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鲢鳙鱼养殖效益的知识,以及对鲢鳙养殖一年能长多大进行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花鲢的养殖模式是什么及如何配合饲料投喂实现高效益?

一、鳙鱼的食性及营养需求

鲢鳙鱼养殖效益(鲢鳙养殖一年能长多大) 养殖业

鳙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主,兼食少量的浮游植物、细菌及碎屑。据鳙鱼食物来源比例研究,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比例为9:1左右。鳙鱼在日常的鱼塘及水库养殖中一般为套养鱼,养殖户认为鳙鱼不吃料,但在投喂颗粒料和小粒径饲料时发现鳙鱼可以进食粉料和小颗粒饲料,一些养殖户使用粉料和小粒径膨化料进行驯化,发现鳙鱼是可以摄食配合饲料的。有研究人员在投饲0.5小时后解剖鳙鱼的肠道,发现肠道充塞度多在中肠,而且绝大部分是人工配合饲料,只有少部分是大型浮游动物。

近几年来随着各品种的鱼价波动大,一些养殖户为了增加养殖效益增加了鳙鱼的放养密度。鳙鱼的进食主要靠鳃耙的滤食,鳃耙之间的空隙决定了其很难进食2.0mm以上的饲料,而主养鱼投喂饲料以大规格饲料为主,鳙鱼不能进食,所以鳙鱼以进食水体中的浮游动物为主,其生长速度受放养密度和水体的肥度影响较大。

鳙鱼对蛋白源、脂肪的要求比较高,应该是属于滤食鱼中的“肉食性”动物。蛋白质是鱼类生长和维持生命必须的营养成分,据研发和实践跟踪发现,鳙鱼对蛋白的需求范围在25%-35%,而且水温越高蛋白要求越高,添加一定比例的动物性蛋白可显著提高鳙鱼的生长速度,特别是在鳙鱼的高密度养殖过程中,较高比例动物蛋白的饲料更体现出优越的效果。脂肪作为一种能量物质,同时具有维毕缺持细胞的结构的生理功能,养殖鱼类若缺乏必需脂肪酸会出现生长缓慢、肝肿大、死亡率高等现象,摄食浮游动物的鳙鱼则对脂肪有着比其它淡水鱼类更高的要求,脂肪的需求范围为5%-7%,若低于4%则会影响鳙鱼的生长。由于鳙鱼在高温季节生长较快,其对维生素、矿物质等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在饲料中要考虑其需求量。

二、鳙鱼的几种养殖模式

池塘套养鳙鱼养殖模式,分耐消为高密度鳙鱼套养和低密度鳙手亩辩鱼套养模式,鳙鱼为调水鱼,搭配白鲢等调控水质。低密度放养模式下,水质调得好,在华南地区一年放1-2批,3-4斤起卖,放养3-4两的鳙鱼半年可以达到4斤左右。为了加快鳙鱼的生长速度,高密度养殖下则需要使用饲料,若不投料,则鳙鱼的生长速度较慢,若投喂饲料,经5-6个月可达到4斤左右。

池塘套养鳙鱼养殖模式,一方面可以提高主养鱼的卖鱼速度,特别是草鱼,因为多数鱼中要求主养鱼必须搭配一定比例的杂鱼如鳙鱼、白鲢、鲫鱼等,而鳙鱼特别受鱼中的喜爱;第二方面可避免水体过肥而倒藻,保持水体的稳定;第三方面鳙鱼的价格好、易销售,可提高养殖利润,为养殖户带来较好的养殖效益。

池塘精养模式,放养密度在1000条/亩左右,主要使用粉料为主,模式较单一,产量偏低,效益一般,主要为混养塘提供鱼种。

三、鳙鱼饲料的投喂

鳙鱼经驯化后摄食主要在水体表层,头部露出水面,绕食场缓慢游动并主动摄食配合饲料,这就要求鳙鱼配合饲料在水中要有较好的漂浮性,目前市场上的商品料通常为粉料和膨化料。

家鱼养殖想要多赚钱,花白鲢增产增效技术都有什么?

