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把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列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乡村的发展必然要有兴旺发达的产业支撑,只有在乡村实现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发挥优势,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又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才能有活力,经济才能大发展。为了摸清全市乡村产业发展现状,我们通过实地调研,结合近三年的统计报表,分析了全市乡村产业现状、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全市乡村产业现状

(一)种植业平稳发展。

1.种植业生产情况综述。

2020年,全市种植业总播种面积3791.1万亩,比2017年增长3.0%,年均增长0.98%。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03.7万亩,比2017年增长3.2%,年均增长1.04%,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总量居全省第一位;全市经济作物播种面积87.4万亩,比2017年下降4.5%。

指标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总播种面积(万亩)

3681.6

3648.7

3670.0

3791.1

其中:粮食作物

3590.3

3535.6

3590.7

3703.7

经济作物

91.3

113.1

79.3

87.4

全市粮食产量已经实现“十七连丰”,2020年粮食产量居全省第二位。自2017年以来,粮食产量虽不是持续上涨,但也基本保持在230亿斤至240亿斤之间。2020年,经济作物的主要品种油料、麻类、甜菜、蔬菜、瓜果的总产量为116.9万吨,比2017年增长1.2%。

2.特色种植业蓬勃兴起。

近几年,全市中草药产业发展较好。2020年,全市中草药播种面积19.9万亩,比2017年增加9.5万亩,增长91.3%,年均增长24.1%。分县区看,泰来县和依安县对全市中草药播种面积的上涨拉动明显,分别增加4.8万亩和2.1万亩。泰来中草药产业近两年发展迅速,最具代表性的品种是板蓝根。2020年全市板蓝根产量18973吨,其中泰来县15312吨,占全市的80.7%。泰来县大兴镇时雨村被誉为“龙江板蓝根第一村”,年产量约6000吨,占全县近40%。

全市的特种经济作物包括白瓜籽、万寿菊、甜玉米、饲草、蓝莓、蓝靛果、沙棘果等。主要品种为白瓜籽、万寿菊和甜玉米。2020年白瓜籽产量347吨,主要集中在拜泉、龙江和讷河,万寿菊产量7181吨,主要集中在克山、依安和讷河,甜玉米产量10.5万吨,主要集中在克山、克东和甘南。

3.设施农业发展势头不明显。

2020年,全市设施农业数量50847个,设施农业占地面积5.8万亩,其中设施实际使用面积4.9万亩。

设施农业的主要品种是蔬菜、瓜果、花卉和食用菌。其中,蔬菜播种面积为4.7万亩,主要集中在龙沙区大民街道(2.6万亩),占全市的55.3%。全市设施瓜果播种面积2.1万亩,主要集中在梅里斯区(1.5万亩),占全市的71.4%。全市设施花卉播种面积47亩,主要集中在建华区(45亩),占全市的95.7%。全市设施食用菌产量1.3万吨,主要集中在拜泉县(0.8万吨),占全市的62.5%。总体看,全市设施农业较去年呈下降趋势,蔬菜和瓜果播种面积和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市近几年设施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如下图:

齐齐哈尔种树_齐齐哈尔种植什么农作物_齐齐哈尔农村致富种植

4.绿色种植业发展不容乐观。

2020年,全市A级农作物播种面积1296.3万亩,比2017年减少103.9万亩;A级农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34.2%,比2017年降低3.8个百分点;有机食品播种面积2万亩,比2017年减少4.9万亩。

2020年全市A级农作物产量739.6万吨,比2017年减少85.9万吨,下降10.4%;全市有机食品产量1.4万吨,比2017年减少1.6万吨,下降53.3%。

(二)畜牧业快速发展。

1.畜牧业生产情况综述。

畜牧产业是全市的重点产业之一,近年来为全市农业经济的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牧业产值从2017年的269.9亿元发展到2020年的328.4亿元,年均增长6.8%,畜牧产业已经成为全市农业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2.畜牧业产量企稳回升。

2018年受非洲猪瘟的影响,全市畜牧业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到了2019年出栏肉猪触底为318万头,创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从2020年开始逐渐企稳回升,2021年上半年猪出栏大幅上涨33.2%。畜牧产业受市场周期的影响,各品种产量不稳定。畜牧业主要指标近三年情况如下图:

指标

单位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大牲畜存栏

万头

91.4

89

91.7

106.2

猪存栏

万头

233.8

229.5

209.5

244.5

出栏猪

万头

344.5

361

318.1

334

出栏牛

万头

53.3

49.3

53

67.7

出栏羊

万只

219.1

221.8

231.8

266.4

牛奶产量

万吨

115

92.7

87.9

103.1

3.特色养殖业生产平稳。

全市特色养殖的主要品种为鹿、笨鸡、山鸡、貉子、貂、鹧鸪和狐狸。2020年全市鹿茸产量647公斤,主要集中在昂昂溪和拜泉,占全市的92%;出栏笨鸡290万只,主要集中在九县,九县共计285万只;出栏山鸡1.9万只,主要在泰来县;貉子存栏2万只,主要集中在梅里斯和拜泉,占全市的67.6%;出栏貂7201只,主要分布在建华、讷河、泰来和拜泉,占全市的98.3%;鹧鸪存栏1.8万只,全部在泰来县;狐狸存栏7.4万只,主要分布在富拉尔基、泰来和甘南,占全市的89.5%。

