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不赚钱,只是肥了一块田”“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鸭下蛋当小用钱”。曾经,一句农村俗语道出农民搞养殖的苦衷。然而,在湄潭县石莲镇新华村,通过“党支部+能人带动”,发展山地庭院养殖,搞起了贫困山村的“211”工程——两个劳动力、一个山地庭院养殖场、户均年收入10万元。
幸福的牧羊人
望着满山撒野的山羊,刘万富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刘万富是石莲镇新华村烂坝子组的村民,早年外出打工也挣了不少钱,可是长年在外,家里的老人得不到照顾,孩子进入高中后,成绩还不错。2012年,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刘万富与妻子放弃外面打工的高收入,回家创业。
回来干什么呢?种植辣椒、水稻、玉米等只能养家糊口。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家后面有着几千上万亩的山场,由于人们都外出务工,土地没人经营,长满杂草。他想何不利用后山来放养山羊呢?说干就干,他进购20多只波尔山羊,进行试养,边养边摸索技术。
“那几年都是小打小闹,一来没有技术,二来也没有本钱,不敢盲目扩大。”刘万富说,在养殖山羊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就向养殖专业书籍或向畜牧老师请教,县里组织的养殖培训一次也没落下。
由于数年的经验积累,刘万富逐步成为了当地的山羊养殖高手。他抱起一只棕色小羊羔告诉记者:“这只羊羔前段时间走失了,在山上过了好几天,等我找到时,身上长满了寄生虫,连路都走不稳。回到家里,我用配制的药水给它驱虫,洗个热水澡,再用放进恒温箱里进行精心照管,你看,现在一样的活蹦乱跳。”
去年,刘万富在县农牧局、县人社局的帮助,投入近80万元扩大了圈舍,设置了产房、育羔室等,山羊也增加到了近400只,走上了专业化、规模化的养殖道路。
刘万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有了这400只山羊,每年至少能出栏200多只,纯收入达10多万元,加上利用羊粪种植了6亩多的椪柑,年产量达2万斤,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加上其他收入,一年收入达到20余万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小康日子向着咱招手嘞!说完,他开心地笑起来。
90后小伙的“鸡屁股”银行
在传统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民养鸡下蛋为了换点零花钱,俗称“鸡屁股银行”。然而,在石莲镇新华村九洞水组,90后小伙刘夫亚和老婆,靠养鸡走上了致富路,玩大了“鸡屁股银行”。
走进刘夫亚的养鸡场,酸腐味扑鼻而来,叽叽喳喳的叫声不绝于耳,蛋鸡扇动翅膀发出阵阵燥热,鸡架上不时滚落出圆溜溜的鸡蛋。
“目前鸡场里有8000多只鸡,其中产蛋鸡有5000多只,每天产值达2000元,纯利润也有近1000元。”刘夫亚高兴地说,一年至少收入20万元。他因此成了远近有名的致富典型。
2014年“五一”节,这个刚结婚的小伙有点不知所措,是继续外出打工呢还是在家创业?在他迷茫的时候,新华村党支部与他一同分析外出打工与在家创业的利弊。最终确定了在家创业——养殖蛋鸡。
说干就干,在离家约100米的荒坡上修建占地约200平方米养鸡场,购买了1200只优质蛋鸡——罗曼粉进行试养。“之所以选择罗曼粉,这种蛋鸡适应能力强、个头小、食量少、产蛋率高。”刘夫亚说。
刚开始,来自家人的不理解、更有来自近邻的冷嘲热讽。这时,又是新华村党支部为他鼓劲打气,更为他协调贷款,调解土地。
每天早上6点,他与老婆就精心投料,这种饲料是用玉米、豆粕、豆油、石粉和专用蛋鸡混合料按一定比例配置进行粉碎。之后再进行鸡舍的打扫。为了更好计算成本,每天投入多少饲料都有详细的记录。2014年国庆节,他像往常一样走进鸡舍,发现了一枚约鹌鹑蛋大小的鸡蛋,双手捧着这枚鸡蛋兴奋地说:“有希望了,有盼头了。”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就在他养鸡事业顺风顺水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禽流感让他有点不知所措,至今回忆起仍心有余悸。2015年元旦,外界流传禽流感,刘夫亚也倍加细心照料鸡们,及时清扫鸡舍卫生,加强通风,注射疫苗等,因管理规范,幸运的是没有被感染,但鸡蛋销售成了大问题,40多天,每天产蛋1000多枚,望着堆积如山的鸡蛋,没有资金周转,连饲料钱都没有。此时,还是新华村党支部一班人帮他想办法,协调资金,购买饲料。后来,禽流感的影响消除了,市场对鸡蛋的需求量也更大了,价格随之上涨,积压的鸡蛋也销售一空,总算渡过难关。
今年初,刘夫亚新进的鸡苗也开始投产,他不满足以往的定单销售,试着闯市场,带着50多件,近2万枚鸡蛋,到邻近的瓮安县城,到超市、农贸市场等挨家挨户地推销,刚开始,别人不相信鸡蛋的品质,都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要了几件。之后,因鸡蛋的口感纯正、外形整齐美观,赢得了市场,现在是供不应求。
