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0日,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主办的《呦呦鹿鸣——绿会专家访谈》第三期:“聚焦地膜管理和土壤微塑料污染问题”在线上平台成功举办。共计约2000人次通过“绿会融媒”直播平台参加了此次对话会。
本次访谈邀请到上海益科循环科技推广中心主任张淼女士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农膜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农业塑料协会主席严昌荣教授、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 农村塑料升级管理执行主任侯靖岳女士作为访谈嘉宾,就“农膜应用管理与土壤微塑料污染防控”展开深度讨论。
在访谈中,严昌荣教授对我国农用地膜应用的基本情况及地膜对土壤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做了如下分析:
各位朋友、各位专家大家好,非常高兴受邀请来参加这个活动,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进一步增加我们对地膜的认识,包括好的和不好的。
对于我国地膜问题,我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判断,即三个“不得不”:第一个是不得不用,第二个不得不防,第三个地膜污染治理“不得不靠我们自己”。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国地膜使用量在全球的份额非常大,到现在为止,全球地膜用量大概在195万吨到200万吨,其中75%左右用在中国,我们每年大概有3亿亩农作物覆盖了地膜,全球其他国家共计大概3,000万亩。为什么会这样?这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是属于我们的资源禀赋。从气候条件来讲,我国是属于季风气候,早春的低温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大的障碍因素。在过去没有地膜之前,如60年代70年代,作物产量是受到干旱、低温等自然灾害影响是非常大,而地膜覆盖技术恰恰有效解决了低温干旱问题。地膜的另一个功能是防除杂草,在全国的30多个省区,没有不用地膜的,包括海南岛。大家如果去海南三亚,在椰树林里面就可以看到很多黑色地膜,所以说地膜覆盖技术实际上已经渗透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每一个角落,这是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说我国的地膜和国际上地膜有什么差异?第一个最大不同地膜厚度,日本欧洲的地膜基本上是在20微米以上,我们的地膜国家标准是要求在10微米以上(GB13735-2017)。实际上,我们在生产中应用的地膜厚度可能以在7~8微米居多。这几年,我们做了全国地膜质量的调查,地膜厚度合格率2021年大概是40%,2020年大概是20%。第二是颜色,我国的地膜以无色透明为主,欧洲和日本包括美国是以有色地膜为主,我国大概是70%地膜是的无色透明地膜(白色地膜),30%属于有色地膜。那么欧洲和日本刚好倒过来的,它有70%是有色地膜,有30%是透明地膜,这与我们的功能需求有关系。我们需要地膜的最大功能是增温保墒;而日本欧洲的功能需求是杂草防除。
关于地膜对土壤和农业生产的影响,任何一个技术都是具有双面性的,它是一个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地膜覆盖技术也是如此地,塑料污染是全球的,而地膜残留污染是我国的,根据国务院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的调查结果,我国调查区域的地膜残留量为每亩4公斤左右,但并不是说我们地膜把整个区域所有的土壤都污染了,不是这样的。我们的污染重点区域从西北往东南是逐渐递减的,污染严重区域主要是西北内陆的绿洲农业区,河套灌区和河西走廊等。2017年兵团做过一个 1000多万亩耕地的调查,农田地膜平均残留量为每亩19.8公斤左右,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找不到这样污染严重的农田。那么它到底有哪些影响?我个人认为我们对地膜的了解还存在一些欠缺。最大的问题,也是明显可见的问题,地膜残留影响到土壤结构因为地膜有很强阻隔性,残留在土壤中会导致土壤通透性变差;第二是地膜残留影响土壤中水分养分运移。第三导致出苗受到影响,在播种时候,如果种子刚好落到残膜上,它会是导致死苗或者是烂苗,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第四,视觉污染,漫天飞舞的地膜严重影响景观;第五,地膜残留影响农事作业包括播种时堵塞种孔、缠绕作业机具等等所以,新疆的农民在棉花播种前,必须进行地膜回收。另外一个就是不可见的危害问题,也是目前存在着争议较大的微塑料问题。关于微塑料问题,现在是国际上一个热点,有些人认为微塑料污染是对我们生活影响极大,是属于气候变化之后第二大问题,尤其是对海洋。但对农业来说,微塑料在土壤中的危害有多大,存在不同意见,有些人说影响非常大,已经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到我们食物链,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我个人的观点是还有待于需要数据来确定,起码现有数据还是不够需要谨慎的下结论,因为土壤系统它是有一定承载力的,如果说有微塑料存在就产生危害,不应该是这样的,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主持人提问:您说到像新疆地区的农业残留是比较严重的,这是受当地的气候影响,还是因为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影响,所以导致更容易残留?
严教授:影响地膜残留污染的因素很多。我觉得第一个因素是地膜本身的特性,它的可回收性,它的厚度,它的拉伸负荷,它的断裂标准应等。第二个就是说我们种植模式,种植制度,比如山东也是属于用地膜的大省,每年大概3,000万亩左右,但是山东的地膜残留污染要远远低于新疆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山东人均耕地有限,如果说两茬作物中间间隔10~20天,要是不把前茬作物用的地膜收走,是没法进行下一茬作物种植的。而在新疆。基本上是一年一熟,当年棉花收完了等到第二年4月份3月份才开始进行下整地、播种等,中间间隔时间很长,风吹日晒导致回收起来更加困难。同时,应用面积和规模是另外一个因素,在新疆,如果没有地膜,基本上有些作物是没法种植的,尤其是棉花。我国从棉花的区域分布来讲的话,70年代末期,新疆大概是5%的波动面积,现在大概是75%这样一个波动面积,就是我们100亩的话,75亩在新疆,还有5亩在我们华北地区、长江流域,所以现在对它的依赖程度非常的高。没有地膜,棉花也没法种下去,它的热量条件达不到要求。所以这种长时间、大规模地膜应用,使得地膜回收的工作量、劳动强度都很大,又没有收益,使得农民不愿意收,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现在随着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对地膜污染的重视,这个问题在逐渐得到解决。
(本文根据会议记录整理,详情可以观看绿会融媒直播回放。)
文/Sara审/Song编/angel
直播回放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