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网上推荐活动中,洛阳志愿者联合会从数百个候选组织中脱颖而出,跻身全国10个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行列,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志愿者服务组织。我市的志愿者服务工作缘何受到众多网民的青睐,它的发展经历哪些曲折,又受哪些因素制约?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30万志愿者情暖河洛大地

走在冬日的洛阳街头,一些头带小红帽的交通志愿者不时进入人们的视线。他们身披红绶带、手持小红旗、嘴含小铁哨,分布在全市40多个重要路口。虽然气温已接近冰点,可这些志愿者依旧坚守在繁忙的交通路口,劝导行人文明出行,协助交警确保道路畅通。

作为全市志愿者的一个缩影,广大交通志愿者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理念,如一缕冬日的阳光,为洛阳注入了一股温馨互助、和谐共建的暖流。

据市文明办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有30多万志愿者常年活跃在志愿服务领域。今年以来,我市志愿者先后开展了“万名志愿者助交通、万名志愿者进社区”、“我为花会添光彩”、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农民工及其子女、关爱留守儿童、文艺志愿者惠民演出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的爱心付出,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志愿服务走向“专业化”

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负责人郭兵说,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于1994年,是当时全市唯一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成员主要为在校大学生和企业青年职工。作为我市起步最早、人数最多的志愿者团体,该协会现有注册志愿者13万人。

成立之初,该协会主要利用节假日开展社区卫生保洁、环保宣传等主题活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市青年志愿者工作逐渐步入了从基础性服务到专业化服务的转型升级阶段,其标志性拐点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世界邮展两大国际性赛会的成功举办。

郭兵说,北京奥运会使全社会对志愿者服务工作有了全新的认知,而2009年在洛阳举办的世界邮展则让我市的志愿服务水平得到了一次全面的洗礼。在这届我市举办的最高规格世界盛会上,除了十多万名从事交通保障等基础性服务的志愿者外,我市还从全国招募来了1200多名专业志愿者,并对他们开展了外语、礼仪、专业技能等系统培训。在前后20多天的志愿服务工作中,这些专业志愿者以优质的服务水平,向世界展示了洛阳的良好形象。

在市青年志愿者的带动下,近年来我市众多民间志愿者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等志愿服务组织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三大瓶颈制约志愿服务发展

和全国广大志愿者组织情况类似,我市的志愿者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志愿服务工作的经费保障不足,社会对志愿者工作存在认知误区以及志愿者权益缺少法律保障等方面。

作为“草根”志愿者的代表,“老付”和他的志愿者队伍先后参与了汶川和玉树的抗震救灾活动。今年入冬以来,他又组织洛阳网小红帽志愿者为贫困山区的群众募捐冬衣棉被。这些公益活动不仅让他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也让他本人先后投入了十多万元资金。而该组织的历次公益活动经费,也时常采用志愿者AA制的形式获得。

【瓶颈一】 缺少稳定的经费来源和有效的融资手段是摆在许多志愿者组织面前的一道难题,而这一难题对尚无收入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来说就显得更为突出。我市某高校志愿者组织负责人李嘉介绍,他们在经历了十多个小时的义务服务后,志愿者们时常还要承担往返的路费等各项开支,这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会有一定的挫伤。

【瓶颈二】 社会对志愿者的服务工作存在认知上的误区,也会影响到志愿者的工作效果。郭兵说,在世界邮展举办期间,一些组织者把志愿者当成了“万金油”,把本该由工作人员完成的分内事转移到志愿者头上,而志愿者本身也不好拒绝,最终影响到这些工作的完成质量。

【瓶颈三】 缺乏专业性的法律法规对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活动期间的权益进行有效保护,这是志愿者组织面临的第三大考验。成立于2005年3月的洛阳市水上义务搜救队是我国第一支城市水上义务搜救队。成立不久,这支搜救队就遇到了求救信息来源不畅、缺少风险保障等困难。令人欣慰的是,在媒体和我市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上述问题最终得到圆满解决。

“一个组织不能用无偿的志愿者替代有报酬的员工,这是保护志愿者权益的底线。”郭兵说,在志愿者工作蓬勃开展的今天,切实保护志愿者的权益,使其免受剥削和免被滥用,是广大志愿者组织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未来政府部门制定专业法规的重要依据。

记者 孟山 通讯员 康留国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