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章莉 通讯员 张春涛
青背、黄肚、金爪、绯钳,久闻大名的一市青蟹,它壳薄、味甜、肉细嫩,是一道与众不同的美味。
一市镇海水养殖面积近4万亩,其中“一市”牌有机青蟹养殖基地5500余亩,是名副其实的全国青蟹养殖之乡。一市青蟹生长的三门湾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三门湾畔的旗门塘和一市港养殖塘塘底以砂石底质为主,水体自净能力较强,咸度适中,产出的青蟹肉质细嫩,格外肥美,深受市民欢迎。
一市养殖青蟹历史久远,从远洋捕捞到大批量包塘,再到工厂化养殖,如今,一市镇共有一市港、旗门塘、蛇蟠涂三大养殖基地24000亩养殖塘,其中通过农业部“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近5900亩,年出产青蟹约360万斤,年产值超3亿元。
在一市,青蟹养殖户达1899户,从事相关产业近4000人,带动农户人均增收10000多元。就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一市镇的青蟹养殖户、销售商们着实赚了一笔,以青蟹为代表的农特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火爆,成交额达160余万元。
老产业碰上新问题
凌晨三四点,宁海县旗门青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林法就在缆头村、前岙村的养殖塘里收青蟹了。再过一个月,天气更冷,青蟹产量变少,要趁着这段时间多收些上来售卖。刘林法是一市西刘村人,一市青蟹的著名产地旗门塘就在家门口。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刘林法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做起了水产生意,2002年,他给青蟹注册了“一市”商标,正式从蟹农转行成为蟹商。
生意场上的他朴实诚信,深得客户信赖。一位光顾刘林法生意已有五年的客户表示,他关注青蟹的好品质远远高于价格的涨幅。而且刘林法还打破了青蟹的传统销售模式,将绑在青蟹腿上的重缚给解了下来,换成了经过设计,印有“一市”商标的轻便绳子,彻底颠覆了“一斤青蟹二两缚”的销售模式,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喜欢。
养殖户周伟武几乎每天早上都在自家养殖塘边,帮前来的老客户收青蟹,这些青蟹将爬上宁波、上海等市民的餐桌。周伟武养殖青蟹已经三十余年,他所在的缆头村近八成的村民都是养殖户。“村里有六七十个塘,根本不够村民养,有的也会到其他村或蛇蟠涂承包养殖塘。”周伟武自己有30亩塘,养殖了青蟹、虾、蛏和蚶等。周伟武告诉记者,现在青蟹的收购价在每斤60元左右,中秋节期间则高达90多元,全村养殖户的销售大多依靠老客户收购,尽管有少数通过网络推销,但所占比例不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青蟹与一市有着不解之缘。早在宋朝,东岙船帮就开始捕捞青蟹,养殖青蟹也陆续有之,大批量养殖则有近三十年之久。
但是在青蟹养殖发展过程中,养殖户总是会遇到两方面困难,一个是产品转型升级问题,另一个是销路渠道拓宽问题。对于遇到的困难,很多养殖户仍然使用老经验、土方法,“一斤蟹二两缚”、街头摆摊卖,竞争恶性化,导致青蟹整体产业低端化,产品良莠不齐。消费者有意见了,养殖户收入也不高了,青蟹整体产业发展滞后于周边地区。
推陈出新养“好”蟹
近年来,一市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带富模式,发展青蟹原生态养殖,通过售卖青蟹等水产和水产深加工产品帮助农户增收,带富效果明显。
其中,一市镇以优秀党员组织的合作社为纽带,建起专业水产养殖联盟,通过每月一次集中学习、建立专门微信平台供养殖户交流学习等举措,为养殖户们搭起了沟通的桥梁。“党员们互帮互助那是常见的事,有了专业水产养殖联盟,相互之间交流养殖经验就更加方便了。”周伟武是村里的优秀联户党员,又是养殖老手,对于经验交流,他毫无保留。“单养蟹当然质量更好,但青蟹不好养,存活率不高,一旦低于两三成就要亏。”周伟武说套养能提高养殖效益,毕竟近两年的青蟹产量不高,那么其他水产品还能作补充。
同时,一市镇不断推进青蟹技术创新和品牌战略。首当其冲就是要立品牌,这是很多养殖户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一市青蟹虽然品质上佳,但品牌效应跟周边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品牌意识不强,一市甚至宁海很多地方的青蟹都成了‘三门青蟹’的‘代工蟹’,现在我们主打‘一市青蟹’,逐渐打出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刘林法表示。
