。死去的古桑,至今依然向天而立,虬劲的枝干仿佛一只巨手,在微风中轻轻抚慰着小箐人的脸颊,永远在小箐人的心中枝繁叶茂。

生命总有尽头,人如是,树亦然。

但小箐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绿色的守护,并没有因为古桑的老去而改变。正是在这种把绿色视为生命的观念下,大堰的绿色才能如此茁壮成长。

绿水青山是大堰最好的宝贝,最受大堰人珍惜。大堰社区党支部书记黄承志说,即使过去大家十分贫穷,也没人想过要砍掉一棵树。大堰人不但不砍树,还热爱植树造林,喜欢用绿色美化环境,家家户户院坝里都是花团锦簇,绿树成荫。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朴素却深入骨髓的生态观,成就了今天山清水秀的大堰。高达70%的森林覆盖率,13.5℃的年平均气温,让大堰成了无数游客休闲避暑、旅游观光的首选地。 大堰社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2015年的6350元提高到2020年的11200元。

绿水青山植树_绿水青山种植致富树的意义_绿水青山植树活动

大堰社区米底河度假山庄

精神密码:把文化融入生活

“每天不写几个字,手就痒得难受。”见到黄彪的时候,他正在米底河度假山庄里练书法,一身传统的彝族服装特别引人注目。

黄彪是土生土长的大堰人,也是米底河度假山庄的负责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他,非常喜欢传统书画艺术。2013年启动度假山庄建设的时候,他就把山庄定位在书画文化和彝族文化主题上,房屋的外观充分融入彝族文化,山庄一楼大厅放了一张10余米长的画案,随时摆着笔墨纸砚等传统书画工具,免费供游客使用。

特色总是能够带来足够的流量。米底河度假山庄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入住,黄彪也因此结识了一批书画艺术家和彝族文化爱好者,让山庄的文化特色更加鲜明。

大堰社区84%的居民都是彝族,每年大家都要在一起过火把节、彝族年。度假山庄建起后,黄彪把彝族文化作为山庄的一个特色来打造。如今每逢节假日和彝族节日,都会从全国各地赶来大批游客,和当地彝族同胞一起过节,感受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不仅使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进步。过去的大堰社区,仅在春天杜鹃花开的季节有游客,现在到8月份山庄依旧一房难求。当地彝族同胞大多像黄彪一样,与外界越来越密切的交流接触中,逐渐把书法绘画、唱歌跳舞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由文化凝结出的自信,总是能给人带来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在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长期的熏陶下,黄彪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他成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被评为贵州道德模范,米底河度假山庄成了贵州十佳精品客栈,带动居民发展农家乐3家、农家旅馆4家,使小箐成了贵州乡村旅游示范点,大堰社区成了贵州乡村振兴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我做的事很平凡,但我会鞭策自己,让自己不断前进。”黄彪说,他会带领乡亲们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吸纳更多老群众参与进来,让大家都能享受发展红利。

绿水青山植树活动_绿水青山种植致富树的意义_绿水青山植树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大堰社区

产业密码:把农业“嫁”给旅游

入秋以后,大堰社区海恩底圆梦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仿野生种植猕猴桃就要成熟了。看着挂满枝头的果实,黄彪心里有了底:“今年又是好收成。”

海恩底圆梦农业专业合作社,是黄彪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载体之一。

大堰社区地处山区,土地零星破碎,不利于机械化耕作,过去群众多以种植玉米、烤烟等传统作物为主,农业发展一直滞后。

自己富裕起来后,黄彪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乡亲们千百年来“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的梦想成真?经过反复考察、多方论证后,黄彪决定让旅游与农业“联姻”,把农业“嫁”旅游:“旅游是大堰社区的根本,农业只有与旅游结合起来,才有出路。”

说干就要干,干就要干好的黄彪,于2016年成立了海恩底圆梦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在山上坡地进行杨梅、猕猴桃的仿野生种植,在平地建大棚种植草莓、辣椒、食用菌等见效快、效益好的作物,并开发花茶、花酒、花饼等特色产品,与仿野生种植的水果一起供应旅游市场。

海恩底圆梦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社区党支部发挥引领作用,采取“支部和能人联建、资源和资产联合、集体和农户联管、机关和社区联创”的“四联”模式运营,带动了民宿旅馆、农家乐发展,在小箐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精品乡村旅游集聚地。

几年下来,合作社成员已经从最初的42人发展到现在191人,并根据居民意愿和发展需要不断吸纳新成员。大堰社区也从过去单一的春季赏花游,变成了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康养的四季游,成功走出了一条农业旅游化、旅游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子。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