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太大了,原先我们村没什么像样的产业,村民都靠天吃饭,出门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没办法走。现在,村路都硬化到家门口了,自来水也入户了,养殖产业红红火火,我们的收入一天比一天多了……”说起几年来乡里的变化,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石大仓乡的村民你一言我一语,笑得合不拢嘴。
走进石大仓乡支哈堂村村民杨有清家,一家老少四口正在粉碎刚从平安区等地购进的1万多斤饲草。杨有清告诉记者,今年6月,村里购买了39头优质西门塔尔牛,13户村民通过抽签、认领、签约等程序,每户承包了3至5头西门塔尔牛。“因为家里劳力多,我承包了5头母牛,现在5头都已经怀了小牛犊,再过2个月就可以下崽了,养到明年下半年,一头牛犊就可卖1.3万元左右,这样算下来,光养牛这一项,我家一年的收入就在6万元以上。”杨有清说。
同样享受到养殖“红利”的还有村民当智,记者来到他家牛棚,他正在和儿子一起喂牛。“我家里有7头牛,其中3头是承包的西门塔尔牛。”当智说,之前在化隆县附近的工地上打工,但由于母亲和妹妹都卧病在床,妻子还患有心脏病照顾不过来,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他开始发展养殖业。“现在我们村里有20多户人养殖着125头牛,成了名副其实的养殖村,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
“拉面经济+牛羊养殖”是初麻乡沙让村定位致富的主要产业,今年以来,“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们运用村产业扶持资金和互助资金,大力发展拉面经济和牛羊养殖,已初见成效。“2020年到位的第二批切块扶贫资金50万元,其中20万元用于修建牛棚,剩余的30万元钱,由县农牧科技局与乡‘两委’及村民代表共同商议,购置了奶牛12头,为全村村民发展养殖产业增添了新的发展后劲。”沙让村“第一书记”吴顺利说。
沙让村位于化隆县脑山地区,全村有70户337人,一直以来主要依靠牛羊养殖和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正是有了党和国家对农村的好政策,才有了我们农民的好生活。”不久前,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内容,让村里的养殖大户冶四毛倍感振奋。他说:“作为一名脱贫户,不但脱了贫,还成了家庭牧场主,我要感谢党、感谢政府。我更要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在规模养殖的同时,向乡亲们提供种牛、种羊,传授养殖技术,带动更多的村民共同致富。”
对于下一步的打算,“第一书记”吴顺利满是信心,他说,明年要抓好东西部合作争取的30万元种牛养殖项目的落地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为目标,通过方案实施,扶持村集体经济,突出现有的肉牛养殖产业,以产业发展为载体、以公司发展为平台带动全村增收、致富、奔小康。
近年来,石大仓乡抓住畜牧业产业振兴的契机,动员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各村纷纷成立养殖合作社,采用“企业+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促进养殖业由传统人工分散式往工厂化、自动化、规模化发展,促进了养殖的规模化发展,也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提高了他们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协调联点单位,支哈堂村争取到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5万元、中央财政扶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资金50万、北京地质大学“党建+”项目资金15万元发展酥油加工和养殖产业;石大仓村争取到中央财政扶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资金50万元发展养殖业;沙让村、文加山村、石大仓村争取到东西部协作扶贫资金共110万元,分别实施养殖项目,从而助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目前,石大仓乡17个村(7个贫困村、10个非贫困村)产业经济收益资金累计达117.3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