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县南北镇是常德市西北一个边陲小镇,与湖北省鹤峰县接壤,镇通南北。辖区内多山,重峦叠嶂,绵延不绝。薛家村便坐落在这群山之间。这里阴雨天雾锁山头,晴天有云海翻滚,一年四季有绝妙好景。

然而,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薛家村像一位养在深闺的少女,与外界相知相交甚少。外面的新奇走不进来,薛家村的美名传不出去。

近年来,在“名誉村长”王新法等一批扶贫工作者的带领下,薛家村勤劳淳朴的村民们用双手开辟出了致富路。大山深处的薛家村,正拨开层云迷雾,走出闭塞,迎来崭新的小康生活。

产业致富路子新

“喂!您好!哦,快递今早已经给你寄过去啦。”9月23日上午,村民张言思刚从茶园劳作回来,便接到了来自广东惠州客户的电话,确认购买的苞谷烧给寄出了没。

苞谷烧是张言思自家产的,以玉米和山泉水为原料,按照土家族古法酿制而成。张家门外码了整整2吨木材,专门用来蒸酒。46岁的张言思,家里还养了12头黄牛,2头母猪。他和妻子曾春林辛勤劳作,用心经营着这个小家。

“酿酒的规模不大,一年卖万把元;母猪下猪崽,能卖好价钱,一年能卖4万元;牛明年先卖3头,大约是6万元。”张言思一笔一笔地算着收入,“主要收入来源还是茶叶,今年受天气影响,茶叶产量偏低,但卖鲜叶还是拿了8万多。家里现有30亩茶园已经受益,10多亩茶叶也在育茶中了。”

高山地带宜种茶,茶叶是薛家村的主导产业,但在过去都是粗放种植,收益不高。2014年,退伍老兵王新法来到薛家村义务扶贫,为村庄带来了产业发展新思路。村民们由追求面积与产量转向追求品质,改良品种,茶树不沾农药、不沾除草剂、不沾叶肥素。好品质造就好价钱,每一亩茶叶收益由原先2000元,提升到现在的近4000元。

据薛家村党支部书记覃遵彪介绍,目前全村共种植茶叶1500亩,受益1200亩。其中300亩为名优茶,纯手工采摘,打造茶中精品。

家里经济有了起色,孩子也让人省心。张言思家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就读于石门县五中高二年级,成绩常年居于年级前五。“她自己争气,想努力考个好大学。为了孩子,也为了我们自己的美好生活,再辛苦也值得。”张言思笑着说。

村里还建起了岩蛙养殖基地,占地总面积近30亩,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岩蛙单产养殖基地,其收益将成为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茶、蛙大规模发展的产业,薛家村家家户户还有各自的生财门道,养鸡、养蜂、养猪、酿酒……村部门口的购物商店设立了土特产窗口,茶叶、葛根粉、梨膏糖、土家剁辣椒等产品摆上货架,吸引着外地游客。只要肯干,销路不愁,村民们都铆足了劲儿向前奔。

文旅胜景远扬名

正如王安石所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深山之中,少人踪迹,薛家村有着寻常地区难得一见的、原生态的景致与风情。

沿着峡河道路漫步,一路满目苍翠,耳边溪声潺潺。行至新法隧道附近,村民曾德辉指着溪边的丛林告诉我们:“现在是正午,人来往的动静大了,要是大清早打这儿路过,能见着山里的野猴子。”

茶园、高山、清溪、云海、丛林,游客们乘好几个小时车,执着前往,不仅为这一处处自然生态风光,也为一个个感人的红色故事。

1931年,红四军68名战士在剪刀峡壮烈牺牲,将鲜血献给革命事业;2014年,王新法牵头,在薛家村海拔1190米的六塔山顶,建起了“山河圆”生态陵园,带领群众将68具红军烈士遗骸迁葬至此;2017年,王新法倒在扶贫一线,和烈士们一样,永远地住进了六塔山,守护这一方土地。

王新法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村里建起了王新法党性教育基地,市委党校、县委党校的学员们来到这里,通过课堂教学、视频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等方式,感受榜样的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据统计,2017年以来薛家村王新法党性教育基地共组织开展主题党日等活动800余场,党员学习教育达5万余人。

丰富的文旅资源为薛家村引来了大量游客。2018年,薛家村以易地扶贫搬迁为契机,在村部附近建成了30多家民宿,为来往旅客提供栖所。村民张贤英家的民宿就正对着村服务中心。

张贤英很喜欢晴天。她总是趁着天晴,把民宿床铺的被子拿出来晒太阳,让住客睡得更舒服。这栋两层楼的仿古式建筑里,一楼是张贤英自己和家人的居所,二楼的4个房间给游客,屋内布置得温馨舒适,楼梯靠墙的一边摆上了小巧的绿植。

“客人们都夸我做的土家菜好吃,猪脚、土鸡是我的拿手菜。”张贤英一边翻炒锅里的土鸡块,一边说,“过去我在深圳打工,这两年看到家乡发展不错,加上有照顾家人的需要,就从大城市回到了小乡村,幸福指数反而涨上来了。”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住宿、餐饮、购物消费,为薛家村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据南北镇党委书记覃浩介绍,文旅项目每年为薛家村增收约120万元。

乡风民俗大变样

钱袋子鼓起来了,文明新风也吹起来了。在大力发展产业、富足物质生活的同时,薛家村移风易俗的步子没落下,其开化程度甚至跑在了一些城镇前面。村子与周边地区最显著的一点不同便在于丧葬制度。

按照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棺木葬下后,地上要以土、石垒起一方小丘。自王新法在薛家村倡导“生态殡葬”并赢得支持以来,村民去世均葬入“山河圆”的公墓区,地面除了一方小小的碑,什么都不留,平坦的地面拿来种植油茶等作物。

原本的荒山,就这样成为了集祭奠、绿化、产业、观赏等功能于一体的“青”山、“金”山。站在山顶远眺,只觉心生豪气,视野开阔,万物明朗。

红白喜事不放鞭炮、不办酒席也成为了薛家村一大特点。行走山间,四处整洁清静,仿佛行走在大型公园,倒不像是在偏远山村。

说起乡风民俗的变化,覃遵彪回忆起一件趣事:“之前有一群客人到村里游玩,吃过晚饭,四处寻麻将机,想要‘娱乐一把’。可把我们难住了:就是把薛家村翻个遍,也难找出一台麻将机来。”

原来,在薛家村,村民们坚持“不等不靠,勤劳致富”,一个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是闲不住的人。赌博在这里可不吃香。

村民简发成过去做木匠活儿,一家两口子都是牌迷,农闲时候总是约上牌友,一局接一局。王新法见状,直白地批评他说:“这不行,这风气不好。”又给简发成出主意,鼓励他实干致富。后来,简发成成为了村里的护林员,业余时间养猪、酿米酒,忙得不亦乐乎,再也不上牌桌了。

薛家村名誉村主任谢淼告诉笔者,薛家村村规民约里倡导“四自”管理模式,即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发展。革命精神、新法精神浸润这一片土地,激发着村民们脱贫致富、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励着村民们向上向前。

傍晚时分,村部的灯亮了起来。结束了一天的劳作,村民们有的到篮球场打球,有的走到健身设备区运动,有的跳起了广场舞,还有的沿着村道散步聊天。道路两旁,茶叶形状的路灯造型别致,惹人注目。它们白天点缀着四面八方的水光山色,晚上又为行人照亮道路。

(文/卓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