一 、食物供给

花白鲢均为滤食性鱼类,主要以浮游生物、有机碎屑和生物絮团为食,也可投喂人工饲料,区别就在于花鲢主要摄食浮游动物,而白鲢主要摄食浮游植物。

我们可以从以下旅悔4个方面提高花白鲢的食物供给。

1、直接补充食物:投喂饲料等,如使用发酵饲料、花白鲢专用饲料直接增加食物供给。

2、肥水:补充有机肥、无机肥、生物肥等,以促进浮游生物生长。可以使用禾晨花白鲢专用生物菌肥:水保姆+硅钙速补,促长生物饵料,平衡藻相。

3、补充有益菌:通过有益菌分解池塘有机质,形成生物絮团。可以使用禾晨靓水酵元、浓缩光合素、生物净水宝。

4、改底:氧化分解池塘底质,重新利用池底的营养元素,如使用生石灰、过硫酸氢钾等氧化底质,也可使用禾晨生物净底宝进行生物改底。

在放苗时还需要考虑花白鲢与池塘中其他生物的食物竞争问题:如鲫鱼也主食浮游动物、藻类、有机碎屑等,若鲫鱼多可适当减少花白鲢放苗量;螺蛳同样会与花白鲢抢食,螺蛳多可以搭配少量青鱼抑制螺蛳生长。

二、 分级饲养

分级饲养可以合理利用池塘的养殖空间和食物,因此建议搭配不同规格的鱼种:以花鲢为主,可以放养0.2到0.3斤、0.5到0.8斤以及1到1.5斤左右三种规格的花鲢;放养白鲢规格为0.2到0.5斤。

此方法的优点:①减少大白鲢与花鲢抢食;②待大花鲢出鱼后,只需要补充小规格花白鲢即可,有利于轮捕轮放,瞎镇乎降低放苗成本。

三、 合理密养

合理密养考虑的是池塘承载能力有限,密度过高可能导致鱼体长势慢、病害多,无法如期达到上市规格;密度过低则提高了斤鱼成本,降低了养殖效益。

由于花鲢的经济价值远高于白鲢,因此在花白鲢高效养殖模式中,应以提高花鲢的产量为主要目标,所以建议提高花鲢比例。如图3所示,同样放养200尾花白鲢,花鲢磨悉比例越高,亩效益越高。

[img]鲢鱼的味道并不好吃,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喜欢养殖?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虽然鲢鱼的味道不好吃,但人们还是喜欢在自己的鱼塘里养一些鲢鱼,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经济效益。

虽然鲢鱼氏衡的味道不是太好吃,而且腥味很大、刺也多,但是有的家庭经济一般,还是很愿意买这种价格优惠的鱼的。只要烹调好,调料放足,鲢鱼一样也可以做得很好吃。另外夏天到了,买的鲢鱼做成糍粑鱼也是极好吃的。若是幸运的话,买了一条野鲢鱼,也味道甚至比草鱼还要鲜美很多呢。所以说,鲢鱼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池子里尽量有多余空间,养些鲢鱼可以增加经济效益。

二、养鲢鱼对水体环境好。

鲢鱼不仅吃饲料,它们也喜欢吃浮在水面上的各类浮藻,像蓝藻之类的,就是鲢鱼的肚中餐。蓝藻的繁殖率很快,大片大片的可以将整个水面铺满了,这样不利益水下的鱼儿自由呼吸,而鲢鱼就可以吞噬掉水面上的蓝藻,既清洁了水体环境,又让鱼池里面的鱼儿快乐的生长,所以这也是养鱼人舍不得鲢鱼的原因之一。

三、充分利用鱼池的空间,做到物尽其用。

一般鱼塘里无非就是养这些鱼,草鱼、青鱼、黑鱼、鳊鱼、鲫鱼,还有白鲢。一般鲫鱼、黑鱼大都喜欢在水底靠近泥土的地方生活,而草鱼、青鱼还有鳊鱼它们则喜欢四处游曳,在水体的中层部分就是它们最主要的活动场所,这样就剩下水体的上部就好像处于真空状态了,这不放一些鲢鱼正好,因为鲢鱼就局游喜欢生活水平面下面一点点,歼腊做好像它们更喜欢吸收氧气,更喜欢接受阳光的照耀一样。

正是以上这三个原因,所以白鲢虽然不是太受欢迎,但是养鱼人依然当它是宝贝,还是那句话,只要是活鱼,味道都是不错的,就看厨师水平发挥得如何了。

现在回农村养鱼怎么样?花鲢鱼和白鲢鱼哪个经济效益高?

