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公山的故事
毛公山海拨870多米,位于棋盘山后岩,在轩辕洞山顶,传说轩辕皇帝视察三峡河谷地带时曾与嫘祖在此处避雨,居此穴 。1992年三峡大坝动工时,北京一地质学家,偶然发现,此山形酷似毛泽东卧像,回去后提议,命名为“毛公山”,圆了毛泽东主席“高峡出平湖”之美梦。
毛公山背斜有个省级扶贫村,那就是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的柘木坪村。柘木坪位于石牌景区的西南,龙进溪上游的源泉地,东接石牌村,西接头顶石村,南接雾河村、天桥村,北接棋盘山村,在毛公山背斜。距镇政府所在地31.5公里,总耕地面积337.35公顷,主产玉米、红苕、土豆、油菜等农作物,多种经济以桑、茶为主。是典型的山大人稀,交通不便,居住简陋,饮水不安全的贫困村。
敢吃螃蟹的老支书一一杨家新。古稀之年的他,仍在柘木坪的等干溪发挥着余热。
(二)等干溪的故事
原村支书老杨介绍:柘木坪原来是等干溪村的一个生产小组。1978年才改等干溪村为柘木坪村。相传明朝末年,有两个秀才赶考,恰逢此地滂沱大雨,水漫溪沟,无法通过小溪去赶考,只得等雨后溪水退去,才去赶考,结果迟到了,考试已经结束,没有圆那“举人梦”。赶考人回家后,感叹将此地取名“等干溪”。然而当今,柘木坪没有因交通不便而失考的情况。现在村里就有“举人”(大学生)40多人,仅等干溪就有十多人。无独有偶,原支书老杨家,两个儿子都是大学生。当今的条件,圆了娃们的“举人”(大学生)梦。老杨的老大,大学毕业后在武汉工作。老二乾坤就读湖北警官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新疆武警总队工作,后因工作出色,参加国家维和部队,在利比亚、马里、利比里亚等地援助四年之久。村现任郑书记介绍说:他回国后在公安部工作期间,配合夷陵区驻京办做过多次信访工作。
老杨家两口都是1975年入党的老党员,党龄40多年,两老在村任职多年。老杨是个政治可靠,爱学习,动脑子,敢吃螃蟹的人,2008年他就向镇党委,镇政府提出柘木坪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想法。他说:我们村除了种植苞米,还可以发展养殖业(养猪、养鸡、养羊等),再就是改危房,修路,改水等,才能使柘木坪脱贫。他的建议得到了镇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当年在任的望华书记立即召开党委会,责成扶贫办、交通办、畜牧站联系柘木坪村率先扶贫。很快决定在等干溪建两栋易地安置房,政府投入160多万元建了2500多平方米的安居房,将毛狐岭、余家湾边远的24户贫困户,集中安置到等干溪安置点。因没地建房,老杨主动让出土地6.8亩给村建房。本应该给他占地费14万元(每亩1.98万元),但村里没钱,政府资金也有限,他给扶贫办罗主任说:给点青苗费。结果,只要了2.8万元的青苗费。让易地安置顺利落实。截止2017年,该村426户,累计投入2千多万元新建房屋177户,改造土坯房55户,彻底消灭了危房。
▲天漁淌和殷家坪未改造的土坯房屋
柘木坪1960年——1975年是管理区、小公社所在地。(前为殷家坪,后为柘木坪),该村为等干溪大队,1976年划归石牌管理区后为等干溪村,1981年才改等干溪为柘木坪村。2003由原来的等干溪、柘木坪、长坎合并为柘木坪村,6个自然小组,426户,1097人。
2016年扶贫搬迁时投资140多万元,新建的村民委员会办公楼。
柘木坪村是省级贫困村,市人大副主任张健一,原夷陵区区长王平昌,原镇委书记望华曾经是该村第一扶贫责任人......
柘木坪村等干溪安置点,共安置毛狐岭、余家湾等地24个贫困户(图1,老支书杨家新;图2、图3,两地易地扶贫安置房),同时做到通电、通水、通路,有园地,有养鸡,有养猪的场地。
▲龙进溪的源泉,柘木坪村风景之一
(三)天渔淌的故事
在很早以前,传说“天渔淌”是个出天子的地方。那方圆几公里,都属一个陈姓大财主的,雇工几十,家运如日冲天。一日陈大财主的父亲死了,财主的儿子请了一阴阳先生看地,阴阳先生掐指一算曰:“头顶铁盔鱼上树,恰遇仙气腾上雾。紫气东来下葬时,唯有陈家出天子”。这样陈家才能出“狠人”(能干人)。但是陈家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小气鬼”(吝啬),帮忙下葬打井的人,无烟无茶又无红包,做事的懶心得狠,都说些不吉的话:这个鬼地方,人烟稀少,咋会遇见这样的头戴铁盔高人?鱼怎么会上树呢?不可能,不可能!!大家都不愿等,吉时未到,就开始打井了,井打了一半时,只见从龙进溪口上来一人,头顶一口铁锅,手提一条鲢鱼,拾级而上。此人上来后,将鲢鱼掛在树上,来到井边看了一下热闹,自言自语地唠叨“走了,走了”。此刻,忽见井底一缕青烟顺天而升,飘然而去,从此陈家既没出“狠人”,家运也逐渐衰败。后称为“天渔淌”。但在扶贫的今天,村民李广柱邀约天渔淌的陈政金、陈政银、高德干等五户,集资4万多元,开山劈岭修了一条1公里多的公路,发展养羊产业。政府也助力,投资30多万元将此“黄天路”进行硬化,连接了天渔淌与外界的扶贫之路。在李广柱的带动下,其他村民也自发地投资200多万元,新修道路21条,16.5公里。镇累计投入800多万元,改造、硬化了19.8公里,使柘木坪村300多户常住人家,户户通了安全便捷的路。“天渔淌”脱贫实实在在,不是做“梦”。
