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平 徐功富
40年前,常山县招贤镇五里村是个出了名的“讨饭村”。凭着一股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该村在浙江省最早实行大包干。40年后,这里环境优美、村容整洁,村民人均年收入约1.6万元。
在五里村办公楼百米远处,便是刘舍岩(原五里大队第10生产队队长,已故)的老屋。“40年前,堂前中央摆放着一张八仙桌,我们就是在这里讨论分田地的事。”今年71岁的刘柏林用手示意出八仙桌的位置。
40年前,他们正当壮年。作为分田到户的亲历者,刘柏林回忆道:“那天晚上,我们跟往常一样,来到刘舍岩家里查看工分账簿。”核对工分,是当时在生产队时每天都要做的事。事实上,除了工分,他们也不关心其他的事:正值春耕备耕时节,但地里的庄稼长势如何、明日应该做什么……这些仿佛跟大家没有多大关系,因为,反正队长会派工的。
谈话期间,忽然有人说了一句:“要不,我们把田地分了吧。”
这句话,就像一枚“炸弹”,大家一下子来了精神,现场竟没有一个人反对。就这样,第10小队成了首先尝试“吃螃蟹”的小队,他们艰难而勇敢地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步:包产单干。
借实行生产责任制,他们分起了“小小队”,这在1979年春算是打了“擦边球”。第二年,他们又将队里的耕牛和农具也分了。其他几个生产小队看在眼里,悄悄地也把田分了。
夏收时,丰收的景象震惊了所有人。略一计算,稻谷每亩产量由原来的300余斤一下子提升到700余斤,村民脸上堆满了笑容。
他们就这样半明半暗地干了两年,实践证明,五里村的做法是对的。198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文件,纠正了不准搞包产到户的做法。8月16日至25日,中共常山县委召开公社党委委员以上的干部会议,总结和肯定了五里公社联产到劳、包产到户的做法和经验。
1981年底,常山县全县2903个生产队有97%确定了多种形式的联产计酬责任制,成为在全省率先基本完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区,极大地释放了农村生产力。
五里人不仅在包产单干上走在全省前头,更凭着一身闯劲,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致富门路越来越宽,生活水平快速提升。2018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万元左右。昔日的“讨饭村”走上了富足之路。
在杭州从事育婴嫂工作的五里村民刘东仙说,15年前在温州做保姆,月工资不到2000元,2015年已涨到5000余元,这两年县里打响“常山阿姨”品牌,邀请她回来参加20多天免费培训,顺利考取中级育婴师的技能证书,新东家工资开到7000元/月。目前,五里村在外从事保姆行业的农妇共有300余人,平均月收入超过5000元,成为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
分田到户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五里人成群结队赴杭州、温州、宁波等地打拼,全村现有20余人在外经商,带动200余名村民就业。今年41岁的刘乐军,2015年把在外积累多年的技术、人脉、财富带回家乡,创办飞浦防爆电器有限公司,帮助20多位村民家门口就业。
村民口袋“鼓”起来,村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以前的水又黑又臭,大家避都来不及。”村支书刘月富介绍,过去周边不少农户向塘里排放生活污水,2017年以来,村里采取清淤、截污纳管、活水引进等一系列举措,让中心塘真正“活”了起来。
近年来,招贤大桥、通村公路、环村公路等项目先后建成,城乡公交车每天三班开到村里,与常山县城的交通时间由2个多小时缩短至25分钟;投资80余万元的农民饮用水工程即将完工,村民都能用上清洁的自来水;村庄被列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
眼下,五里村在村中心的刘氏宗祠建起文化礼堂,又在附近修建健身广场,来此跳排舞、下象棋、打乒乓球的村民越来越多,村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