首先、回农村养鱼肯定是可以的。至于花鲢和白鲢鱼哪个经济效益高咱下面来分析下:

白鲢和花鲢的区别

1、白鲢和花鲢的头都比较大,尤其是花鲢的头,占整个身体的1/2甚至更多,因此花鲢又称“胖头鱼”,以头部肉多而知名。

2、因为它们都生活在水上层,据钓鱼人说,钓白鲢和花鲢的钓法非同一般,用的是浮钓法。它们的不同之处是鱼钩离水面的距离有点不同,钓白鲢40公分深,钓花鲢60公分深。并且,钓白鲢用酸饵,钓花鲢用臭饵。

3、花鲢,头大,身上有淡黑色斑点。白鲢,头小点,全白鳞,无黑色斑点。

有这样一种传说:过去有一人家准备宴客,下人作了一道鳙鱼菜,主人只见其头而不见其身,觉得实难登大雅之堂,于是就把这道菜撤了下来,并嘱咐下人:“你们拿去吃吧”。过去下人多称“庸人”,于是这种鱼也被称之为“鳙鱼”,指不能上“台面”的菜。

按照现实的理解,花鲢性不急、温顺,似人"庸庸碌碌"而无为,故名"庸"鱼(鳙鱼)。

四、白鲢和花鲢的食性

鳙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也兼食浮游植物。根据倪达书教授研究,鳙鱼食物中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的平均比例为1:4.5,在数量上浮游植物占优势,但生物量远不及浮游动物,平均一个浮游动物要比一个浮游植物大10倍或更多。因此,从鳙鱼的食性分析看,浮游植物出现率并不低,但对营养起主要作用的仍是浮游动物。

鲢鱼属上层鱼类,性情暴躁,有爱跳的习性(有时会跃出水面),所以养鱼者常根据鲢鱼“跳水”的情况,来预测鲢鱼的生长和产量。

现在的池塘养殖大多以养吃食鱼(比如:草、鲤、鲫等)为主,往往因大量吃料而排粪量较多,会导致水质肥度过大,容易造成水体蓝藻或严重富营养化,造成生存不适宜。

我们都知道鳙鱼主要吃浮游动物,而鲢鱼主要吃浮游植物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鱼类混养的"食物链"原理,草鱼、鳊鱼、青鱼、鲤鱼、鲫鱼等吃食性鱼类排出的粪便是肥沃水质和繁殖浮游生物的好肥源,有了这肥源就会有浮游植物繁殖,而鲢鱼则以浮游植物为食。为此必须在池塘中混养滤食性的鲢鱼,其次才是鳙鱼,才能够净化水质,彼此互惠互利。

但是现实却是很多人嫌弃白鲢价值低拒绝套养,殊不知白鲢是蓝藻的克星,还非得混养不可,否则,每年的蓝藻暴发让人头痛不己。

其实,花、白鲢混养石与其它鱼类之中,是没有成本或者是成本很低的,照此而说,花白鲢的利润是狠高的,还别以为白鲢卖价低而遭嫌弃,这是一个错误的误解。

五、白鲢和花鲢的混放比例

我们从食物链来说,浮游植物利用太敬裂世阳能进行光合作用,由于肥沃水质首先繁殖浮游植物,而浮游动物大多以浮游植物为食,因此,鳙鱼的食料是由鲢鱼吃剩的食料转化而来,因此,在鳙龟、鲢鱼的放养比例上就有个比例关系。

有地方养鱼人有句俗语:“一鲩三鳙九鲢”。三与九的比例是1比3,意即指放养一条鳙鱼来搭配放养三条鲢鱼。

为何如此呢?

