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丽 黄远凯 吴艳 高嫣
近年来,光泽县接力推进林业改革,依托森林、林地及生态环境,全力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化发展,其中林下中药材种植已初具规模,并日趋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
截至目前,在福建承天农林科技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累计林下种植各类中药材5.5万余亩(其中厚朴约4.2万亩、七叶一枝花及多花黄精等多年生草本药材1.3万亩),从事林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林场)达142家,涉及农户数1300户,就业人数达6000多人。
优势利用,空巢村增添了欢笑声
光泽县境内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很多乡村都具备得天独厚的中药材种植自然条件,止马镇双坑村便是其中之一。“我们村海拔比较高,平均海拔680米,山林中长期自然生长有七叶一枝花、多花黄精、三叶青等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的天然条件优越。”止马镇双坑村党支部书记徐水生说,“因而2016年,县林业局挂点我们村时,便建议我们可以努力尝试打造一个‘中药材村’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在林业局的支持和承天农林的带动下,徐水村组织村里4个自然小组的51户村民注册成立了光泽县双丰药业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00万元,开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中药材。合作社成立后,县林业局中药材种植技术人员建议徐水生因地制宜种植七叶一枝花、多花黄精和三叶青三种中药材,并通过种植生姜、瓜蒌等一年生中药材“以短养长”。同时,在选地、选种、防治病虫害、施有机肥等问题上都会适时安排技术人员深入现场指导,给出较合理的建议。
双坑村是止马镇最偏远的一个行政村,全村有201户、827人,但常住人口只有200人左右,且年龄都在60岁以上,基本没什么劳动力,年轻有劳动力的都外出打工或读书去了。老人们呆在家里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收入,只能靠在外打工的子女们接济,可外出打工的子女大多只能勉强维持自身开支,拿不出多少钱接济家里的老人。空巢老人们的日子,可以说每年从年头就能望到年尾,但自从村里打造“中药材村”以后,这些老人们的日子终于又有了奔头。
为了更好地帮助双坑村发展林下经济,让村民在家门口就有活干,县林业局还专门安排了一位省级科技特派员指导合作社科学种植中药材。通过多年的学习和探索,徐水生带领合作社终于淌出了一条增收致富路,目前合作社累计投入达400多万元,在双坑村坝头组、双坑组、上严洋组种植中药材1100余亩,再通过县中药材协会的介绍,销路也都不用愁。近年来,合作社都能为村财增加7万余元,带动贫困户每户年增收3000——8000元,累计雇佣双坑村及周边村民剩余劳动力100余人,年发放劳务费至少达50万余元。
“我们年纪大了,外出打工没人敢收,重活又干不了。村里这个合作社,愿意雇我们在这里做事,减轻了在外打工子女的负担,这让我们心情都好了很多!”双坑村双坑组63岁村民彭训兰说。
“三产”融合,大学生实现了回乡梦
除了双坑村,全县各个乡镇都有农户成立合作社种植中药材,并呈现逐年向好的趋势,去年新增林下种植项目示范基地43个,主要以林下种植多花黄精、七叶一枝花、三叶青、淫羊藿为主。
43个示范基地中,张少智的光泽县圣丰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极具代表性。张少智是一名返乡大学生。2014年,张少智与人在外合开的传媒公司正发展得风声水起,但怀揣陪伴父母和助力家乡振兴的梦想,他选择退出了稳赚不赔的传媒公司,回乡种起了中药材。
回乡后,张少智通过考察,先自己试种了两亩三叶青。“试种时,两亩三叶青突然叶子就干了一大半,我赶紧四处问。最后苏老师告诉我,是被太阳晒的。我才知道三叶青喜阴,要尽量避免阳光直射。”张少智说。
试种过程中,像这样的“绊脚石”还有很多,好在有林业局和承天农林的帮助,才使得张少智成功搬开了“绊脚石”。“我们通过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班、现场技术指导、林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及组织带领种植户到先进省市县示范基地观摩学习等形式,提升林农种植水平以及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光泽县林业局林下经济办主任施金笔说。
经过一年多的试种摸索和学习,张少智掌握了一些种植技术和解决病虫害的经验方法。2015年,他带领本村10户乡亲注册成立了“光泽县圣丰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500万元。近8年时间里,合作社主要种植三叶青,并以平均每年50亩的趋势递增,由于期间被野猪破坏了一些,目前种植面积为300余亩。“三叶青生长周期较长,逐年递增种植只需前期投入成本,以后就可以实现循环增收。”张少智介绍。
合作社与湖南一家药材产品生产加工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社进行简单的初加工,湖南方面的公司负责深加工,再寄回给合作社销售。目前,合作社开发了三叶青产品——三叶青茶及其他以三叶青为主要原料的产品。到2021年,合作社已拥有铁罗坑商标等,通过种苗和产品的销售,已获得30万元产值收益,预计年产值800万元。
如今,合作社还先后创建种苗基地35亩,年培育种苗100多万株,每年办培训班10余场,培训药农800多人次,带动本县和周边县市林农发展林下种植三叶青等中草药2100多亩,直接和间接创造就业岗位500多个,人均年增收1.5万余元。“我们两口子2017年来这里做事,一个月工钱一万多,很满足!”合作社雇工王为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