李广柱带头养羊发“羊”财。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共有养羊大户20多家,2017年出栏3000多只,养羊创收近30多万元。
养鸡也是扶贫措施之一,此图为柘木坪的林地鸡,肉鲜味美。
图1,通往李广柱和高德干住家的硬化路;图2,天渔淌的石牌(高81米)和带头修路人之一,陈政银;图3,没通路时的土坯房。
(四)“对井窝”的故事
相传,罗阎秀才体察民情,来到横岭,看见一村妇,在很远的溪沟挑水,拾级而上,十分吃力。顿生悯农之心,请来一阴阳先生在横岭上帮忙打水井,供农妇饮水之需。这时,一旁的许姓财主,也要求给他打一口水井。并许诺打起后给多少银子。远近闻名的“吝啬鬼”,今日咋这般大方。旁人也只是好笑。打井师傅应允了。他给农妇打井时,农妇不仅叫儿子帮忙,还好菜好饭招呼师傅,水井很快就打起了。打井师傅给许财主打井时,许财主躲得远远的监工,老妇仍然给师傅送水送饭。打井师傅给财主把水井打好了,许诺兑现的许财主却不见了踪影。师傅走时,叹了口气对农妇说:你白天有水吃,他晚上才有水,然后化着一缕青烟走了。原来他是上天派来的“神仙”。从此农妇这口井,白天水满井口,许财主那口井则没水,原来农妇的水井比财主的井低很多,则有水,看似一样的井,许财主的井则高出许多,下井溢漫后,上井方有余水。故后来称:“对井窝”。1943年国民党为防止日军西进,派55师驻扎在柘木坪、殷家坪两地,当时的55师长聂知兵,为驻军和当地百姓修建了两个大水池,供驻军和百姓饮水。师长聂知兵还亲笔题字。2017年政府累计投入300多万元建人畜饮水池4口,架设管道12000多米,解决了全村232户常住户,900余人的安全用水。很多百姓在自已的蓄水池刻上:“脱贫不忘共产党,饮水不忘挖井人”等纪念性文字。
对井窝,原来那农妇的屋场,现在这地方“三通”——通路、通水、通电,是百姓宜居的好地方。
原国民党55师修建的水池,现被夷陵区文物局列为二级保护文物。
▲2016年投入100多万元修建的水池
野柱山是柘木坪村最高处,经常出入野猪、山羊,又称″野猪山“。
▲打鼓场的风景
▲殷家坪的绝壁是登山攀岩的好去处
(五)龙虎山和龙凤山的故事
龙虎山位于柘木坪东北(长坎),海拨800米,两山的山头紧连相依,一山似龙,一山似虎。龙凤山位于柘木坪,海拨950米,它的一端似龙,一端似凤。相传很久以前,罗阎秀才和一仙女打赌:天明之前“鸡不啼,狗不叫”,一个纳一万双鞋,一个建一座城(有证可查,天桥的新城)。但不知谁人做“巧”,半夜学鸡叫。这样两人惊恐万状,秀才弃城而逃,仙女坐地化身,只留凤头。明朝末年,吴三桂西征,路过此地,在打鼓场住扎兵营,看视山峦,叹道:“龙虎相斗必有一伤,男女相赌在劫难逃。”所以后来有了“龙虎山”、“龙凤山”。然而驻扎在殷家坪的人们和上天仙女一样,勤劳、勇敢。他(她)们敢于同天斗、同地斗、同“穷”字斗。自扶贫以来,用双手开山劈石修路,打鼓场人从2006年开始用钢筋、八磅锤、挖锄等修路开挖1万多方的土石方,历经两载,硬是修通了1800米的道路。不仅如此,还投工1万多个改造茶园60多亩,养羊、养牛、养猪、养鸡也成了他们的致富路。仅2007年,此地养猪10头以上的就有24户,养鸡100只以上的就有10多户,养牛5头以上的8户,桑、茶收入占百分之五十以上。2017年政府投入200多万将龙凤山、打鼓场的四条路提等升级、硬化了。如今的龙虎山、龙凤山、殷家坪、打鼓场,也建起了多家民宿、农家乐,是游客游、乐、娱、居的好场所。农民人平纯收入由3000多元提升到1万2千多元。2017年,整村出列,农户脱贫了。庆幸之余,郑书记说:村还有很多户外效游的好线路,如龙进溪、黑溪沟、壕沟......欢迎各位来投资,来玩。
▲殷家坪依山而建的民宿
“穷不丢猪,富不丢书”是柘木坪的传统家教。下图为养殖户之一的覃宗山养猪照。
巾帼不让须眉。龙凤山脚下的养鸡户,黄正菊的林地养鸡照片。
2017年,整村脱贫之后,村郑书记和老杨书记一起把村两委班子、全体党员、村民代表、致富领头人,带出去参观,把别人的致富经带回柘木坪,巩固柘木坪脱贫后的农村经济。
在此,将“毛公山背斜的扶贫故事”提供给各位朋友。特向曾经战斗在扶贫第一线的人们,致以崇高敬意一一世界有了你们,将是多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