因为水中的浮游植物总是先繁殖,且数量大,种类多。但鲢鱼不可能把水中的浮游亮肢植物吃尽,因此一部分被浮游动物作为食料,因而成为鳙鱼的食料。

从食物链来看,多放鲢鱼,势必水中浮游植物大量减少,浮游动物的食物相应减少,提供给鳙鱼的食料也少了。但并不是说,全部放养鲢鱼,把水中浮游植物吃尽,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

为了综合利用水体,进行立体生产(鲢鱼生活在水上层,而鳙鱼则在水上中层),加上鳙鱼价值高,适当控制鲢鱼的放养量,为鳙鱼留有足够食料,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措施之一。

再者,某些浮游源灶植物鲢鱼不一定爱吃,而这鲢鱼不爱吃的浮游植物,却成为浮游动物的食料,为鳙鱼提供食料基础。所以挖掘水域生产力,两者都不能偏废,核心问题是比例问题。

综上所述,水中的浮游植物的数量大多超过浮游动物的数量,因此,多放鲢鱼,少放鳙鱼。别认为鳙鱼价值高,就只混养花鲢而不养白鲢或多放花鲢而少放白鲢,这也是不妥当的。

六、主养或专养花鲢

除非有专有特长的技术,主养或专养花鲢也是可以的,但依照目前的养殖技术水平还是不具备的,有望于今后随着科学养鱼技术的提升,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怎样提高鳙鱼的放养比例和产量就成为养殖生产中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随着生物有机肥和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水体藻类组成也相应发生了根本变化,为提高鳙鱼的产比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鳙鱼能摄食的浮游动物个体大、营养丰富、易消化的种类,在使用生物有机肥和生物制剂后,硅藻、甲藻、隐藻,可能会成为优势种群,为浮游动物的天然饵料提供也相应丰足,当然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也很高了,为鳙鱼成为主养鱼类提供了食物基础。

根据有人多年的生产实践,鲢鳙鱼的放养结构中,鳙鱼的比例小于20%或大于80%,鳙鱼的生长速度都较快,当鲢的放养比例在20%—80%之间时会抑制鳙鱼的生长速度。

因此,鳙鱼作为主养鱼时,只能或必须要少量的搭配鲢鱼为好,方可促进主养鳙鱼的生长,否则,鳙鱼也会生长不良的,因为浮游植物过多而浮游动物又消化吸食不完浮游植物,也对鳙鱼来说是不利的。

目前,在常规条件下,混养花白鲢时,大约每亩200-300尾,其中,白鲢150-200尾,花鲢50-100尾。

三十亩鱼塘能养出多少斤花鲢鱼

三十亩鱼塘能养出多少斤花鲢鱼?一亩鱼池大约养200条鱼,三十亩的话大约养6000条鱼,祝你生意兴隆。

精养鱼塘中套养的花鲢你应该按600斤/亩以上的产量去规划!一般来说,普通常规鱼类精养中,套养鳙鱼(花鲢)的养出量对亩慧洞均效益的影响占据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主养品类行情不好或不稳定的年份,花鲢的产出效益即成为当年的纯收益。

原因有三:

1、投入端:套养花鲢不直接投料,只是鱼苗钱就可以了,其他的不大需要直接成本。

2、产出端:随着南方大水面(如水库、湖泊)投肥养鱼模式的被禁,在花鲢强劲需求未减的情况下,价格一直坚挺甚至强势上扬。

3、系统角度:套养的花鲢成为池塘生态系统的污染物(粪污和残饵)转化利用最终一环,转化利用率的提高成为花鲢增产(效益增加)的直接表现,带来的是池塘生态系统的更加健康、稳定,更加高效。

一、影响花鲢产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套养花鲢亩产的因素有很多,一般来说影响花鲢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充足饵料——浮游动物,据研究表明:在水产养殖中增重一斤白鲢消耗60~80斤藻类;增重一斤浮游动物需3~5斤藻类(含细菌、有机碎屑);增重一斤鳙鱼(花鲢)消耗3~5斤浮游动物,只要有充足的天然饵料,花鲢个体生长飞快,一个养殖季个体生长到8~10斤都是常见。