前几年,一市镇农业服务总公司和刘林法开展合作,将全镇各个合作社生产出的青蟹统一命名为“一市”牌青蟹,大家抱团取暖,实现一市青蟹品牌统一建设。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一市青蟹”顺利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现场评定,这无疑是非常有含金量的一张名片。
此外,一市还引入现代化的养殖设备,探索青蟹室内立体工厂化养殖新模式,通过模拟青蟹生长环境,在节约养殖空间的同时实时监控生长状况,有效遏制传统养殖中青蟹因大规模自相残杀而引发减产,精细化养殖更能保证青蟹品质。目前,该镇工厂化养殖面积已达1700平方米,产量提高约220%。而为了打破“一斤青蟹二两缚”的销售潜规则,除了换轻绳,早在2010年,一市镇就开始引导当地青蟹养殖企业对青蟹进行无捆绑包装销售。其中,前岙村的宁海海山丰水产专业合作社在全市率先试用蟹形独立包装盒,彻底改变“绑绳过度”现象。
而就在今年8月,一市的养殖技术还远渡重洋,来到非洲马达加斯加。跨国养殖通过开发当地的青蟹品种,不仅满足软壳蟹的国内市场需求,还能填补春冬两季国内青蟹市场的空缺。
青蟹爬上互联网快车
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青蟹养殖业终于有了互联网技术的赋能加力。搭上互联网快车,一市青蟹的网上销售越来越火爆,网上销售额占总销售的份额年年大幅度攀升,有近一半的一市青蟹是通过网络销售出去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一市青蟹销售的主渠道之一。
今年“双十一”,一市微商代表甬芸尚负责人曹巧芸对销售额表示满意。她通过点赞返现、购物送礼等手段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群聊发布一市农特产品信息,在“双十一”共卖出300余单红膏炝蟹、白枇杷膏等农产品,实现了3万余元的销售额。“我们曹家村养殖的青蟹质量好,来的都是回头客,也有不少来自其他城市的客户,这都得益于网络,是网络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曹巧芸说道。
同样借助网络,一市镇前岙村100多户蟹农在青蟹大王陈刚满带领下引入社交电商,主打直播销售,全村电商年销售额3800余万元。精心打造的品牌“蟹大人”更是通过抖音、团购分销、直播等线上渠道精心销售推广,日均销售青蟹200单以上,成交额4万余元。
电商销售开辟了一市青蟹销售的新天地,如今火爆的网上销售和良好口碑,离不开许多一市人对网络销售的不断经营,以及政府对一市青蟹品牌的建设保护和对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规范。
同样是卖青蟹,前岙村年轻创客,“蟹大人”负责人陈仲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他除了在网店销售外,还运用起了当下火爆的抖音APP,尝试性地制作些小视频投放到抖音上。内容涵盖青蟹捕捞、养殖、加工、运输、烹饪等各个环节,将一只青蟹的一生完完整整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获得了成千上万的点赞,通过抖音采购一市农产品的顾客也络绎不绝。
卖青蟹玩出新花样
“作为网上商家,应当让产品多样化,解决青蟹作为季节性产品造成的产品断代问题。”陈仲不仅把一市青蟹在网上卖火了,还进行了新产品开发。
除了青蟹生鲜外,今年9月,“蟹大人”新推出了“不卤不去”新品,主打醉蟹、红膏炝蟹、卤虾等卤海鲜新品,这标志着蟹产品从生鲜产品向精加工、“可现吃”升级转型,从“家常菜”逆袭成“网红”。
“我们今年新推出的‘不卤不去’卤味海鲜自上市以来,达成年意向销售2000余万元。”陈仲说,一市青蟹很大一部分消费者是年轻人,但这批人又不太会下厨,对青蟹进行深加工、延伸青蟹产业链、挖掘品牌内涵是他们年轻一辈努力的方向。
养殖户与商贸流通企业打造互联网平台和现代化冷链物流系统,抱团作战,把当地的生鲜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已在当地成为常态。
一市镇党委书记刘军平告诉记者:“在青蟹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镇党员干部上下一心,始终以发展规模、助农增收为目标,克服重重困难。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围塘改塘养殖,到2018年发展到24000亩青蟹养殖基地,年产值超3亿元。成果是喜人的,但过程很艰辛。接下来,我们要定下以青蟹为首的水产产业多样化发展,不断强化青蟹等海洋渔业产业链布局,重点推进青蟹、南美白对虾、六个小海鲜等水产养殖和卤味、干货、腌货等水产深加工建设,形成产业化集群优势,通过电商、深加工、改良产品等手段实现产业10亿元目标。”
一市青蟹节
蟹形独立包装盒
捕捞青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