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看你穿西装打领带,专搞慈善的老板终于舍得脱下便装换上新衣服了。”这是盘州市英武镇发业嘎村党支部书记王天国与刚从六盘水市委党校培训回来的王京光在村口打招呼说的话。
王京光,中共党员,贵州省盘州市共赢石业有限公司经理,一个平凡却不甘于平凡的人,用不屈的20年,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这条平凡而坚毅的人生路,在瓷粉和石材产业走出了自己和身边人“石头”致富经。2021年4月他被盘州市授予“盘州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与故乡的大山结下不解之缘,生于大山,成于大山。王京光在瓷粉产业、石材产业埋头苦干,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饮水思源,带领乡亲们共同过上美好新生活。
“出而复进”,勇攀高峰的“追梦人”
王京光生长在马场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现英武镇滑石板村),村民们世世代代以农为生,一辈子围着土地打转。
“我要出去学一门手艺,这样才不会饿肚子。”过怕了穷日子的王京光目光坚定的说。
为了走出大山,20岁的王京光联系了在昆明的远房亲戚,到一所专科学校当保安,成为村里第一个主动“走出去”的年轻人,当时,村里的很多老人都认为这个小伙子“不安分”。
干了半年的保安工作后,他觉得保安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看不到能让自己改变的未来。他又开始“不安分”起来,他跑到汽修厂去学汽修,辗转云南、广东等地,在汽修行业一干就是十来年。2003年,受非典疫情影响,汽车行业不景气,王京光回到家乡短暂休息。疫情刚平息,坐不住的王京光又“跑”到盘县(现盘州市)城里。
“跑”了一个月,王京光发现盘县的瓷粉需求量很大,但瓷粉生产却不成规模,且利润空间很大。2003年,王京光注册成立当地第一家瓷粉厂——兴隆瓷粉厂,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兴隆瓷粉畅销盘县及周边地区,他赚到了第一桶金,也成为了当地群众口中的“小康人士”。
“善辨灰白”,审时度势的“实干家”
“2011年,马场乡要修建一条二级公路,恰好要穿过王京光的瓷粉厂,他积极配合政府规划,主动关停并让施工队拆了当时生意兴隆的瓷粉厂。”英武镇工作人员李荣方回忆说。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一次王京光在山上游走的时候,山顶一片裸露的灰色岩石吸引了他的目光。但是,重建瓷粉厂需要时间,并且竞争对手越来越多,而这片大山土层下的大理石品质优良、色泽独特、储量丰富,于是他想到了转行。
说干就干,王京光瞄准盘县无人涉足的饰面石材产业,在2011年底建起了一个小型的工厂。王京光做的是本地灰色大理石生产的“灰色系”,可当时流行的是白色石材,王京光的灰色石材之路却没有一帆风顺,由于资金不足,生产一度陷入停滞。
为走出困境,王京光带领23名员工花了一年时间在全国各地到处奔走,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迎来了一个又一个订单,生产经营得以维持并扩大,并在2015年注册成立了共赢石业有限公司。
2016年,全国兴起“灰色浪潮”,灰色石材开始受到追捧并大卖。2020年,王京光的共赢石业销售额达1000万元,最远的订单来自王京光从没听过的埃及。
“老板说是他的运气好,赶上了灰色系石材的热潮,但是大家都知道,他的成功是和他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共赢石业员工张德渠感慨地说。
“饮水思源”,慷慨解囊的“行动派”
“当年乡党委给我提供了资金和政策扶持,帮我建起了瓷粉厂。所以2015年成立石材公司时,我毫不犹豫的把它命名为‘共赢’。”王京光本人介绍道。
走进滑石板村,轻轻敲开村里任意一家大门,和村民们谈起王京光,没有人不一边说着他的好,一边激动地竖起大拇指。
“老王太憨厚,这十来年,不管哪家有困难,他都会伸出援手,具体帮了多少人他自己也记不清楚。有一次认错了村民家的门,村民们却都认得他,把他带到那个人家里去。”发业嘎村党支部书记王天国说。
“听到讲我的儿子打地基需要碎石头,王老板二话不说从石材厂拉来两车石头,还不收我们一分钱,这样好心的人哪里找?”发业嘎村50多岁的村民高振华感激地说。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资助4名困难大学生2万元;支助精神病患者王顺英2万元;慰问发业嘎村60岁以上老人199名,每人慰问500元;为60余户老百姓建设毛石房屋……
2018年,王京光想到了抱团发展式,与盘州市马场永红养殖有限公司、盘县马场前进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建立英武镇马场非公企业第二联合党支部,他任党支部书记。联合党支部带动周边村寨23人就业,人月均增收1万元以上。王京光本人向英武镇捐赠10.6万元用于环境治理,向发业嘎村捐款捐物近53万元用于发展农业产业,向滑石板村捐赠10万元用于建设小康菜园……
作者:余成飞 刘盘云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