由此可知制约套养花鲢放养比例无法提高的主要因素是生物性饵料的严重不足。

二、如何简单高效地培养浮游动物

精养池塘是一个半人工生态,投入饲料——粪便及残饵——菌藻——浮游动物——花鲢吃食,一环扣一环,如下图所示:

花鲢摄食所需的浮游动物主要是指水体中的轮虫、枝角类以及桡足类,这些浮游动物自身主要以水体中的大型藻类、悬浮有机质为主,其主要为水体中的大型藻类,比如绿藻中的盘藻,大部分硅藻以及裸藻等,想要维持池塘中浮游动物的丰度就需要保持藻相的复杂稳定,且以大型藻类为主,这就需要我们定期补菌来保证池塘中的肥效转化,保证藻类可以得到持续的肥源。

另一方面,虫卵的孵化需要在池底进行,为了保证虫卵的孵化率,应适当减少化学底改的次数,以减少对虫卵的杀灭;最后,除必须情况外,尽量减少杀虫次数,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三、如何合理利用池塘生产能力增加花鲢产出?

1、苗种搭配

传统养殖中,套养的白鲢和鳙鱼比例因养水技术手团如段和认知产生差异,投放以白鲢多、花鲢少的比例搭配。

在高效模式中,培养浮游动物为目标,藻类和浮游动物种类丰富、产出均衡稳定,使花鲢产量得到大幅提升。

因此建议花鲢投苗150尾/亩5两~1斤苗,白鲢少放至10~20尾/亩。

2、生态系统需做到“平稳、高效”

池塘生态系统“意在循环、重在运转、平稳高效是关键”。

在实际生产中,生态系统运转要做到平稳、高效需一定的保障手段,除了采用鱼悦1号活化水体、提高水体的物质转化能力之外,主要是供应给藻类的营养需要平稳、可持续,这提出了新的要求:

(1)以池塘营养持续、稳定、高效的转化为目标,减少污染物残存,注重粪污的高效再利用,改善环境使病菌和寄生虫等致病因素减少。

说到池塘稳定高效,就必须谈一下池塘的营养管理,池塘水体藻类生长是需要养分的,我们称之为肥料,精养池塘不同的养殖阶段其水体营养来源和结构是不一样的。

合理水体营养管理是全方位地满足藻类持续、稳定生产时对养分的需求,藻类光合作用过程中所必需营养元素有:

1)超大量元素:碳、氢、氧,通过大自然供给(光合作用和水)+人工补充碳源相结合;

2)大量元素:氮、磷、钾,以向水体定期补充为主;

3)中微量元素:硅、钙、镁、硫、铁、硼、锰、铜、锌、钼和氯等中微量元素,底泥和水体供给+人工补充相结合。

每种元素在植物体内都有自己的生理功能,不能被其他元素所代替,具有同等重要性。任何一种元素缺乏都会阻碍植物的生长发育,严重时甚至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

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必须满足浮游植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对于浮游生物来说,每一种元素都是其需要的肥料,其也遵循“最小养分律”原理,即:水中浮游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和限制其产量的却是水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营养元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元素含量的增减而相应地变化。要点为:

1)决定浮游植物产量的是水体和底泥中所能供应的某种对浮游物来说相对含塌碧启量最少而非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2)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条件而变的。

3)继续增加最小养分以外的其他养分,不但难以提高产量,而且还会降低施肥的经济效益。

因此,水体营养均衡十分重要,营养不均衡藻类生长难健康、容易倒藻、转藻也是常有的事。

精养池塘中影响藻类生长最主要的两个关键养分为氮和磷,需合适的氮磷比为(8~10):1,精养池塘正常情况下的需肥规律有:

1)中微量元素一般来说由环境供给和饲料带入,非特别品种养殖(如:虾蟹)一般不需长期补充,每半月至一个月少量补充即可。

2)按养鱼整季来说,前期鱼存塘量小,饲料投喂量小,带入养分少,氮和磷均满足不了藻类的持续生长需求,既需补氮也需补磷,可以采用有机肥做基肥培菌,以化肥追肥,推荐磷酸一铵配尿素或过磷酸钙+碳铵溶水浇施;磷酸一铵中磷≥44%、氮磷比1:(4~5),每10~20天施一次;虾蟹前期肥水可采用成品肥水膏肥水,成本较高但是省事。

