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具有肉质细嫩、脂肪少、糖分低、蛋白质含量高等特点,一直都是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然而,由于多年的过度非法捕食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青蛙种群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因此,为了满足人们"舌尖上的需求",也为了促进天然野生资源的恢复,青蛙养殖成为了备受青睐的养殖项目,有着较好的养殖前景。那么,青蛙怎么养才好?下面就为大家介绍青蛙的养殖技术大全,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一、养殖池建造

青蛙养殖池分为产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一般宜选择既潮湿又温暖避阳的地方,以长形水泥池或土池为宜,池面必须设有遮荫板,一般每平方米可饲养40只成蛙,池水中投入量漂浮性水草。用作培育蝌蚪的池塘,只留少量陆地面积,供变态后的幼蛙登陆。蝌蚪池以水泥池为好,池壁坡度宜缓,以供蝌蚪栖息。

二、种蛙选择

种蛙选择经过第二次产卵的青蛙,第二次产卵的种蛙受精率较高,第三、四年的雌蛙产卵数量虽然多,但受精率较差,第一年蛙产卵孵化率也较低,不适作种蛙。为了便于管理,最好在同一批种蛙中选择体形强大、发育正常、行动活跃者为种蛙。

三、产卵时间

青蛙每年3-7月份都产卵,北方产卵迟些,南方各省3月份就开始产卵,4月份是产卵盛期,但种蛙的抱对、交配、产卵的早晚与气温、饲养池的水温及水的深度有很大关系,当水温15℃以上时雌雄蛙开始拒对,18-28℃是最适的产卵温度。

四、采卵方法

青蛙产下的卵又小又软,泥黄色、圆形,卵外有胶质膜保护,并互相吸附成片浮于水面,或附着在水草上,如果卵沉入池底,必须设法使之附在水草上。采卵时间在每天早上10点钟左右,捞卵网和盛卵网将蛙卵连同附着的水草捞起,放于桶中,再轻轻地放入孵化池内。放卵时要尽量保持原来的方向,即正面朝上,反面向池底。如果方向搞错,对孵化率有很大的影响。同一批卵要放在同一孵化池,这样孵出来的蝌蚪大小一致,方便管理。如果在一池中放不同期的卵块,孵出来的大小蝌蚪生长速度不一,弱小的就会逐渐衰弱而死亡。

五、孵化管理

在孵化期,水温必须保持在20-25℃之间。在换水、换盘时,如水温突然升降5℃以上或水温低于4℃,高于28℃或强的惊动均可导致蛙死亡。因此,观察蛙卵孵化时动作要轻,不能随意搅动池水,以免蝌蚪幼体漂离卵膜,影响成活率。经过两天孵化,蛙卵略能摇动,3-4天即成蝌蚪形态,5天左右孵化小蝌蚪。

六、蝌蚪饲养

食用青蛙人工饲养必须从人工采卵后养育孵化,出膜后的蝌蚪在原孵化池或网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养600-800尾,第4天开始人工投饵,经一周饲养后移入饲养池,大约20-30天后逐步以红虫、水蚤、蝇蛆为主食,也可以豆浆、豆渣、豆饼粉、小球藻为主食,加喂一定的鱼粉可促其生长,一般每万尾用15个熟鸡蛋揉碎带水泼喂1-2次。第5天后,改用豆浆、麦麸、豆腐渣配合饲料或米糠及鱼粉等饲料,每天投入1-2次,饲料投放在饵料台上,粉末状饵料先用水调成粘稠状再泼喂。

七、幼蛙饲养

1.强化驯养:用高密度集中圈养可按每平方米100-150只的密度,圈养在内壁光滑,高度1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厘米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饵料台,池内不设陆地,迫使幼蛙上台集中采食和栖息。

2.诱饵驯食:先用鲜活诱饵料喂1-2天,第3天开始在诱饵中添加20%的人工饲料,以后逐日加大比例,10天后增加到80%"活饵"料,主要有蚯蚓、蝇蛆、小鱼虾、昆虫、蝎牛和泥鳅等,"死饵"是指蚕蛹干、动物内脏及配合饲料等。以动带静,"死饵"活化,最后过度到完全摄食人工饵料。同时要求投料定时、定量、定位。投料时间,春、秋季在中午前后,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天投料1-2次,每次投料要在1小时左右幼蛙吃完。体重50克以下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6-8%,体重100克以上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8-10%。饵料要求新鲜、干净和富有营养。

3.筛选分级:幼蛙驯养20-30天时,应放干池水,并将大规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只密度转入成蛙池饲养,小规格幼蛙仍留原池驯养。采用饲饵、室内立体、多层箱笼密集养殖,是养殖青蛙的一种新方法。将青蛙养殖在塑料箱和木箱中,进行小型养殖产量极高,每平方米可养殖数百只,一般从孵化到成蛙,只需5个月时间。

八、成蛙饲养

1.动物饲料:幼蛙转入成蛙池后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加快,是形成商品产量的重要时期,需增加动物性饲料的饲喂,主要是人工培养的蝇蛆、蚯蚓、红虫、球藻水蚤等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饵。

2.混合饲料:在活饵不足的情况下,可搭配混合饲料,如用菜子饼(粉状)60%、米糠(或麦麸)30%、大豆粉5%、鱼粉5%配合均匀效果较好。

3.堆养蚯蚓:在土堆上养蚯蚓,只要每天傍晚分片在土堆上洒上一些浓度为3-5%的石灰水,蚯蚓即会倾巢而出,充当蛙饵。

4.调整密度:成蛙饲养1个月后,蛙体重量达100克时,饲养密度每平方米30只,2个月后改为每平方米10-15只,再经短期饲养,即可成为商品蛙上市。

【小编结语】适宜青蛙生长的温度为20-30℃,昼伏夜出且怕阳光直射,在养殖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