“一个家庭,以两个劳动力来算,喂上2万蛋鸡是没有问题的,只要随时观察、保持鸡舍清洁、定期杀毒灭菌,疾病是可以控制的。”刘夫亚说。
对于未来,刘夫亚说,自己提供养殖技术和联系销售,发展乡亲们共同养殖蛋鸡,抱团发展,打造出新华村原生态蛋鸡品牌,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
自豪的养猪大户
“今年出栏500多头生猪,利润达40多万元,现在圈里有10多头种母猪和1头种公猪。”说这话的是石莲镇新华村梨坪组的养猪大户田维奇,一脸自豪,同样,田维奇家也只有两个劳动力。
梨坪组位于新华村南部,平整的水泥路弯曲而陡峭,经过翻坡下梁才能到达。田维奇说,梨坪由于地处偏远,受外界的干扰少,污染也少,搞养殖的技术风险少,当外界流转什么病症时,很少传到这儿来,所以养猪是一条不错的选择,通过几年的摸索,养殖户都是自繁自养,不追求一夜暴富,适度发展、控制规模;养殖上的技术风险基本可以控制,就算市场最低迷时,一年也能挣个十来万。 以前组里的人家都是种烟大户,一年下来,全家劳动力投入到烤烟生产中,也只有4万来块的纯收入。当时,村民们就想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更好的产业。正好,田维奇有一个朋友是养猪大户,在瓮安已经养殖了三十多年,效果很不错。
2012年,在这位朋友的帮助下,田维奇联合田维贤、余昌海等七位乡亲,利用自家庭院进行适合改造,开始试着养殖生猪。“当时养了5头种母猪和一头种公猪,当年每家利润就达5万多元。”田维奇说。
养猪能赚钱,而且活路轻松,更坚定了大伙的信心。他们边养边摸索经验,品种的选择、设备的添置、市场风险和疾病风险的防控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大伙闲时就在一起讨论、交流、总结养殖经验。
目前,他们每户利用房前屋后的庭院,对养殖场地进行改造,添置了产床、育婴室、保温室,还购置了一台大型饲料粉碎机,走上了专业化的庭院生猪养殖之路。 然而,靠养猪走上富裕路的田维奇们没有忘记乡亲们,毫无保留地向乡亲们传授养猪技术,在他们的带动下,王凡兵、李应吉等村民相继修建起庭院养殖场,走了生猪庭院养殖之路。
种草养牛的循环致富经
每天早上6点,下地割草,9点运回后经过粉碎,配置饲料,投入料槽,圈舍里32头大小不一的黄牛争先恐后地抢夺饲料。之后又回地里清理没有营养的杂草、再施肥。下午又回来为牛增添饲料。石莲镇新华村新民组的庭院养牛大户王佐诗与老伴每天重复着同样的生活,但他一点也不感到枯燥,因为养牛让他家走上了致富路。
2013年,因为家有年近9旬的母亲,他结束了外出打工的日子,当年种植了20来亩烤烟,一家人辛辛苦苦,收入也不错。不甘平凡的他开始想着如何调整产业转型,当年就试着养了6头黄牛,一年下来,每头牛给他带来4000多元的利润。
“养牛有赚头”王佐诗说,为了更好地养牛,他自费到山东及省内的威宁等地考察时发现他们养牛连苞谷杆都用上了,回来后就购买了粉碎机,收集别人不要的苞谷杆。与自家种植台湾象草,按一定比例粉碎后混合投料,牛爱吃,肉也长得快。“养牛得先种草,”王佐诗坚定地说。他经过多次实验对比,发现台湾象草特别适应新华村的气候环境,生长周期快,一次种植可以多次收获。目前,除了种植35亩台湾象草,还有少量的黑麦草,用的是自家牛粪,连肥料钱都节约了。
“要随时观察牛的身体特征,粪便、身上有没有出汗等,发现不对时要及时治疗。”几年下来,他只要看一眼就能发现牛有没有生病,练就了一双养牛“火眼金睛”,但这些都是付出代价的。
2014年3月,就在他准备大干一场时,由于开春刚发芽的青草水分含量重,加之饲料配置不对,连续两天就损失了4头半大黄牛,价值达4万多元。吸取教训后,他更加细心观察牛的状况,家里随时预备药物,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事了。
“一个家庭两个劳动力,养上50头牛是很轻松的事,一年下来至少能带来10万元的收入”王佐诗说。在他的带动下,新华村的苏桂花、林朝兵等十多户也通过庭院养殖模式,发展起了养牛事业,走上了致富路。
调研手记:农村要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如何调、谁来调,是个难题,新华村因地制宜,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发展山地庭院养殖,目前已发展养猪大户15家、养牛大户13家、养鸡大户7家、养羊大户2家,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两个主要劳动力、一个庭院、年收入10万元以上,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让更多新华人看到了增收致富的希望。
农民要致富、农村要发展、农业要有奔头,就要如何做到“以地生财”,在发展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的今天,如何把种养结合,让土地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新华村的山地庭院养殖模式也许是一种有效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