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大学毕业生,在国内国外的外企做多年高管,为啥要跑到农村从事养殖?”刚回到桂林做生猪养殖的时候,我常常这样被人质疑。
我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在国内外有过十余年做外企高管的工作经历。生猪养殖由于价格波动巨大,且普通养殖户基本上存在踏空行情的现实,这让家乡的养殖户们连续亏损,叫苦连天,大部分养殖户最终放弃了养殖而重新走上背井离乡打工的老路。通过进一步深度调查和亲身实践,我发现黑猪在全国的占有量不足2%,而野猪的数量则更少,多年在外打拼的经验让我敏锐地感受到特色生猪市场的巨大发展蓝海,最终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建立一个以特色生猪养殖为主业的农场,通过养殖黑猪和野猪,培育出符合企业养殖的效益和发展的特色品种。
有了返乡创业的想法后,14年底,我从南宁引入了32头杂交野猪种猪和纯种黑猪,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养殖事业。前期我在大山里面沉寂了三年。白天,我根据已有经验进行试验养殖;晚上,我精心研究技术,总结养殖的经验教训,规划投资方向。三年的沉寂让我对要建立的农场有了基本的规划和信心。
亲力亲为深入实际,解决难题开创新局
引种伊始,就发生了一件让我始料不及的情况,种猪引入仅一个星期就出现了不吃拉稀嗜睡等问题。看着原来活蹦乱跳的种猪变得病气怏怏,我心急如焚,连忙请教专业兽医进行诊断,一通吃药打针的操作后,种猪状况并未得到好转,更换一批兽医后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根据种猪的进食情况和排出的粪污有重大的腥臭味这些症状,我经过仔细思考后判断可能是种猪的饮食方面出现了问题。我首先检查了饲料是否存在发霉病变的现象,确保饲料无误后,我最终将目光转向了水源。桂林气候较南宁冷,应该是种猪饮用的水温度过低不适应导致发生这些问题,于是我将两大桶水加热后倒入种猪的饮水源,种猪饮用后,当天下午就恢复了食欲,生病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件事情给我很大的启示。很多人反对老板亲力亲为,认为老板应该总揽大局将事情交给下属去做,我却不赞同这个观点。我认为在企业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企业的初创期,需要老板深入实际,亲力亲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搞懂技术,开拓市场认清行情;只有这样才能不拘泥理论生搬硬套;只有这样才能站稳脚跟开辟新局。
坚持不懈打持久战,心怀大局建言献策
经历了初创期种猪生病、疫情爆发、农场停工等挑战,我认为“做农业一定要有做持久战的决心”。做农业有一句话叫“三年入行,五年懂行”,农业不同于工业等投产不久就可获得收益的产业,其难以做到完全标准化,不仅受人为因素影响,更受环境因素影响。因此做农业一定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这种持久不是几个月或者几年,而是要三五年以上才能够见到真章,这就需要我们新农人耐得住寂寞、坐的了冷板凳。
农业的发展特殊,前期投资较大,因此很多农业企业常常是开始时发展良好,但逐渐可能就因资金周转问题遭遇困境。因此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能够采用长短结合的方式发展,用短期主业解决经营费用等资金周转问题,在短期主业的基础上坚持打造长期主业成长为特色产业,不把鸡蛋全部放入一个篮子里,将已有农业资源合理分配,先求活再求长。
追随政策生态养殖,联农带农共同致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应用,推进水肥一体化,建立健全秸秆、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处理体系。”根据国家的政策指引,我大力推进农场的生态养殖模式,走种养结合发展路径。一方面,建立青绿饲料种植区,种植甜象草、玉米等青绿饲料;另一方面,将生猪生产的粪污发酵为草和菜的肥料,将种植出来的草作为猪的饲料,将种植出来的蔬菜按质量好坏选择销售或作为猪的青绿饲料,这样不仅做到了循环无污染,而且达到了最大的经济效益。
克服了前期的困难后,农场养殖出来的特色生猪的品质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订单不断汇集持续增长,而且销售价格一直非常稳定,相比白猪养殖利润稳定可观。于是,我联合整个县的生猪养殖场成立生猪养殖协会,走上了特色黑猪养殖全产业链建设征程,这样上百家养殖场户可以共同受益;同时,在每个乡镇找一个农民合作社来生产种草,供应给养殖场,作为青绿饲料供应基地,农民合作社也获益;这样,养殖、饲料加工、物流、冷链运输、销售等环节也应运而生,共同发展。这样的生产模式将养殖场、合作社、农民、物流和屠宰场全部结合在一起,产供销同时发展,充分发挥了联农带农作用。
今年,我来到华中农业大学参与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华中农业大学师资雄厚,课程丰富,这不仅让我获益颇多,而且日渐坚定我强农兴农的决心。未来,我将继续发挥我头雁的责任和使命,更加积极地发挥带头领航作用。
通讯员:赵一凡,李剑,贺涛,俞春霞
(华中农业大学供稿)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