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从来不用闹钟,五点生物钟自然醒,清晨便抵达基地,开启与农田为伍的忙碌一天……这看似单调而枯燥的日子,却是王全智近二十年,乐在其中的生活常态。
由于在农村出生长大,对乡村生活的艰辛和农民致富路上的迷茫,王全智都看在眼里,而这些也是他最想解开的“谜题”。如愿成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园艺学院老师后,他得以扎根乡野、培育人才、潜心科研、造福农民,践行自己富农强农的“中国梦”。
“乡野教授”: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超70%
在位于镇江句容的新禾果园创新创业基地内,王全智正手把手地对该校毕业的创业大学生岳建涛、胡梦伟进行葡萄的裂果防治指导。基地去年新引进的一些葡萄新品种,如蓝宝石、紫脆、紫甜等,今年夏天第一次挂果,不过临近成熟,葡萄却相继出现了裂果,让初出茅庐的两名大学生一筹莫展。
王全智闻讯赶来,一眼就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对于这种薄皮的品种,前期连续多日阴雨,湿度很大,里面可能会长一些气生根,所以它的水肥管理不能参考夏黑、阳光玫瑰这种厚皮的管理模式。要从环境的调控上、水肥管理上,总结一些具体的参数。”夏季近40度高温的大棚里,他与创业大学生一起查找问题,探讨解决方案,不知不觉就是几个小时,身上汗如雨下。
像这样把课堂移到田间地头,早已成为了王全智的常态。学生在校期间,王全智就注重他们的技能培养,提高动手能力,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植物的育苗、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一整套的生产管理技术。同时,依托校内的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组织学生进行承包经营,实战演练。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岳建涛告诉记者,自己上学的时候就跟着王老师,“做过草莓、小番茄、瓜果蔬菜、葡萄种植。不管是在学校里学习实践,还是后期创业,王老师都是我们道路上的引路人。”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园艺学院党总支书记杨宝林认为,王全智经常深入基地指导学生的实践,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在他的带动下,我们二级学院很多年轻老师都能够到基地去,从事农业生产。”
王全智理论+实操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一毕业就能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近年来,该校农学园艺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98.9%,专业对口率均达到70%以上,位居全国同类专业前列。
“草莓王子”:突破草莓育种、栽培难题,带动千余人就业
王全智不仅在教学上成绩突出,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样令人瞩目。
早在12年前,王全智就攻破了脱毒红颊草莓露地育种难题,在江苏句容进行了大面积推广,使得当地农民亩均种植效益达3万元以上,从此也被“草莓之乡”的群众赞誉为“草莓王子”。2013年,经过多年艰苦研究,王全智又成功研制了新型草莓高架无土栽培设备,同时获得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
随后,几家国内知名的园艺企业向他伸出橄榄枝,表示想把新技术买断,却被王全智婉言谢绝了,他说:“我没有把这个专利转化到企业中去,目的就是想带领学生把更多的技术推广到更多农户当中去,通过更多的途径让农户受益。”
眼下,正是草莓定植的关键时期,为了保证种苗质量、提升草莓种植水平,每天,王全智都要带领该校新禾助农服务团的学生们,走入田间,走进家庭农场,实地把关,给农户送政策、送培训、送技术、送物资。
刘兴彦是句容边城镇草莓种植户,提起王全智他充满感激:“草莓的无土栽培,穴盘育苗,王老师都给我们指导。指导以后,我们收入翻了两三番,心里面很高兴,很佩服他。”
另一位草莓种植户裘永亚说:“现在不管是土壤栽培还是高架栽培,技术上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效益方面,从原本的土质栽培效益两万多增长到现在的四万多一亩,亩产量也从原本的2000多斤增长至现在3000多斤。”
据统计,自2017年以来,王全智和他的学生团队在句容累计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6个、农户500多户,示范推广草莓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2000多亩,创造经济效益6000多万元,带动当地1000多人就业。
不仅为成就句容“草莓之乡”的美名贡献力量,“草莓王子”的科研成果也辐射到更大范围。2009年5月以来,王全智连续9年参与江苏省委省政府组织实施的“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他结合专业优势,协助泗洪县、沭阳县起草农业发展规划,在泗洪县魏营镇、沭阳县茆圩乡推广草莓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草莓种苗脱毒、省力化栽培、精准施肥、绿色防控等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优质草莓新品种,促进项目区增产15%、增收30%。
由于业绩突出,王全智先后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江苏省农技推广服务先进工作者、江苏省科技服务明星等荣誉称号。
在王全智看来,一名优秀的农艺人,必须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既要有学术领域的理论成果,更要有实际应用的输出。两方面勤修苦练,才能最终实现服务农业、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王全智说:“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坚持从识农、爱农、学农、做农这四个环节培养学生,培养上一直坚守教产、教研、教创、教赛‘四结合’理念,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不断理解这个产业发展的过程。我愿花费毕生的精力去培养更多热爱农业、想在农业上有作为的年轻学生,共同把中国农业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