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中旬,贵州安顺紫云县大山深处的洛麦村色彩斑斓,上百个大棚里,一片片的蘑菇生机勃勃,棚里棚外不时有村民在忙碌。让外人很难相信这里曾经资源匮乏、村民普遍“等靠要”思想严重。
改变这一切的是严召波,3年前,这位肤色黝黑,敦厚实在的汉子从南方电网贵州安顺供电局到洛麦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帮助村里建起集体合作社,劝说农民流转盘活土地,再引进食用菌栽培技术,给村民们找到一条脱贫路。
作为一家央企,南方电网733名扶贫干部,来到其供电范围内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区内的694个贫困帮扶点,大量推广这种“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帮助34.6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摸索出企业扶贫的新模式。
10月20日至22日,澎湃新闻跟随由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和南方电网公司主办的“走进新国企·电亮小康行”活动,走进南方电网供电区域内贵州省,采访央企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线故事。
“第一书记”的艰难劝说
2015年,贵州电网公司与贵州安顺深度贫困县紫云县签署整县帮扶协议。5年来,贵州电网公司投入3.9亿元电网建设资金;县综合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20.46%下降到2019年的3.58%;建成电力特色工业园和农业循环生态产业园,实现年产值1.2亿元,为贫困户提供760个就业岗位;投入2031万元用于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定点帮扶的“一镇三村”提前脱贫出列,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600元以上。
10月21日,澎湃新闻跟随南方电网工作人员来到紫云县板当镇洛麦村,参观青贮饲料厂、香菇种植加工洛麦循环生态产业园。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香菇种植加工洛麦循环生态产业园。南方电网供图
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香菇种植加工洛麦循环生态产业园。南方电网供图
贵州电网公司选派的干部用两年多时间,带领全村脱贫致富,贫困发生率从15.72%降至1.01%,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2152元增加到2019年的12000多元,摘掉了深度贫困村的帽子。
2017年9月,严召波从南方电网贵州安顺供电局到洛麦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当时的洛麦村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思想观念陈旧,等靠要思想严重。
通过走访调研,严召波发现洛麦村没有村集体合作社,这也是洛麦村致贫的一大原因,建立村集体合作社迫在眉睫。
为了尽快成立合作社,严召波用了两个月时间,走访了村里70多个稍有经营思路、头脑灵活的致富带头人,和他们谈思路,谈产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月过后,在严召波的带领下,由村里8个致富带头人共同出资16万元,成立了“洛麦村兴民种养殖合作社”,洛麦村从此告别了无合作社的历史,告别了无村产业的历史。
“如果不是因为靠读书走出大山,现在可能我也是一名建档立卡的精准扶贫户”严召波始终忘不了第一次走访的一位贫困户家中的情景:一口只有半边的锅支在几块残缺的砖头上摇摇欲坠,锅里是没有油星的红薯和包谷,四面“墙”是用竹子和牛粪糊起来的,再用一层报纸贴起来防风。真的是触目惊心,屋里只有一个灯泡,还是他去了之后给修好的。
发展产业成了眼前最迫切的需要。当时板当镇正在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为了抓住这个机遇,严召波找政府领导汇报了10余次工作,有时候一等就是几个小时,领导最终同意在洛麦村集中建设160个大棚,但前提是30天内必须拿出100亩流转土地,并且还得要连片才行。
在当时看来,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严召波知道,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怕失去土地。
为了在最快的时间说服村民进行土地流转,同样的话严召波每天说超过100遍之多,最难的一块地,他跑了7次才谈下来。后来,严召波带领合作社成员只用了100天的时间建成了包含光伏发电项目、有机肥厂,青贮饲料厂等在内的洛麦产业园,用“电网温度创造洛麦速度”,实现从无到有的发展,解决就地就业200余人。
建立“合作社+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
“电力特色产业园的形成,拉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壮大了紫云县猫营工业园区规模。”南方电网贵州安顺供电局派驻紫云县帮扶组组长粟林说,发挥电力行业优势,用电力实体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是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整县帮扶紫云县的一项重要举措。
粟林介绍说,2017年以来,安顺供电局通过整合行业资源,在紫云县猫营镇成立贵州紫冠源电力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培育经济增长点,扶持一定规模的产业为切入点与紫云县开展园区共建,先后建成投产黔冠电力科技公司、电力设备公司、科润电力三家电力类扶贫企业。
电力扶贫产业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定期分红解决小寨关和新塘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贫困户创业增收,实现两村所有贫困户的利益联结;对37户贫困户特惠贷完成固定年6%的分红,累计分红22.2万元,通过与村集体经济合作完成年固定7%的分红,累计分红42万元,为当地26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贵州黔冠电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帮助多个困难家庭实现增收脱贫。
贵州黔冠电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帮助多个困难家庭实现增收脱贫
贵州黔冠电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于2018年5月成立,总投资3000万元。这座“新型电杆厂”生产的电杆被广泛用于贵州电网升级改造,且每销售一根电杆便提取30元作为扶贫基金,专项用于开展扶贫工作。在点亮万家灯火的同时,也点亮当地村民的同步小康梦。
沈定雄和杨万红是厂里的“夫妻档”之一。半年前,杨万红来到厂里上班,每月保底工资3500元。沈定雄则在镇上的石材厂打零工,受疫情的影响,石材厂或关闭,或未复工,他不得不重新找工作。“我觉得现在的工作还不错,收入稳定,离家又近,就把我老公介绍进来了。”杨万红说。现在夫妻俩每天一起上下班,每月有7000多元的工资收入,还能够照顾家人,她俩对现在的工作十分满意。
和沈定雄家相似,陈小卫家就住在“新型电杆厂”附近,夫妻二人连同自己的母亲都在厂里上班,每月11000元的工资总收入不仅改善了家里的经济状况,2019年家里还买了小轿车,生活过得其乐融融。“明年我打算把房子翻修一下,让房子更宽敞些。”陈小卫说。
“同等条件下,我们优先录取贫困户就业。目前公司有员工120人,其中当地的有80余人。”公司总经理张宝宁介绍说,企业复工后新招录员工32人,全部为附近村民。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开展岗前业务培训,技术成熟后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上工作,村民有了一技之长,为今后找再找工作提供了便利。建厂至今,公司共解决当地100余人的就业问题,帮助100多个困难家庭实现增收脱贫。
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
截至今年6月底,南方电网公司正在对口帮扶的694个扶贫点、346771名贫困人口经自评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其中年初未脱贫的37个扶贫点正等待第三方脱贫攻坚评估验收。
10月20日,南方电网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脱贫攻坚推进到今天,防止返贫尤为重要。南方电网公司积极助力扶贫点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力求从根本上提升贫困群众自主发展能力,确保他们能持续稳定增收。
产业拔穷根,脱贫更长效。该公司巩固“扶贫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项目运作模式,建立扶贫产业利润分配机制,村集体和贫困户可获得长期稳定的合理收益。同时,积极吸纳当地致富带头人参与贫困村合作社生产经营,提升管理水平。
南方电网公司系统各单位与104个扶贫点签订扶贫产品中长期购销协议,建立“线上+线下”消费扶贫渠道,基本覆盖有扶贫产品消纳需求的扶贫点;建设南网电子商城,实现与央企消费扶贫平台功能对接,目前已上线各类扶贫产品72件,累计成交额超过200万元。
在南方电网公司对口帮扶的694个扶贫点,更多的家庭因扶贫而改变。733名扶贫干部如同莹莹星火,散发簇簇微光,点亮这片土地上许多看不见的角落。现在,他们正向着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奋力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