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紫苏可以到广西本地种植。
紫苏栽培技术
生长环境
紫苏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排水较好的砂质壤土、壤土、黏土上均能良好生长,适宜土壤pH值6.0至6.5。较耐高温,生长适宜温度为25℃,但高温伴随干旱时对植株生长影响较大。开花期适宜温度21.3至23.4℃。
生长习性
紫苏根系发达,主根深入土壤30厘米,但大部分根系分布在2至18厘米的土层内,根系宽40至50厘米。分枝与主茎花序的开花期基本一致,在同一花序内,通常上端1/3部位的花先开,2至3天后全序开花,从现蕾至开花需20天左右,从开放至凋谢约12天。
在浙江北部,一般于4月上旬播种,4月中旬全苗,5月中旬移栽,8月下旬现蕾,9月中旬开花结实,10月中旬种子成熟,全生长期约190天。
繁殖方法
在一般情况下紫苏用成熟的种子进行繁殖。一般在种子量少、天气干旱或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采取育苗移栽的方法。育苗时应选择朝阳、温暖且土质良好的地块做畦,施足底肥,浇一次透水,在水渗下去苗床温度升高后在畦间进行撒播,然后覆土。在此期间应保持苗床湿度,若此时遇到低温,可覆盖好行分次间苗,剔除过小和过密的弱苗。当苗高达到5厘米左右时选择阴天或午后进行移栽,栽后及时浇1至2次透水,保证移栽的成活率。
露天栽培
栽培季节
长江流域露地播种期为3至4月,黄淮流域等北方地区宜4至5月播种。一般播种后50至60天开始采收,末收期可至10月前后。实际采收期与采收方式及相应的栽培方式有较大关系。
大田准备
种植紫苏的田块要求地势平坦、排灌便利。每亩施腐熟厩肥2000至2500千克、复合肥30千克及磷酸二铵20千克,整地时与土壤均匀混合。耕深宜为25至30厘米,要求充分耕耙。作深沟高畦,畦面宽宜为1.2至1.5米,沟宽30至40厘米、沟深15至20厘米。畦面应尽量平整细碎。
种苗准备
实行育苗移栽者,宜在苗床内播种育苗。采用塑料薄膜大棚覆盖或小拱棚覆盖育苗时,可比露地提早15至20天播种。紫苏种子具有休眠期,一般采种后4至5个月才能完全发芽。播种前,将种子用100毫克/升的赤霉素溶液浸泡15分钟左右,有利于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用低温处理湿种子,亦可起到破除休眠的作用。播种时,宜撒播,每1平方米播种10至15克,按大田面积的8%至10%确定播种苗床面积。播种后,轻轻压实畦面,之后洒水,待水下渗后覆盖地膜。出苗前,设施薄膜宜密闭不揭。开始出苗时,揭除地膜。育苗期应注意通过设施薄膜的揭盖,调控设施内温湿度。幼苗第一片真叶展开后间苗,苗距3厘米左右。苗龄15天时,即可用于大田定植。
大田定植或直播
大田定植者,行距宜为50至65厘米,株距宜为30厘米,每穴1株。定植后应及时浇定苗水。
大田直播者,宜穴播或条播,应在土壤墒情较好时播种,每亩播种1.0至1.5千克,行距50至65厘米,穴播时的穴距宜为30厘米。播种后轻轻压实畦面,并覆盖地膜。开始出苗时,穴播者宜及时将定植穴薄膜破孔处用碎土封严;条播者宜揭除地膜。
大田管理
间苗与定苗:幼苗具1至2片真叶时,开始间苗,拔除瘦弱苗,保留健壮苗,共间苗2至3次。定苗株距宜为30厘米,每穴1株。
肥水管理:追肥2至3次,缓苗后或定苗后追第1次肥,每亩宜用尿素5至10千克化水浇施;15至20天后第2次追肥,每亩宜用尿素10至15千克化水浇施;植株花蕾形成前,每亩宜施尿素10千克、复合肥20千克。高温干旱天气时,应加强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中耕除草:在植株封行前中耕2至3次,除去株间杂草。也可于大田播种或定植前5至7天喷洒除草剂,每亩用72%异丙甲草胺乳油100毫升对水50千克稀释后,对土表喷雾。
摘心除老叶:以采收茎叶为目的时,可摘除已进行花芽分化的顶端,促进茎叶旺盛生长。以采收籽粒为目的时,宜及时摘除部分老叶,以增加株间通风透光性。
采收加工
以采收嫩叶食用者,可随时采收或分批收割。紫苏成品叶采收标准宜为宽12厘米以上的完整、无病斑叶片。一般始采期为5月下旬6月初,在植株具4至5对真叶时采收。采收盛期每3至4天采收1对叶,其他时期每6至7天采收1对叶,可持续采收100天。每株平均可采收20至22对成品叶,每亩成品叶产量1250千克。
采收种子者,应及时采收,防止种子自然脱粒,宜在40至50%的种子成熟时一次性收割,晾晒3至4天后脱粒。每亩种子产量可达50千克。
以采收药材为目的者,分苏叶和苏梗2种。苏叶宜在夏、秋季节采收叶或带叶小枝,阴干后收贮入药;亦可在秋季割取全株,先挂在通风处阴干,再取叶入药。苏叶以叶大、色紫、不碎、香气浓、无枝梗者为好。苏梗分为嫩苏梗和老苏梗,6至9月采收嫩苏梗,9月与紫苏籽同时采收者为老苏梗。采收苏梗时,应除去小枝、叶和果实,取主茎,晒干或切片后晒干。苏梗以外皮紫棕色、分枝少、香气浓者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