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桂林市应急管理局干部,自2015年10月起担任资源县河口瑶族乡高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2020年3月,他两届连任满期,却恰逢疫情爆发,为不负组织的信任和高山村群众的期盼,作为一名转业军人的他,坚守“若有战,召必回”的信念,毅然决然申请连任。
在驻村期间,他发挥军人的优良作风,当起基层党建的“火车头”、农村发展的“领头雁”、党群关系的“连心桥”和维护稳定的“润滑剂”。带领村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使高山村由“空壳村”变成年收入超过5万元的“富裕村”,并顺利通过自治区扶贫成效四合一检查验收,实现战“疫”战“贫”双赢。
牢记使命,心中有责干劲十足。2015年是他驻村的第一年,也是开展精准识别的关键年。为了调动工作队员的积极性,他将最远、最难的任务分给自己,用实际行动率先垂范做榜样。为了让精准识别精又准,他挑灯夜战吃透精准扶贫政策,满腔热情传帮带,让工作队员个个成为业务骨干。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高山村5个村民小组,共89户,354人,他了然于胸。经过村两委干部精诚协作,全村精准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共计96人,贫困发生率为27.51%。
在驻村工作中,他化身为农村发展的“领头雁”,坚持“用真心聆听百姓心声、用耐心服务百姓难处、用细心为百姓办事”。按质按量落实贫困户及村民住房保障、医疗救助、低保、雨露计划、小额信贷和转移就业等扶贫政策。同时,他还通过以奖代补政策的激励,带领全村贫困户成立合作社,发展生猪养殖项目。
戴斌在河口瑶族乡高山村陡岭队开会商量产业发展
为了促进村级扶贫产业发展,他还创新网络+扶贫宣传方式,发动社会力量助力村级扶贫事业。目前该村由水稻、鸡、猪以及杉树组成的“3+1”产业发展良好,贫困户特色产业实现100%全覆盖。
攻坚克难,真情服务赢得民心。自当上第一书记那天起,他按照上级工作要求,真正扎根基层,融入基层,化身为党群关系的“连心桥”,做国家政策的宣讲者和基层和谐稳定的推动者。在冰冻雪灾、暴雨洪水面前,他身先士卒,组织村干、党员处理突发事件、抢修道路。疫情爆发后,他第一时间返回高山村,带领党员突击队,加强防控措施,强化责任落实,做好防控宣传、卡点值班工作。主动融入基层,做好基层治理,聆听群众呼声,妥善处理集体和个人、邻里间多起矛盾纠纷,营造和谐民族氛围。2015年12月,高山村修筑道路护坡,需占用村民林地,村两委班子多次协商未果。他多方劝导,最终村民同意将林地无偿支持村委修筑道路护坡,事情得到圆满解决。传承军人担当本色,工作上模范带头,对不正之风敢抓敢管,对无理取闹不怕碰硬,他用真心、真情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戴斌在河口瑶族乡高山村黄泥塘队开会宣传扶贫政策
问诊把脉,找准路子精准脱贫。为了找准村民的脱贫致富路子,他走村串户与群众促膝交流,通过走访、谈话了解全村产业发展现状、贫困户致贫原因等情况。他结合当地实际为贫困户出谋划策,该村蜜蜂、土猪、三木药材等产业有一定的基础,且全村有4户村民散养蜂蜜100多箱,但缺乏技术和龙头企业带动,未形成规模,产量也低,且养殖户年收入只有500多元。综合全村地理特点,得出该村比较适合发展小规模畜牧养殖。经过与村两委沟通,将蜜蜂养殖、土猪养殖和三木药材种植作为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重点扶持,同时联系龙头企业,帮助建立产业发展合作社,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走产业化脱贫致富道路。最终于2016年成立高山村文喜生态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全村24户贫困户发放猪苗88头,饲料340包,总投资20万元。在他的鼓励、引导下,他帮扶的贫困户赵华碧创新冷水鱼真空包装、竹笋深加工,拓宽增收致富渠道,个人年纯收入达5万元,成为高山村实至名归的致富带头人。
凝心聚力,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为建好村屯硬化路,他和村委干部轮流到工地监督工程质量,确保按期完成。在他的积极争取下,将硬化路修到了村委会。高山村有3户13口人家住在深山,途径一座危桥。为此,他和后盾单位一起找到有关部门,争取资金12万元,修建了一座坚固的水泥桥。同时,积极争取县人武部、市地震局的资金,为村里解决60余盏太阳能路灯。2016年,他从桂林市爱卫办、文明办争取资金2万元,用于改善高山村阴洞屯的道路、环境卫生,并顺利通过验收,获评为市级卫生文明示范村。2018年,他又争取10万元工作经费,用于完善村屯人畜饮水工程。
戴斌在监督村级人饮工程
他自2015年10月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抓党建,把原“软弱涣散”党组织转化成“三星级”党组织。强基础,争取项目修通村屯道路、改造人饮工程、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安装太阳能路灯,使村屯面貌焕然一新。抓产业,改变高山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打造成生态猪、蜜蜂和三木药材等多种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使命,展现了一名转业军人永不褪色的军魂。
(通讯员:曾治云赵辅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