(三)全市乡村产业亮点纷呈。

中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传统特色产业、乡村建筑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村生活性服务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乡村环保产业、乡村文化产业”等9类乡村产业,全市乡村产业显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1.现代特色农业典型——龙沙区青昕蔬菜合作社。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处于消费升级加快提升阶段,为特色农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龙沙区五福玛村青昕合作社抓住了这一市场机遇,创建了绿色果蔬温室生产基地,并在齐齐哈尔百货大楼设有专柜,对客户提供全年绿色蔬菜的配送服务,同时客户还可以领养土地,合作社为其提供代耕服务,客户在家里就可以通过视频远程看到果蔬的生长情况。

2.乡村传统特色产业典型——富裕县小河东村。

全市拥有300多年的历史,培育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产业,拥有独特的产业价值。

富裕县龙安桥镇小河东村地处湿地平原,芦苇资源丰富,很多村民都掌握芦苇编织的技术。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就有村民在家里编织芦苇帘进行售卖,现如今,该村的芦苇产业已经形成了开发收割原料、初级加工、精苇编织、网络销售的产业模式,并为村民安置就业、提高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3.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典型——铁锋区查罕诺村。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具有连接城乡要素资源、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天然属性,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位于全市铁锋区扎龙镇的查罕诺村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旅游初具规模,村内旅游景点游客逐年增加,2020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2020年全村休闲旅游产业带动农业经济年收入3850万元,美丽休闲乡村“新业态”产业发展拉动作用逐渐显现。2020年铁锋区农村人均收入28354元,查罕诺村经济总收入4960万元,人均收入达35457元,高于全区农村人均收入25.1%。

4.乡村环保产业——克山县龙泉村。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垃圾、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资源庞大,目前有相当比例没有得到资源化利用,不但浪费了资源,而且成为农村的重要污染源。

克山县古北乡龙泉村在各村屯建立了粪污收集点,收集粪污后装袋放入蚯蚓种,形成蚯蚓及蚯蚓肥,蚯蚓肥用于种植生姜,注册品牌为“蚓神姜”。2020年龙泉村生产生姜845吨,蚯蚓325吨,蚯蚓肥4550吨。此做法不仅有效解决了养殖业粪便排放污染问题,还同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堪称全市乡村环保产业的典范。

二、全市乡村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不优,乡村产业仍以传统种养业为主。

2020年,全市种植业播种面积3791.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03.67万亩,占97.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87.43万亩,仅占2.4%。种植业中设施农业使用面积4.9万亩,仅占0.1%,有机食品播种面积2万亩,仅占0.05%。由此可见,全市的种植业模式仍以传统的粮食种植为主且种植形式较粗放。

从畜牧业看,传统的猪牛羊禽的饲养居多,特色养殖较少,养殖模式也是以家庭饲养的散户居多,饲养规模较少。

(二)质量不高,乡村产业发展仍处于萌芽阶段。

在调研过程中,可以看到全市各乡、村基本上都有产业化发展的意识,有的也尝试着发展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但是发展质量还不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链。

2020年全市村卡数据显示,全市填报村卡的行政村及涉农居委会共计1273个村级单位,有农业企业的村112个,占比为8.8%;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村148个,占比为11.6%;有开展网上销售农产品的村140个,占比为11%;有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村28个,占比仅为2.2%。由此可见,全市的乡村产业还比较初级,业态比较单一,一二三产融合不够。

(三)特色不浓,仍有一部分乡村产业的发展是空白。

近日,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下发了《全国乡村重点产业指导目录》,乡村产业共七大类。对照全市的乡村产业发展现状,仍有大部分乡村产业在全市的发展尚处空白,产业趋同现象还比较明显。数字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新业态、新趋势,在全市的发展中仅体现在首农的双河农场,全市在农业新兴产业的布局中仍显落后。

(四)收益不高,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较少。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农民富起来,农民富才能农村美,乡村产业的发展最终目标就是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2020年村卡数据显示,“全年本村居民人均从村集体获得收益”的平均值仅为48元,农民没有从村集体中获得任何分红的村数量为986个,占比高达77.4%,这些农民的生活还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从乡村产业获取的收益还较少。

三、对策建议

(一)优化种养结构,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需求侧改革倒逼供给侧的改革。改变简单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强种植业、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以绿色化、高端化提升农业比较效益。积极打造具有地理标识的农产品,变自给自足的小农业向市场化商品化的大农业转化。

(二)延长产业链条,做优做强乡村产业。

有产业而没形成产业链或者产业链条较短是全市乡村产业发展的普遍现象。强产业必须延伸产业链、价值链,虽然第一产业产生的增加值占整个经济总量的份额很小,但是第一产业衍生出的绝大部分增加值发生在第二、第三产业。要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产业链的融合延伸中,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完善农产品流通、销售和品牌建设等等。

(三)吸引乡村人才,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领路人。

如何蹚出一条乡村产业发展的好路子、新路子,因地制宜带领乡村百姓发家致富,建设美丽乡村,关键在“人”。这个“人”是乡镇、村屯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是各类乡村农业合作机构、家庭农场的带头人,更是千千万万建设美丽乡村的开拓者。要深入挖掘寻找这样的“人”,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记住乡愁的呼唤,回到乡村建设乡村。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