3)随着鱼存塘量的增加,随饲料入塘而进入水体的氮逐渐增多,应逐步减少氮肥的施用量,直至不施,只追施磷酸一铵(参考值:正常情况下在鱼存塘1000斤/亩以后可以不配施纯氮肥)。

4)中后期投喂量也会逐步增加,饲料多以蛋白为主,氮元素含量充足,经养殖物及池塘中微生物代谢后可为藻类提供充足氮源,所以,以投喂为主的池塘多是不缺氮的,只需定期补充磷元素、偶尔补充微量元素即可,目的是调节水体氮磷比,保持水体营养均衡,促进藻类生长。

5)定期补充有益菌和碳源,保持菌的活力和合理水体分解能力,为藻类代谢持续提供肥源,合理搭配使用发酵料,效果更佳。

注意:

1)当池塘不缺氮的时候,还向塘内补氮是等于投毒——肥毒;

2)施肥应根据投饲料量、光照、温度等因素阶段性调节;

3)施用化肥应关注pH对肥效的影响。

(2)提升池塘物质转化的手段,如活水水质、激活改底营养:

水在池塘生态转化过程既是载体,又是最大量的参与物质,水的活力提升后可显著提高水体的渗透力、溶解力、代谢力,可使粪污分解、菌繁殖、藻合成、浮游动物生长的效率均可得到明显提升,这就大幅度提高了池塘天然饵料的产出能力,有效地提升花鲢食物的供给能力。

推荐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改善池塘底部环境,可促使底泥富集的氮、磷、中微量元素向水体释放,有利于水质稳定。

(3)稳定水体、少用使用速效菌,以使用长效复合菌为主

对于大多数池塘来说,其自身调节过程中会形成一个由原生菌组成的基础菌相,此菌相决定了整个池塘的分解走向;如果使用一些速效菌,如枯草芽孢杆菌,其可以在短时间内分解大分子的有机质,但是很容易在3天以后衰败,且其发挥作用的这段时间会对池塘的原生菌产生很大的抑制作用,破坏原有菌相,在其衰败后,池底出现菌相空白现象,为有害菌的滋生创造机会,同时伴随5~7天的菌相不稳定以及藻相不稳定,带来一些列的水质问题。所以,对于整个养殖过程来说,应当减少速效菌的使用,加大复合菌如EM菌的使用。

(4)非十分必要少进行逆生态操作,如消毒、杀虫、杀藻,这些操作对水体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如进行了这些破坏水体生态的行为,需及时进行生态修复,如补EM菌、引入合适藻种。

3、日常管理以调整修复为主

1)定期7~10天为池塘补充EM菌,持续保证池塘有益菌相。

2)养殖中后期补充磷肥以及微量元素,保持藻类的稳定多样性。

3)可定期15天一次在池塘中泼洒酵母菌以培育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

四、产出效益

在提升并用足池塘生产力的情况下,通过合理的水体营养管理后,可实现池塘花鲢产出大的幅度提升:

平均3-4斤每条的商品规格计算,每亩放鱼共300条。 由于花鲢价格较高,建议白鲢和花鲢中以花鲢为主,两者比例为2:8,这样白鲢不会影响花鲢生长;另外考虑到草鱼粪便可以肥水,有利于鲢鳙生长,草鱼价格还可以,因此草鱼可多放。最后建议是每亩白鲢40条,花鲢160条,草鱼100条,使用半斤至一斤的鱼种,加以喂草或饲料,饲养一年即可出售。

30亩鱼塘共放白鲢1200条,花鲢4800条,草鱼3000条。

鱼种的投放数量与目标产量是相对应的。如果你是以花白鲢为主,计划产量600斤每亩,并且准备当年就上市的话,需要投放一斤以上的鱼种90尾,1.5斤左右的30到40尾就差不多了。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